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放弃登顶抱憾珠峰不言悔

时间: 2014年06月13日02:49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无论看到照片中的高山景色多美,哪怕是站在山峰前感受了它的巍峨,真正的登山者更喜欢登上峰顶,欣赏那里的无限风光。所以,征服每一座高山,是登山者的梦想。4月18日,珠峰南坡,尼泊尔一侧的登山线路发生重大雪崩事故,迫使山西临汾的80后登山爱好者石磊与队员放弃登顶珠峰。在梦想与夏尔巴人面前,他的放弃将更利于后者的权益得到保护。他的抉择让晋商精神更接近了世界之巅。
    3月17日,本报以《临汾小伙石磊:欲将晋商精神带上“世界之巅”》为题对石磊欲登珠峰进行了报道。6月5日,石磊回国之后,本报作为国内首家纸媒对其进行了采访,听他讲述一路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穿越可可西里

    今年4月1日,被乡亲称为勇士的石磊从临汾出发,在盛大的欢送仪式后,踏上西去挑战珠峰的征程。石磊跟随“晋商品牌登珠峰”团队,重走丝绸之路。行至敦煌市,转而向南,在青海格尔木市做了短暂的休息后,队伍沿青藏公路向西藏进发。离开格尔木,很快便进入了世界第三大无人区——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或许是因为这里的天然、清净,还是期盼这里能变得美丽,才起了这样一个浪漫的名字。事实上,这个区域只有广袤而荒凉的戈壁,远处没有草色的山峦,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根本无法长期居住。
    即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有人常年坚守在保护站的岗位上,甚至为守护这里的稀有动物献出生命。这让石磊在每次穿越可可西里时,心中都充满了敬畏之情。石磊说,登上高峰,感受到生命的高度,而可可西里却令人内心体悟生命的宽度。石磊一行计划慰问保护站的工作人员。
    车队穿行在绵延的山脉之中,不远处有一列火车行驶在青藏铁路上。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冻泉保护站,是为了保护昆仑山的常年不冻泉而建立的。石磊和队员跳下车,不顾犀利的冷风,把车上的各种蔬菜和粮食抬进保护站。
    之后,车队向南,来到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这里有一位英雄。藏族人杰桑·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制止非法的偷猎活动,牺牲了生命。每个前往珠峰的登山者,都会来此驻足。石磊在保护藏羚羊宣传旗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随着海拔越来越高,石磊的身体逐渐适应着高原环境。4月10日,石磊从拉萨乘坐长途汽车,到达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的樟木口岸。4月11日上午,在接受边境检查后通关,穿越崇山峻岭,石磊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惊闻珠峰雪崩

    这已经不是石磊第一次到加德满都了。未作休息,他便与此次登峰团队的其他成员会合,在一起沟通此次登山事宜,互相探讨登山经验。他与另外一位男士和三位女登山爱好者组成“中国第五次民间珠峰(南坡)登山队”,同时也是“首次女子民间珠峰(南坡)登山队”。
    因喜马拉雅山区风力加大,进入山区的飞机无法起降,石磊需要等待天气好转后,才能乘坐直升飞机至珠峰徒步起点卢卡拉。他是个思路清晰,生活安排有序的人。利用这段时间,他在加德满都休整并采购登山物资。走在加德满都街头,石磊平静地寻找登山所需的食品、衣物、工具。反倒是与他同行的妻子成果兴奋不已。成果是名青年画家,她拉着石磊去观赏了尼泊尔的绘画作品。
    时机终于到了。4月15日,石磊与队友乘坐直升飞机到了卢卡拉。从此一直到珠峰顶上,都需要徒步攀登。行走两小时后,他们抵达小城帕克丁,次日攀升至纳木切。登山队准备在这里休整一天后,于18日向珠峰大本营进发。
    正当登山队整装待发,向上行进时,珠峰大本营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18日早晨6时30分许,靠近1号营地,在海拔约5800米处,在通往孔布冰川的路上发生雪崩,造成12位正在为夏季登山旺季到来前做准备工作的尼泊尔夏尔巴向导死亡,另外有4人失踪。后来的消息称,死亡的夏尔巴人数升至16人。
    尽管石磊已经有十多年的登山经验,经历了多名登山圈内朋友的遇难事故,但这次珠峰登山史上雪崩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令石磊感到心情特别沉重。不过雪崩事故并没有阻挡这位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他知道,登山是有生命危险的,“世界之巅是我的梦想,不能让这一趟白来,到了大本营再做打算。”石磊和队员仍然进行了适应性训练,登上了海拔6119米的罗布切东峰。
    离开纳木切,通讯设备就没有了信号。石磊的朋友和家人知道珠峰发生雪崩后,都试图联系他,问候平安,但是联系不到他。更火上浇油的是某媒体对外发布消息称他所在登山队失联,导致他的家人朋友非常担心。而此时的成果正在安娜普尔纳大环线上徒步,给石磊发了无数条微信都不见回信,对石磊的安全特别焦急。“后来我通过微信统一作了回复,让大家放心。”石磊说。

放弃登顶计划

    4月23日,登山队抵达珠峰(南坡)大本营。
    雪崩事故发生后,尼泊尔政府仍想组织夏尔巴人修路,让登山爱好者继续前进。但遇难的夏尔巴人家属只收到了400美元的抚恤金,于是夏尔巴人全部罢工。“他们喊着口号,表示不愿再冒生命危险。”
    石磊说,平均每个登山队员要给尼泊尔政府缴纳11000美元的费用。但是尼政府给雇佣的夏尔巴人的工资、补贴、保险都很少。而微薄的抚恤金更是直接导致夏尔巴人罢工。遗憾的是,尼泊尔政府与代表夏尔巴向导的登山向导协会谈判破裂,尼政府取消今年“登山季”的所有登山活动。
    一些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登山队,取消原定登山计划,开始撤离。队伍庞大的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登山队也撤了。登还是不登,摆在石磊和队员面前的这个问题,需要他们做出抉择。
    如果要继续登顶珠峰,那就需要雇佣夏尔巴人,但这样可能会使被雇佣者站到罢工的夏尔巴人的对立面,不利于他们向政府争取自己的权益。如果放弃,那石磊的登上珠峰的梦想,和女队友要完成中国女子民间登顶珠峰的夙愿将破灭。最终,登山队一致决定取消登顶计划。为了弥补他们的损失,尼泊尔政府特批他们的登山手续5年内有效。“我是挺希望上的,但是考虑到夏尔巴人为登山队员的辛勤劳动,生存环境却得不到保障。我们没有做太多的思想斗争,果断决定放弃,希望他们能获得尼政府更多的照顾。只能来年再战了。”石磊遗憾中带着点自豪。
    珠峰大本营的生活很是单调的,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也不可能搞娱乐活动。在等待尼政府与夏尔巴人的谈判结果的过程中,登山队全体队员仍按照事先的安排进行训练,冰川行走,过裂缝,爬悬梯。这些工作是必要的。
    石磊介绍,登山时,不管专业知识多么丰富,在不同的路况中仍要随时观察周围环境。此次发生雪崩的孔布冰川又被称为“恐怖冰川”,常年有609.8米厚的冰块和裂缝不断移动,路过的登山者随时可能滑入冰缝,孔布冰川突如其来的雪崩和冰崩会瞬间吞没登山者的生命。这里是珠峰南坡攀登中海拔最低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个区域。第二个危险区域是接近珠峰顶的希拉里台阶。

首登PHARCHAMO峰

    从珠峰大本营撤下来后,石磊与队友回到纳木切。全体队员并没有急着返回加德满都,而是前往海拔6187米的PHARCHAMO峰。这座山峰此前并没有中国人攀登过,石磊希望通过攀登这座山峰积累经验,也为明年攀登珠峰打下基础,“至少我也是第一批登上这座山峰的中国人。”
    石磊回忆,前往这个山峰的路上也充满了各种惊险和趣闻。PHARCHAMO峰处于尼泊尔诺沃林山区,并不是旅游景区,这里与世隔绝,是很多夏尔巴人的生活区域。缺少气象资料,加上这座山峰少有人知,记者后来发现,在网上的电子地图中根本没有标注这座山峰。这些情况给队员们攀登带来了不少困难。好在登山队雇佣的三位夏尔巴协作,全部来自诺沃林山区,对这里非常熟悉。登山队五人还雇佣了13个夏尔巴背夫,3名厨师。
    在诺沃林山谷里,令石磊最为难忘的是天天、顿顿的法国菜。此前在珠峰大本营时,登山队的主厨会做中国菜,每天给队员换着花样做菜。有时是宫保鸡丁,有时还给弄个火锅,主食就是米饭。到诺沃林山谷时,由于主厨身体原因,退出队伍,回去了。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就由二厨掌勺。“他只会做法国菜,在出发前,准备的都是能做法国菜的食物。我们吃到最后简直想吐了。”石磊开玩笑地说。
    5月8日,队员们抵达高营地,并在此进行了适应性训练。9日凌晨3时,全体队员与夏尔巴协作从高营地开始向峰顶冲刺。在7个小时里,石磊和队友克服了恶劣的气候、冰雪,最终“2014年中国第五次民间珠峰(南坡)登山队”成功登顶PHARCHAMO峰。
    之后,登山队撤到高营地,休整后返回加德满都。在此,石磊与几位患难队友分手,与妻子成果一起回到临汾。
    谈及此次没有成功登顶珠峰,石磊认为,到了珠峰跟前,自己内心通过自己多年的登山经验判断,登珠峰不是很难。“如果是没有雪崩的情况发生,今年百分之百肯定登顶了。希望明年再去吧。”他说,安全是第一位,能平安回来就算是成功。“山一直在那里,什么时候都可以去登。命要丢了的话,失去的不只是一座山,所有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了。”
    看得出,石磊对于高山险峰是有自己的理解的。他觉得每一座山峰都要用双脚去丈量,这才算成功。“王静动用直升飞机绕过雪崩地段,去登珠峰,这是特例。不过,她用这一举动做商业宣传,会对登山爱好者有不良的引导。”
    是的,他用放弃登顶珠峰换取夏尔巴人的权益,他把晋商精神留在雪山之上。他用实际的行动解读其内心对登山的敬畏。

本报记者 权力超 见习记者 苏鑫波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