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生权:36年坚守,他是全乡的“活地图”
36年坚守一线,走遍全乡34个村,被同事称为“活地图”,被老百姓当作知心人。
吴生权,男,1956年出生。1978年参加工作,历任朔州市平鲁区下面高乡广播员、林业员、水利员、党委秘书、党建办主任,现任下面高乡党委组织委员、综合办主任。
36年坚守一线,他走遍了全乡的34个村,踏遍了全乡的山山水水,了解了全乡的社情人情。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下面高乡的一本“活字典”、一张“活地图”。
在与乡亲们面对面的工作中,他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诚”字,以诚相待,诚实办事,因此他成了乡亲们的知心人。为受灾户排险,为山村引水,为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推广……吴生权常说,作为一个乡镇干部,他所做的都是他应尽的职责。
36年间,乡政府的大事小情、疑难杂症,常常依靠他来解决处理。而几乎每一件事情,他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因为老百姓信任他。
申飞飞:大山深处,他为警徽添光彩
扎根“太行山上小西藏”的“85”后,在艰苦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服务百姓。
申飞飞,男,1986年9月出生。2008年至今在长治市壶关县公安局鹅屋乡派出所工作,现任派出所指导员兼内勤。
鹅屋乡在鹅屋山的山顶,被称为“太行山上的小西藏”。2008年,刚从警校毕业的申飞飞从县城来这里时,足足坐了4个多小时的车。到了派出所,他才知道,派出所管辖着山上山下100多个自然村,最远的自然村离乡里还有两个多小时车程。申飞飞承担了所里办案、治安、户籍、巡逻、内勤等多项业务。
原本,申飞飞来派出所只是锻炼两年。但六年来,他却一直都没有“动”,尽心尽力地服务百姓,真心对待来所里办事的群众。六年来,他累计办理送证4000多个,出生上户1500余人,户口迁移1500余人,处理群众求助600多次,建立各类档案百余册,成功调解民事纠纷上百次,处理各类案件50余起,其中包括两起重大案件。
成拉旺:一路艰辛,他带乡亲们种菜致富
农校毕业毅然选择回乡种菜,建起大棚让家乡告别“冬春不见青”,为帮农民增收成立蔬菜合作社的“蔬菜专家”。
成拉旺,男,1964年出生。1986年参加工作,现任太原市古交市邢家社乡副乡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员。
1981年,成拉旺考上了当时的太原农业技术学校蔬菜专业,成为龙子村第一个出去读书的文化人。农校两年的学习,让成拉旺有了自己的想法:回从来没有种过菜的家乡种菜。1983年,中专毕业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回到村里。坚持了3年后,成拉旺在祖祖辈辈种玉米、土豆、谷物的地里种出了蔬菜。
1986年,成拉旺成了乡农技员。二十多年来,他手把手地指导农民种菜,推广农业新品种,让这个纯农业的偏僻乡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乡。
2005年,成拉旺和11户菜农携手成立了古交市德盛全蔬菜专业合作社。八年多过去了,合作社发展到涵盖了7个行政村124户菜农,建成124座蔬菜大棚。他还注册了“净苑”等蔬菜商标,有9个蔬菜品种得到农业部无公害认证。
李培斌:倾情调解他是人们爱找的李司法
30年调解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实践中创新出“调解十法”,当地人都知道“有事就找李司法”的“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
李培斌,男,1965年出生。1984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基层乡镇从事司法调解工作,现任大同市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兼龙泉镇司法所所长。
从1984年开始,李培斌已经做了整整30年的基层司法调解员,但工作热情却始终不减。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是一个朴素的理念:这些事看起来琐碎繁杂,但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大事,把乡亲们的事办顺当了,基层就稳当了。
30年来,李培斌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制止了上百次群体性械斗,劝说50多对处于离婚边缘的夫妻和好,使30多名遭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让16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让40名刑释解教人员、22名社区矫正人员迷途知返……“有事就找李司法”,如今成了阳高县很多群众的口头禅。
根据30年来的民调经验,他总结出了“三心、三勤”以及“人民调解十法”等工作方法,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推广。
张波:因地制宜他在工作中“爱啃硬骨头”
对穷村,全力帮着脱贫;对富村,制定村规增强农民幸福感;对乱村,凝聚人心建成最美乡村;干工作,就“爱啃硬骨头”。
张波,男,1971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1996年开始在乡镇工作,至今已有18个年头。2011年起,任运城市芮城县古魏镇党委书记。
今年43岁的张波,25岁就开始在乡镇工作,先后走过4个乡镇,在他任过职的乡镇,总会留下让当地群众长期受益的项目。
2011年5月,张波开始担任古魏镇的党委书记。在全乡最穷的茨沟自然村,他与困难户王伟结成对子,亲自包干联系帮扶;在最富的西关村,他指导村民自制“村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管理民主、干群和谐、风清气正,“西关模式”成为芮城县乡村干部学习的典型;而在最乱的一个村,他凝聚人心发展致富产业,建成全省“最美乡村”。
他制定了产业调整、典型引导等措施,让古魏镇初步形成“沿山果业盖顶,平川蔬菜大棚,河滩生态水果,四关商贸绕城”的产业布局。
本报记者 王小强
○评委寄语
●通过评选,我认为这些乡镇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是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纽带。虽然他们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他们艰辛工作,服务百姓。通过“最美乡镇干部”评选,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认识他们。他们的先进事迹能教育更多的人,使我们的乡村更美丽,农民生活更殷实。向工作在基层一线的乡镇干部致敬!
——山西省政协农村委办公室主任 赵志理
●乡镇干部工作在最基层,条件最艰苦,任务最繁重。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向“最美乡镇干部”致敬!
——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薛志省
●乡官难当
难在需要有理想
难在需要有情操
难在需要有智慧
难在需要多吃苦
难在吃苦能坚持
乡官最美
美在谋百姓事
美在帮百姓富
美在助百姓乐
美在造百姓福
——山西省林业厅植造处处长刘增光
●“最美乡镇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基层维稳的实干人,文化生活的热心人。创建和谐乡镇、美丽乡镇,三晋大地晋善晋美。
——山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朱佳
●真党员,好公仆,百姓的事儿牵着走。
——山西日报农村部主任郭民民
●越基层,越亲民,越值得尊重。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山西晚报社社长张占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