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毕振源:种棉种瓜种菜大伙儿都信他

时间: 2014年06月18日01:50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从带着村民在质疑声中种植地膜覆盖棉花,到推广蔬菜大棚,并在拱棚被大风吹坏后一次次改进设施——30多年来,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农技推广站站长毕振源凭着技术,带动当地村民靠种植棉花、西瓜、蔬菜等走上致富路。
    如今的东阳镇,仅蔬菜地就有上万亩,既是晋中市的蔬菜种植大镇,也是省城太原的重要“菜篮子”。

    村民种蔬菜遇到问题,都来找老毕

    6月4日上午8点,东阳镇农技推广站内,皮肤黝黑的毕振源正给两位村民讲解如何种植大棚蔬菜。6月11日,记者再次来到农技站,还是一堆农民围着他,一位姓李的村民说,他们是东阳镇逯村的,他们几家种植户今年种的西红柿有些问题,本来买的是无限生长的苗,现在变成有限生长,长到第五层就自动封顶了,产量很受影响。种的青椒也是皮薄,品相不好。“今天来找老毕,就是想让他帮我们看看是甚原因,帮我们维维权。”
    老毕听清楚后,开始打电话,最后拍板说:“我联系了执法队的,星期五他们过来做鉴定。我先去地里看看。”老毕熟练地登上村民们开的蹦蹦车,“突突突”往地里赶去。
    那是成片的拱棚,里面温度有30多摄氏度,一进到地里,老毕就像个老练的庄稼把式,看苗、看果、看温度,一番指导后,临走时,还摘了几个有问题的西红柿和青椒。“我得回去琢磨琢磨,这种自动封顶的情况以前没有遇见过,可能是混进了其他种子。”
    一路上,村民们和老毕打着招呼。“我的小名叫毕文喜,这些年,村民们看电视多了, 更喜欢叫我老毕,还有的叫毕姥爷。”毕振源嘿嘿地笑着说。

    逐村动员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棉花

    毕振源今年57岁。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阳镇西范村任技术员。其间,他曾跟随山西农大的教授学习棉花种植多年。1983年,东阳镇已是远近闻名的棉花种植大镇,因为技术特长,他被调回镇里任棉管员,后来成了东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当时把他调回来,是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没想到,这些年下来,许多在他之后的干部都高升了,他却一直留在基层。”与老毕共事多年的赵计根说。
    老毕成为镇棉管员时,东阳镇共种植棉花2.5万亩,每亩的皮棉产量只有40多斤。为提高棉花产量,他学习外地做法,并对照书本,在自己包片负责的丁里村、岂家庄村提出地膜覆盖种植棉花。可是,村民们听了后纷纷摇头。农民们有自己的想法:每亩收皮棉40多斤,已是保证到手50多元(当时的50元是不小的数目);而换上地膜种植,如果失败,原来的那点儿收入也没了。
    无奈之下,毕振源来到丁里村村支书朱金岗家,说服他先带头。朱金岗的地膜覆盖棉花下种了,他又骑上自行车,在全镇一个村一个村地动员村民。
    当时有多苦?毕振源说,天刚亮就骑上车子离开镇里,天完全黑了21个村才能跑完一趟。回到单位,他累得躺在床上就起不来了,有时候晚饭都没吃就睡着了。有时候正赶上中午,农民们都在家,他就用高音喇叭动员:“咱们这边种棉花,考虑到气温,一般是‘五一’才下种。但用地膜,既保墒、又保温,4月20日左右就能种……”跑了一上午,老毕早已嗓子冒火,大口灌完凉白开,又一遍一遍地讲。
    一季下来,朱金岗家的棉花丰收了,每亩有上百斤的高产。看到真正的实惠,第二年,各村村民争相邀请毕振源到村里,辅导他们使用地膜覆盖技术。

    引进优种西瓜,成功进行技术改良

    上世纪90年代,东阳镇一带除了主要种植棉花,还种西瓜、蔬菜等。当时,当地的西瓜亩产6000斤左右,但辽宁大连一带亩产能达到10000斤。为了提高东阳镇西瓜的产量,毕振源专门赶往大连一带“取经”。1995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引进三亩种子,准备在东阳镇试验。“如果成功了,就是全镇的大好事;失败了,损失也比较小。”东阳镇德音村的郭大娃回忆说,老毕用这样的大实话说服了他和另外两户村民。
    下种、授粉、结果,到了西瓜成熟的季节,三户中只有郭大娃家的西瓜丰收,另外两户的瓜田里结出满地的西瓜,却一直不成熟。
    在郭大娃的瓜田,毕振源摘下一颗足足有二十斤的大西瓜,闭着眼睛、皱起眉头感叹:“这样的好种,看来要在晋中落户,路子还长啊。我一定要把种子改良,你们的损失不能白搭!”
    此后,毕振源分别到三户村民的瓜田分析土壤,向村民了解种植中的细节,一点一点地分析其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第二年,他从品种选择到技术改良,一一把关,终于帮助村民们种出了既可口又高产的大西瓜。

    执著搞试验自创新式蔬菜拱棚

    毕振源靠引进技术,加上自己的改进,还独创了一种东阳式蔬菜拱棚。很多当地村民不仅通过拱棚种菜赚了钱,还四处帮助其他农民建棚收起了“技术费”。
    拱棚空间大,投入比温室小,可以说是极理想的一种蔬菜种植方式。但在2005年,毕振源在庞志村村委会主任杜清福家试验时却出了问题。
    当时,老毕进村下地帮杜清福建好了拱棚。但蔬菜刚刚出苗,一连几场大风便将拱棚上的塑料布全部吹得裂开了“大嘴”。“刮一场风,我们就叫老毕来一趟村里。他先是让我们在拱棚柱子上加固,后来在塑料棚上压竹条、压钢丝条,最后,又在大棚的底部开地窗、在顶部开天窗……”杜清福至今感念着毕振源的执著、坚持。为了尝试改进后的效果,在大风来袭、暴雨将至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回家,老毕却骑着自行车往杜清福的拱棚赶。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成功了。看着在大风和暴雨中安然无恙的拱棚,顾不上擦拭脸上雨水的毕振源和杜清福特别兴奋。
    第二年,毕振源继续试验进行各种改进;2007年,天窗加地窗加钢条覆盖的东阳式蔬菜拱棚开始推广。
    在杜清福的老黑蔬菜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村民们把西葫芦、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从拱棚里搬出来,包装成箱,搬到高大的塑钢大厅内。大厅里一辆辆货车正等着拉蔬菜,合作社外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拱棚。“这些年,我能够带着村民致富,很大的动力来自于老毕的支持和帮助。现在,东阳镇蔬菜种植达到了10000多亩,和太原的各大超市、蔬菜市场都签了购销合同。这里的每一处菜地,菜农们收入的每一分钱,都有老毕的心血。”杜清福说。

本报记者 任俊兵

    ○个人简历

    毕振源,男,1957年3月出生,1975年任榆次区东阳镇西范村技术员,1983年任东阳镇棉管员,1983年3月至今任东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曾荣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两次)、全国农牧渔丰收奖、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创科技工作先进奖等。

    ○工作实绩

    三十多年来,毕振源先后试验了一系列农业新技术,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他在东阳成功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使种棉农民收入翻番;他引进西瓜品种,使种瓜农民连年丰收;他改进大棚技术,让蔬菜种植成了东阳镇农民的最大致富项目。目前,东阳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上万亩,蔬菜产量达到35万吨,人均收入达到11500元。

    ○他人评价

    “东阳镇21个村,万余亩蔬菜田,老毕几乎没有没去过的地方。这些年,他带着村民们引进先进种植方式方法,改进各种设施,应对各种病害,为东阳百姓的致富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多少年前,他就是榆次的后备干部,但每次上级组织提拔时,他都将机会让给别人,自愿在田间地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东阳镇镇长韩晓峰
    “老毕的辛苦和牺牲,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年,我们到乡村,百姓不一定认识,但他一去,大家便会围上去亲切地叫着‘老毕’,问技术、拉家常。因为长年和农药、种子打交道,老毕的嗅觉早已麻木,还失去了味觉,但他毫无怨言。”
    ——东阳镇政府工作人员彭丽红
    “老毕对东阳镇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成功种植功不可没。从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一个个村地辅导,可以说走遍了东阳的每一寸土地。以前,他一直靠步行、骑自行车,去年镇里给他配了一辆面包车。我们赚钱,他辛苦,百姓们从心底感激他!” ——东阳镇东阳村村民曹变喜

    请您投票选出“山西最美乡镇干部”

    投票时间:5月27日8时—6月19日18时
    投票方式:网络投票 1、打开山西新闻网网站,进入山西晚报数字报网页,即可进入“山西最美乡镇干部”评选活动专题页面。2、打开新浪山西网站,进入“山西最美乡镇干部”评选活动专题页面。网址:http://shanxi.sina.com.cn/news/zt/zmgb/index.shtml(注:每个IP每天给每个候选人限投1票。)
    短信投票 山西省内手机(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可编辑“XP”加候选人编号发送到1062800108。如:01号候选人,编辑XP01发送到1062800108。(注:每个手机号每天限投20票。资费:每票1元,不含通讯费)
    咨询电话:0351—4281062候选人名单及编号:01马 健 02王存玲 03申飞飞 04白卫平 05石双喜 06刘会平 07成拉旺 08毕振源 09李天福 10吴生权 11杨良贵 12张 波 13李明霞 14陈 剑 15李培斌 16李喜爱 17曹永红 18崔振堂 19葛根朝 20魏 波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