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一册小学语文课本挑出十处差错

时间: 2014年07月01日01:33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本报新闻人物再度为教材修订敲警钟

    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将韩红的歌曲《天路》以诗歌形式入选二年级上册,而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则入选三年级延伸阅读。这种与时俱进、脱胎换骨般修订,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6月25日上午,本报新闻人物李彬带着一册该出版社目前仍在使用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来到本报,当场从中挑出了10处差错。他表示,修订教材不仅要“与时俱进”,更应该严把质量关,提高编写和制作水平,希望类似错误不要在新教材中出现。

李彬其人

    说起李彬,本报的广大读者并不陌生。李彬现年41岁,太原人,是一名文史爱好者,对国学和文物颇有研究。2011年3月份,他给本报打来电话,希望本报帮忙给放置在享堂西街北二条二院的两个百年老物件——供桌找个安身之处(详见本报2011年3月24日《百年老物件扔在小区没人理》)。2012年5月16日,他反映并州南路一处文化墙有多处“硬伤”(详见本报2012年5月18日《如此围墙文化硬伤“太雷人”》)。几天后,他抱着一摞语文课本再度来到本报办公室,语出惊人,称其带来的42册语文课本几乎都有错(详见本报2012年5月22日《“42册语文课本几乎都有错”》)。
    李彬给语文课本挑刺绝非心血来潮,也非一朝一夕而成。2006年的一天,他在翻看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时(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第三版),发现课本中对王羲之生卒年的记录存在谬误。王羲之的生卒年应为303年-361年,而课本中却记录的是321年-379年。这一发现让他颇觉震惊,由此引发了他对语文课本权威性的质疑。也就是从那时起,李彬一有时间就翻阅各个年级的语文课本。其间,他发现了不少谬误,这些谬误多表现在插图上,一部分为文字。
    敢挑战教材“权威”的李彬,一时成了“名人”,诸多媒体争相对他进行采访,他给各类教材挑出的一系列错误,也引发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生家长的热议,但很少得到出版社方面的回应。每年秋季开学,李彬都会抽时间到书店翻看他挑错的教材,看他以前反映过的问题改了没有。“很可惜,大多都没有改正。”李彬无奈地说。

再度挑错

    近期,语文出版社修订小学语文教材,将《蜗牛》、《天路》收录其中的消息,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教材修订的关注。“前几天央视《朝闻天下》也对语文出版社此次修订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我很感兴趣,便决定找一册该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看看。”李彬说,他随后找到一册该出版社版次为2006年5月第2版、印次为2012年6月山西第6次印刷的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翻看后,觉得里面有10处差错。
    李彬认为,其中,字、词、拼音方面的小瑕疵有3处:第3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古诗是《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字,拼音标注的是“yě”,应为“yǎ”;第27课《冬爷爷的图画》中,“窗外,北风呼呼地吼叫着,大柳树被吹得摆来摆去”一句,大柳树被吹得摆来摆去,那得多大的风啊?应该是“大柳树的枝条”被吹得摆来摆去;第31课《爱斯基摩人》中,“爱斯基摩人住在冰雪搭成的圆顶雪屋中”一句,“搭”字用得不当。“搭”一般用的材料为木材、石料等,冰雪是无法“搭”的,此处应改为“砌”字,“砌”比“搭”更符合雪屋的建筑方式。
    插图不当的有5处:第6课《阳光》,作者为日本的西尾春江,但文章中的两副插图画的却看不出是日本人的生活状态;第23课《九色鹿》中第二副插图,国王、大臣、武士及那个见利忘义的小人“调达”的服饰,居然全是汉族风格,敦煌壁画中也有《九色鹿》的故事,教材完全可以采用壁画,没有必要进行再创作;第26课《古诗两首》中《夜雪》的插图,唐代的床根本不是插图中所画的样式;第24课《孟母断织劝学》中的插图,织布机上出现很多貌似金属做成的构件,不太符合常规;第158页《南辕北辙》中的插图,画了一架不伦不类的马车。战国时期,马比较金贵,普通人一般用牛车,贵族才用马车。即便“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贵族,能用得起马车,插图中的马车也很滑稽,与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铜马车相比,插图中的马车既不是“立车”,也非“安车”,倒像二者的结合体。
    内容不严谨的有2处:第16课《邮票上的齿孔》讲的是邮票上“齿孔”的起源,文章中称1848年,邮票打孔机发明者英国人亨利·阿切尔,路过街边的一个邮筒时发现有个人正对着一大张邮票发愁,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邮票齿孔的故事》一文,主人公同为亨利·阿切尔,时间同为1848年,故事发生地点却变成了伦敦的一家小酒馆。“究竟是语文出版社搞错了,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搞错了?或者两家出版社的说法都不对?”李彬说;第24课《孟母断织劝学》中,孟母断的不是“机杼”,而是所织的布料,这一变化让李彬非常诧异:“人们耳熟能详的‘子不学,断机杼’怎么说改就改了呢?”

两条建议

    除了上述的10处差错,李彬觉得这册课本在内容选取上还有两方面值得商榷。“《一封奇怪的信》一文,讲的是孩子给祖国的西北邮寄槐树籽的故事,内容很好,教育孩子们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但在通讯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寄信显得不是那么‘与时俱进’。另外,《冬爷爷的图画》一文的插图中,又是炉子又是烟囱的,生活方式有点落伍。”李彬说。他建议,既然能将《蜗牛》、《天路》收录教材,为教材增加现代元素,那么该减的也应该减掉,将那些不合时宜的文章去除,只有这样,新编教材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条建议是小学四年级以下语文教材中,尽量不用翻译作品。“我个人认为,10岁以下的孩子,也就是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应该更多地接受国学教育,所以语文教材中应当尽量不用翻译作品。”李彬说,“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国也有很多,教育意义一点也不比外国的差。我发现很多教材都喜欢用翻译作品,比如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这册二年级语文上册中,就用了好几篇翻译作品,有《阳光》、《邮票上的齿孔》、《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

出版社回应

    根据我国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必须经过“三校一读”才能付印。既然教材出版经过了如此严格的流程,为何还是留下了这么多 “遗憾”?李彬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出版社在编写、制作教材过程中,没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编教材不能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或者仅仅根据专家组成员的意见编写。在教材出版之前,完全有必要将教材内容在网上进行公布,让公众进行评议,不仅能够集思广益,更能及时发现教材中的各种低级错误,让孩子们用上高质量的教科书。”
    此次挑错、提建议,李彬同样希望得到出版社方面的回应。6月26日下午,经记者牵线,李彬与语文出版社小学部主任郑伟中进行了讨论。郑伟中首先对李彬积极为教材修订建言献策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也很认可李彬挑出来的一些差错,表示有机会来太原的话,一定要和李彬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很多问题不是教材本身所能解决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教育部正在对我们的新教材进行最后一轮的审查,希望更多的朋友关注我们的修订工作。将来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更需要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一定会认真研究,积极改进,让教材更加完美。”郑伟中说。

本报记者冯文战


【观点】

曾经的错误我们还在继续

    其实,各种语文教材插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光现在有,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甚至更早以前就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号称“画圣”的吴道子,他的画有“吴带当风”的美誉,意思是说他的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当风轻轻吹过来的时候,画中人物的衣带也跟着飘动起来。当然,“吴带当风”的意思也可能是说画中人物风度翩翩,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犹如仙人下凡一样,婷婷袅袅,仪态万千。就是这么一位著名的唐朝大画家,所作《送子天王图》和《孔子》,其实也是有问题的。
    先说《送子天王图》。按照一个“圣人”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吴道子如果要画2500多年前印度的释迦牟尼降生后发生的一些事,他一定要亲赴印度一趟,亲自去实地看一看,走一走,和当地人聊一聊,仔细观察一下佛祖的家乡到底是个啥情况,这样才能非常生动、准确、传神地画出佛祖出世后,他父亲抱着他拜谒天神的场景。但是,1300多年前的吴道子没有条件去印度,当时没飞机,没高铁,所以他即使在创作前非常想去印度考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画作中的人物全是唐朝装扮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说《孔子》图,孔子的衣服颜色有问题。现在人们对颜色讲究,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工人、学生、大款、伙夫……由于性格、性别、年龄、职业不同,大家对衣服的颜色自然有所选择和偏爱。古代更讲究,皇帝、贵族穿什么颜色、质地的衣服,普通百姓穿什么,这里的讲究大了,穿错颜色搞不好是要杀头的。孔圣人因为终身致力于克己复礼,复周朝之礼,所以他的衣服颜色自然要和周朝的 “国色”——朱红色保持高度一致。画作中一身青绿打扮,让言必谈周的孔圣人情何以堪!
    100多年前,徐悲鸿、蒋兆和等近代中国的大艺术家发现了中国画的弊端,那就是严重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成了卖弄情趣、品味风雅、高高在上的“文人画”,对画工、画匠、人民群众很接地气的画不屑一顾,对人民群众创造的充满泥土气息、生活气息的泥塑、木偶、壁画、刺绣、年画等更是不屑一顾。为此,他们漂洋过海去了法国、德国,在整个欧洲游历,从写生开始,从画人体模特开始,学习西洋人高度写实的绘画技巧。特别是徐悲鸿,他为了画马,甚至解剖了很多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马,这才有了笔下“横空独步”“唯马独尊”的一大批奔马图。
    曾经的错误,我们一直还在继续。受古人出错的影响,现在,我们的语文书、历史书、美术书、电视剧、许多著名画家画的画、许多城市大街小巷的“文化墙”,在视觉艺术的表现上出了很多问题。其实,古人错了,并非出于主观,因为古人的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条件达不到所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系统不支持”。但是,我们现在不应该再犯什么错了,因为各方面的科技都比较发达,“系统”可以支持我们在客观上不犯错误,就看我们主观上如何认识了。

李 彬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