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18日热线消息 “老伙计,十年没见,你竟然上报纸了。”今天一早,郝小刚的手机就响了,以前一起在饭店打工的朋友给他打来电话,说从报纸上看到他的事情了,真为他感到自豪。今天上午,类似的电话响了多次,郝小刚出门,街坊们也纷纷夸他好样的。“人传人,一下都知道了,好多人都去买报纸,后来报纸都买不上了。”郝小刚说,他自己做的是个小事,但他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呼吁更多的人在别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能伸手帮一把。
“这真的只是个小事,可很多时候,就是那一下子,你就能救人一命。”和郝小刚在电话里聊了十来分钟,这句话被他提及了四五次。他说自己是个普通人,是个小人物,面对大事、需要付出的太多时,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街头扶人一把、看见火苗及时扑灭、看见吵架说句劝解的话这些小事,是一个公民应该做的,“能帮咱就帮,咱啥也不图,不指望有啥回报。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帮助,这个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给本报打电话,缘起救人后却没听到一句谢谢。郝小刚说,他救了人,对方却不领情,让他觉得有些寒心,当时就想,下次遇到这事是不是就不要管了。可是,如果他不管,小火苗就会变成大火灾,旁边还有那么多危险因素,可能会酿成很大的事故,所以,还是得管。而且,作为邻居不管,不管是等亲戚朋友,还是等消防员来,都需要时间,救火的最佳时间就耽误了,邻里之间更应该互相帮忙。
热心源于感恩,再次提及感恩这个话题,郝小刚告诉记者,他觉得现代人并不是不感恩,而是怕了,就像他看见的扶老人的小伙一样,扶人之前还要先考虑会不会被讹,“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好的,但就那么几个讹诈人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吓得人们都不敢做好事了。”他觉得不管是太原市民还是外来打工人员,人人都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也希望被帮助的人能学会感恩,能对热心人说声谢谢,“我这就是个小事,可是,人们看了报道之后,可能会觉得这样做也挺好,会想‘我也要做好事’,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和谐”这个词,也是不长时间的对话里屡屡被郝小刚提及的。他觉得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人却好像没以前热心了,这让他想不通,也很着急。虽然只是个普通外来务工人员,但在郝小刚心里,有一个人人热心、人人互相帮助的和谐梦,他希望这个梦早日成为现实。我们也希望这个梦想能早日实现。
○网友来信
我们总是遇不到“郝小刚”
《一个“鸡蛋灌饼哥”的三个想不通》见报后,引起很多网友的热议,其中一位还给我们的官微写来一封信,表达敬佩,也表达了和郝小刚一样的疑惑。以下为来信全文:
“鸡蛋灌饼哥”郝小刚:
你好!今天看了《山西晚报》上你的“三个想不通”。其实我也有些想不通,想不通现在怎么了,怎么才能遇到郝小刚,怎么不能人人都是郝小刚。
前几天,我的老母亲出去逛街,走得久了,本想坐在台阶上休息会儿,谁知竟睡着了,醒来发现围了一圈人,大家看见老母亲抬起头都长吁一口气:你没事吧,那太好了。回了家,老人一直说,现在人真好。小侄女在旁边不以为然,“他们要真的好,早该打120,都是看热闹的。”我想,要是你在,你肯定会先打120,然后摇一摇老人,或者至少垫一块硬纸片在老人身下。但我们总是遇不到郝小刚,只遇到看客。
我在想,是什么让我们越来越冷漠,情愿做个看客都不付诸行动?
也许,这些看客也想上去帮一把,但是什么拖住了那双准备伸出的援手?
有时是因为恐惧,如暴力侵害;有的是害怕后果,如反咬一口;还有的是被伤害后遗症,就像“灌饼哥”曾帮助过那么多人,却时常连句“谢谢”都没有;还有的是被呵护惯了,所以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有意愿却没行动……
所以当你回忆小时候父亲受伤时,会感慨那时谁家有事都会无私帮助。我也深有感触。那个时代的乡村、邻里,都是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啊。
如今,从书本、媒体、学校到家庭……太多的教育,太多的新闻教我们遇到危机如何自救、如何躲避,否则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所以,遇到问题时那些事都成了警察的事、消防员的事、医院的事,我们只能做一个看客,甚至得到帮助时也会觉得理所当然。
做好事肯定啥也不图,你上午还有“三个想不通”,下午就释然了。但这个时代绝不应该这样,好人不能因为无所图,就该连句“谢谢”都听不到。
好的社会,赏罚分明是最起码的底线。这个时代需要感恩,需要好人。好人需要多一些法律支持,多一些荣誉鼓励,多一些支持和奖励。好人应该占据媒体头条,好人一定该有好报。
感恩,不是一个词,到了需要行动的时候了。所以,你那天从火中救人的时候,没有听到的那声谢谢,现在我们大声说给你听!通过报纸,通过网络,让大街小巷都听见感谢的声音。
谢谢,谢谢善良的你!
谢谢,谢谢善良的所有人!
一个普通网友
2014年6月18日
○本报行动
本报官方微博、微信关注“灌饼哥”
请网友们一起转发“灌饼哥”的故事,转发感动,转发正能量
本报6月18日讯 今日,本报刊发《一个“鸡蛋灌饼哥”的三个想不通》的报道:在太原卖鸡蛋灌饼的运城人郝小刚救人却遭遇冷落,他想不通为什么,让我们用支持和鼓励给他一个坚定的答案:这个世界,有爱就不会孤单!
为支持“灌饼哥”郝小刚,支持所有善良有爱的普通人,本报特别在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发起“为灌饼哥点赞”行动。只要您关注本报新浪官方微博,便能看到“灌饼哥”的故事,在为“灌饼哥”点赞的同时,欢迎您为他送上一句温馨的回复,点上一个“大拇指”的表情转发这个普通人的故事。
您可以关注本报官方微信(微信号 “shanxiwanbao”),点上一个“大拇指”的表情分享灌饼哥的故事到您的朋友圈,让更多人支持鼓励这个善良的小伙子,一起转发正能量。
同时,本报今日的官方微信栏目“枕边书”,也制作了特别节目,献给善良热心的“灌饼哥”,献给所有善良热心的人们。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灌饼哥”一样的普通人,他们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他们见义勇为不计报酬……感动我们的人,就在我们身边。
本报的官方微博、微信特别发起了“那些我想谢谢的陌生人”话题讨论,一些网友也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亲身经历的那些感动瞬间。您有被别人帮助的故事吗?您有想特别感谢的陌生人吗?欢迎加入我们的话题讨论,发送感动您的故事给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感动!
○幕后故事
前一天,记者的姥姥刚刚去世
《一个“鸡蛋灌饼哥”的三个想不通》一文是本报记者冯戎采写的。接到郝小刚的电话是6月16日,当天,冯戎就去进行了采访。上午一趟、晚上一趟,冯戎先后两次赶到郭家巷,采访郝小刚、被救的盲人师傅、郝小刚的妻子、邻居。
外人只能看到冯戎的忙碌,却不知道她忙碌时心中的悲痛,就在前一天晚上,疼爱她的姥姥刚刚去世,她17日一早就要赶回老家奔丧。为了写好这篇报道,她不得不把回老家的时间推迟到17日晚上。
除了敬业,让冯戎这样做的,还有郝小刚的热心,她说,她被郝小刚和他的妻子感动了,作为普通人,他们淡然、乐观、热心、感恩。有一个细节是稿件里没提到的,郝小刚给顾客做灌饼时,几乎不说什么话,但只要顾客对他微笑,他的脸上马上就会浮现一个大大的笑脸。这样一个让她感动的人,救了人却连一句谢谢都没听到,她也想不通。
感恩真的是一件特别值得我们宣扬的事,如果通过这篇稿件,人人都学会感恩,此刻正沉浸在悲痛中的冯戎记者一定也会很欣慰。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滑艳兵 费煜 郭佶欣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