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仙子,便是流传在沿黄流域山西大宁一带古老而美丽的神话故事。
相传,她是女娲的亲生女儿,王母娘娘的养女,黄河流域唯一的女神。她三次下凡,助母造人,降妖除魔,启民济世立下盖世奇功,被玉皇大帝封为“黄河之主”。
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选福地。地址选在芝麻滩,黄河仙子来帮忙。
大宁地处山西南部,黄河东岸,自古就在三晋文化与黄河文明的滋养熏陶之中。古属冀州北屈地界,南与毗邻的吉县人祖山仅10公里之隔,西以黄河为界与陕西省延长县隔河相望。县城境内山多石奇,历史源远流长,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小金殿”之美誉。
大宁县共 2镇 6乡,总面积963平方公里,人口近7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在建设文化强县中,大宁县县委、县政府把挖掘、整理、宣传黄河仙子文化作为文化开发的重点。通过努力,黄河仙子传说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事收入 《最受农民朋友喜爱的99个神话故事》一书。经修复的黄河仙子祠美轮美奂,成为黄河大峡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么,芝麻滩到底在什么地方?先祖为何要选择此地呢?为何这样的神话故事会在大宁及周边穷乡僻壤上广为流传?富有传奇色彩的黄河仙子神话,在浩瀚的神话故事长河中到底占据何等地位,具有何等价值呢?大宁县县委、县政府把这一神话作为开发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何在?
在6月14日“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夕,记者带您前往福地灵庙,访问大宁文化之 “主将儒帅”,探寻远古神秘文明,追溯黄河根祖文化“活化石”的踪影。
A 助母造人芝麻滩圣地仙境显奇幻
有人说,这里有美丽的原生态景观,是人们心灵向往的梦中仙境。
芒种时节,李老、张九锁等专家学者陪同本报记者,踏上了面见“圣地”的旅程。凌晨,一行人早早从县城乘车出发,经过一路颠簸,到达了目的地——古镇村。这是一个偏远而又有些落后的小村庄,随处可见憨厚的老农、古老的窑洞、残旧的石器和胆小的毛驴。这里荒山坡陡,举步维艰,众人好不容易下到了坡底,步入传说中黄河仙子助母(女娲)造人的原始地——呈月牙状的芝麻滩头。
大概是群山环抱、山泉流水环绕,置身谷底的缘故,四周一片寂静,好似“仙境”一般。难怪传说中女娲当初在造人的时候,会选择这样一个有青山、流水、鸟鸣、鱼虫的“灵地”。难怪民间关于黄河仙子助母造人的传说言之凿凿,绘声绘色,兴许真有其事。“昕水河自东向西流经九龙啸、白马啸、笊篱笆等跌岩峡谷流入黄河,而芝麻滩就在昕水河的入黄处,这里水域宽阔,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李老介绍说,传说黄河仙子第一次下凡就是在芝麻滩,用这里的泥土和女娲沟母乳泉水帮助女娲创造和孕育了人类的祖先。也是这个地方,承载和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如今寂寞空旷的芝麻滩,在古老时期,实乃人类难得的繁衍生息宝地,且不说芝麻滩那数十亩肥沃的土地,单说昕水河几经弯曲而至,等洪水泻到这里,已没有丁点兴灾的能力,即使黄河水再大也很难淹到这里,显然此地甚是安全。再说等黄河发水回潮时,会带来大量的鱼和柴,真是坐享其成,吃穿不愁。
还有女娲沟母乳泉的水,日夜长流,甜美可口,它从滩涂中间汩汩穿过,流入昕水河,将芝麻滩切割成东西两块。滩涂对面,一座山包孤自突兀而起伸向天空,传说叫“上天台”,是女娲和黄河仙子观天象的地方。滩涂西北长长的山崖下,似曾有人为堆砌的痕迹,不知是否是古人类遮风挡雨的处所。“周边怪石嶙峋,石壳、石窟遍布,是初生人类居住的最佳选择。而昕水河两岸的大山,以及不远处的黄河岸畔,更是便于原始人捕鱼狩猎。”李老指着不远处讲道。
今天的人,知道了芝麻滩的由来,常常去芝麻滩研究、挖掘、考证,发现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面积约1500平方米,距地表深度0.3至10米,主要的遗物以粗壮石器和细小石器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斫器等。
可以想见,时代不断变迁,人类才逐步走出芝麻滩,走向更远更广阔更吸引人的四方。芝麻滩也由此变得冷清偏远,以致被人遗忘。不过,随着时代进步和大宁县黄河仙子文化的挖掘、整理及开发渐渐摆上议事日程,这里将不断被更多的人们所熟知。
B 仙子祠前大桥起二郎山上巨石奇
红日徐徐升,白云朵朵飘。日正当午,我们一行攀登至距县城西35公里处的马头关石崖之上。
马头关为古渡口,位于晋陕大峡谷黄河壶口瀑布的上游。结构精巧、气势巍峨的黄河仙子祠就坐落在此,宛如黄河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真是个值得一看的好地方,可体验到黄河仙子身居“仙”境守望黄河的心境。站在半崖俯瞰脚下,滚滚黄河经古渡口曲折向南,诉说着它亘古以来惊心动魄的酸甜苦辣。平视左侧,70米高的全国第一黄河公路大桥与秦晋两省亲密拉手,热情迎送人潮车流。可谓黄河仙子祠和黄河大桥交相辉映,现代文明和古老神话和谐相长。整个景区就是一段立体的黄河文化史,值得人们认真阅读。
庙门处高悬“黄河之主”横匾,门柱两旁的对联是:“慧眼有神观四海,法力无边佑万民”,望向右侧可见古时河水冲刷形成的天然“石窟”,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倏然,眼前一亮,仙子塑像端坐在祠内,平静安详,仪态万方。在庙上方的山顶处有一巨石,临崖危然耸立,人称“飞来石”或“望乡石”,石缝间有翠柏丛生。祠旁有李老先生撰写的重修黄河仙子祠碑记。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二,在黄河仙子庙址所在地的马头关,从四面八方纷纷来到这里的人们焚香跪拜,祈子禳福,十分热闹。这一习俗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瞻仰祭拜者更多,这一天更是热闹非凡。
凭栏俯望滔滔黄河,李老说:“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一文化资源,打造大宁化品牌,2006年,大宁县多方筹集资金对黄河仙子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修缮后更名为黄河仙子祠。2007年,山西大宁、陕西延长两县联手,总投资5500多万元,建成黄河大桥,沟通两岸。仙子祠正好在大桥北侧,成了黄河岸边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
在县城西南30公里处,还有一处二郎山。山上一巨石高6米,宽4米,铁青色,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没有派上用场的那块石头,当地人称为“捎石”,因是经女娲烧炼过的,也叫“烧石”。
李老说:“山上建有一座高大的二郎神庙,又在一面巨大的石壁上为十八罗汉挖出石窟居住,还有天井、天盆以及二郎神从后面山上顺手拈过来的‘捎石’等奇异景观。二郎山上树木葱郁,可开发的景点很多。山顶有一村庄名叫金疙瘩。可是守着这块金疙瘩,人们依然祖祖辈辈受穷。改革开放多年了,仍是旧貌未改新颜。北京老知青程炜重返第二故乡,看到这里难以想象的贫困,便筹集20万元资金来搞开发式扶贫。他还准备在山上保留部分山民的生活旧居,开办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
C 河畔金凤别样美光耀中华满目辉
有历史学家认为,传说与历史未必对立,神话传说中亦可能包含历史的质素、事实的质地。神话和文物、文史一样,都是民族的文化遗产,都应该尊重、敬畏、挖掘和发扬光大。
李老特别提到:“虽然黄河仙子的故事具有神话色彩,但需要说明的是,故事中所提到的人文地理和自然迹象在当地都有可查之处。”
此时,身旁的张九锁饱含深情,浅唱低吟起自己所写的歌词:“滚滚大河贯九州,中华民族源头。仙子神话真生动,感天又动地,古口传今口……”
“黄河仙子现象属于文化的范畴,它饱浸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营养,即使在今天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正能量和不朽财富。”张九锁回忆起过往,不禁发出一声叹息,“十多年啦,我们一直想通过各种方式促成招商引资,但苦于经济能力太弱,始终未能实现。早在20世纪末,就曾邀请省社科院专家来县里考察,并召开大宁县旅游产业发展论证会,2002年又召开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座谈会,起草印发了《大宁县旅游发展规划(草案)》。”
在大宁周边,吉县有壶口,永和县有乾坤湾,蒲县有东岳庙,隰县有小西天。张九锁说:“唯独大宁几千年来捧着金饭碗老讨饭。旅游在大宁是空白,因此有一种紧迫感。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如何不能错失机遇了!黄河仙子是大宁繁荣文化的钥匙,脱贫致富的引擎,我们决心加快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文化旅游,壮大第三产业,增加财政和农民收入。”
张九锁等人还提交了一份《关于把“黄河仙子旅游景区”列入省、市重点扶贫建设项目的建议》,希望把黄河仙子旅游景点作为脱贫致富的翻身工程实施。建议中提到,将参照传说中对“黄河之主”宫殿的描述来设计规划,分期修建黄河之主宫殿、玉皇大帝行宫、后花园、前门、舞台、生活区及工作区等。
“建议将开发黄河仙子旅游业纳入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重点项目,帮助招商引资,通盘考虑壶口、人祖山、黄河仙子景区、乾坤湾景点规划,努力建设黄河文化旅游航母,打造山西‘黄河文化’旅游拳头产品;加大对黄河仙子旅游区申报、立项、推介、投资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力度,积极推动项目早日实施。”
为此,张九锁还专门拟写了一份项目推介词。
“目前,修建旅游区的土地、交通、电力、通讯等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欢迎有眼光、有实力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创业,县里将大力支持,提供一切便利。”始终心怀历史责任感的他,眼神中饱含真挚。
后记
当今时代,文化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打造出了知名文化品牌,谁就能更好地在转型跨越中掌握主动权。这样的例子远近皆有,数不胜数。
大宁县县委书记刘奎生认为:“大宁这块热土,要打响自己的文化品牌,必须要深入、充分、系统地挖掘开发当地文化资源,走一条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推进力的特色文化之路。诚如有人所说:“黄河仙子是埋藏于黄土高原之中一颗硕大无比的无价瑰宝。”
大宁县县长樊宇表示,今后要汇集人力、物力、财力,持续开发“黄河仙子”文化,力争把“黄河仙子”叫得更响、品位提得更高,不断展现大宁的历史文化和特有魅力,让大宁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大宁人已绘出美好蓝图,那就是从二郎山的 “烧石景观”与吉县人祖山开通,再和壶口瀑布连成线,把大宁的旅游也“带”起来,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我们也热切盼望着,这位黄河仙子早日拂去浮尘,抖掉灰垢,走出大山,福临人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