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35年植树育林他把荒山变青山

时间: 2014年06月11日02:09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石双喜打开衣柜,发现妻子桑东珍已经把他要换洗的衣服叠好,放在了衣柜的右下角。他拿出一个塑料袋,把衣服塞了进去。妻子正在冰箱旁给他收拾吃的,她把刚买回来的一箱袋装牛奶拆开,从中拿出几袋和水果放到一起。
    石双喜把装食物的袋子和装衣服的袋子绑在一起,拎着出门。妻子嘱咐“早上一定要记着喝袋奶”,石双喜头也没回,边往外走边含糊地应承着。
    6月5日,石双喜家里,这看上去像是出差的场景,其实是石双喜每次上班前都要发生的一幕。
    石双喜是平顺县青羊镇的一名林业员,而他的家在几十公里外,为了节省时间,他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乡里,只有周末时才回家一趟。
    夫妻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上班节奏,从结婚到现在两个女儿都已成人,30多年来一成不变。

太行山里的“野兔”

    石双喜当天要去的地方是平顺县虹梯关乡,这里是他当林业员开始的地方,他在那里干了整整20年。石双喜背上工具包,拎着一袋刚培育出的侧柏苗,要去虹梯关试种。“七里梯五里辿,小堤沟二里半”,这是当年人们形容从县城到虹梯关乡的交通情况。即使今天,很多自然村的道路都只能靠步行到达。汽车沿着碎石铺就的乡间小路没走多远,前面出现了一片河滩,石双喜下车将工具包的挎包带往上紧了紧,另一边挎上水壶,往包里塞进了充当午餐的几个饼子,麻利地爬上路旁的山坡,找到一条小路,往山里走去。
    一到山上,石双喜就和别人不一样,人们都是驼着身子往前走,腰弯腿直,而他是半蹲着走,腰直腿弯。不一会儿,他已经窜出去好远。这条路他太熟悉了,当年这里只能靠步行,石双喜来回走过无数次。如今,由于人烟稀少且山脚下通了硬化的村级公路,山上的小路已经被荒草漫过。但56岁的他好像脑袋里装上了精确的导航系统,腾挪有序,很快就爬到了山顶。
    当了几十年的林业员,当地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野兔”,这并不是一个雅称,石双喜却对这个绰号颇为得意。他说,现在走在这大山里,虽然体力不如从前,但脚程还是没有落下。当年他每天在这大山里行走近20公里,穿越几个村子开展林业工作。最常见的就是走到哪,住到哪,工作就地开展。
    走了40分钟左右,石双喜来到了虹梯关乡化圪道村,这个曾经有几百口人的村落,如今只剩下70多口人。石双喜来到其中一个自然村——蒿地掌庄,这里虽然房屋都在,但村子里已经没有几户人家。“善存,善存”,到了村口,石双喜扯开嗓子就喊。记者看这附近没有人,问他是否约好了。“不用约,这也没电话”石双喜嘿嘿一笑,继续喊着。
    不一会儿,一片树林后,有人应了一声。几分钟过后,一个人从树林的小道跑了出来。59岁的村民张善存,是石双喜在这个乡当林业员时的老相识。
    石双喜自己培育了一些侧柏苗,今天来这个村子就是想试种一下,看看适应不适应。听说了来意,张善存也像石双喜那样,就在原地喊了起来,“三婶、老魏家的……拿上头来动弹动弹,双喜给咱来种树。”不一会儿,六七个拿着头的老人从各个方向赶了过来。他们是现在村里的“主要劳力”,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0岁。

看到树就像看到了自家娃

    当林业员之前,石双喜感觉种树很有“意思”,当时还是以义务植树为主。上初中、高中的假期学校总会组织学生去种树,1980年,县里招林业员,石双喜报考成了一名林业员,他发现自己种树和组织大家种树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当时森林资源匮乏,整个虹梯关乡的森林覆盖率不足百分之五。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虹梯关乡开始了全面的植树造林工程,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全靠两条腿。一个背包,一把镰刀,就是林业员的全部作业工具。当时植树造林是用“镰播”,就是镰刀在山坡划出一个月牙形的坑,然后把种子放上去,虽然一亩地播种600—700株,但成活率并不高。
    那时国家的林业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县里也没有专家能解答成活率低的问题。石双喜就开始自己琢磨,他在山沟里整出一块坡地,自己育种,自己试验各种种植方法。“阳坡怎么种,用什么土,阴坡怎么种合适”,都是一次又一次试验出来的。
    有一次,他试种的油松很成功,已经长出了5厘米高的树苗。但一天中午,一棵树苗突然就倒了,等石双喜反应过来,发现整片育苗地里刚刚长起来的树苗像一阵风一样全部倒地。“那个场景,现在都忘不了,不到一个小时,全倒了,一棵都没有活”。站在地边的石双喜像傻了一样呆了很长时间。后来翻阅了很多书,请教了专家,他才知道这种油松猝倒病的发病规律。
    他一边观察,一边自己配药,一次不行多试几次,“折腾”完自己再去长治市“折腾”专家,终于在几个月后,他找到了预防和治疗猝倒病的方法。
    35年和树打交道,让石双喜一见到树就停不下来。做一个标准树坑,他三下五除二,随手捡来的石块就能砌成一个半圆的规整“城堡”,蓄水,防倒,条条道道一点不差;给树木剪枝,他几下子就爬到了树顶,一边剪一边开始“解说”,不但说出哪条枝为什么剪,甚至连剪的角度和方法都展示得干净利落;他在山里开垦了几片荒地当苗圃,自己育种自己试验;他甚至“逼”着自己的女儿报考大学时要考农业……
    这么多年下来,他一直还是个林业员,但却成了平顺县公认的林业专家,县里有什么林业大事,都来请教他。林业局也常借调他去做一些大工程,但他不愿意离开树,他说看到树就像看到了自家娃,从“镰播”到“坑种”,从油松到国槐,哪片山上的树他都能记得是哪年种的,当时是什么场景。原先秃秃的虹梯关乡现在森林覆盖率已经高过50%,石双喜说:“看着就和自家娃出息了一样,高兴啊!”

退休后想和妻子再包几座荒山种树

    种树35年,他经历了林业发展的大变化。“开始是播绿,生态破坏太严重了,要靠植树来还原生态。现在是收获,生态林已经完成,要帮着村民从林子里致富。”1999年,石双喜调到了全县面积最大的青羊镇工作,他抓住当地发展中小药材和经济林种植的机会,发动、组织村民种植核桃。
    青羊镇莫流村以前靠种玉米为生,村民李新平告诉记者,当时村里的地不多,很多人都在沟里开辟了一点地,但种玉米收益并不高。当时石双喜来村里给大家推广种核桃树,但村民们没种过,积极性不高。石双喜找到了李新平,免费提供树苗和种植方法,在李新平家的几亩地空隙种上了核桃树。“他是真心实意给老百姓服务,一打电话,准保第二天就过来了。”种了一年后,核桃树的效益凸显,“好的时候是玉米的好几倍,而且地里也不耽误种别的”。在石双喜的带动下,这个村的村民纷纷开始种植核桃树,如今这里有400亩核桃林,是平顺县的核桃主产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核桃沟”,人均收入提高了600元左右。
    35年来,石双喜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也变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头。再有几年,他就要退休了。谈起自己的退休后生活,石双喜说想了很多,最后还是离不开种树,他想和妻子再包几座荒山,“把它种满”。

本报记者 刘斌

○个人简历

    石双喜,男,1959年12月出生,1980年参加工作,1987年入党,高中学历。曾担任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林业员、青羊镇林业员;2007年至今任青羊镇党委委员、镇林业员。

○工作实绩

    石双喜干了35年乡镇林业员,是平顺县年龄最大的林业员。在山上摸爬滚打了35年,1996年—199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山西省太行山干石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先进个人”,1991年—1995年,连续五年被评为“长治市林业建设先进工作者”。35年来,他步行三万多公里,走遍了辖区每一条沟、每一道梁,山有多高、坡有多陡、土层有多厚、适宜种植什么树,他都了如指掌。35年来,他在工作过的乡镇建立了6个育苗基地,植树17万株,完成荒山绿化12万亩。

○他人评价

    老石也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哥,这么多年他一直在林业第一线,经验丰富,兢兢业业。我有很多专业问题都要请教他,他是我们这儿名副其实的专家。

——平顺县林业局副局长 刘俊宏

    石双喜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认真,他负责的工作一定会完成。这么多年,见他是一直忙,把林业的事、村民的事放在第一位,一直没有变。

——平顺县青羊镇党委书记、镇长 张秀斌

    我和双喜从小就认识,几十年前我们就跟着他种树,现在也一样,有什么事去找他,肯定能帮助我解决。

——平顺县虹梯关乡化圪道村村民 张善存

请您投票选出 “山西最美乡镇干部”

    投票时间:5月27日8时—6月19日18时
    投票方式:网络投票 1、打开山西新闻网网站,进入山西晚报数字报网页,即可进入“山西最美乡镇干部”评选活动专题页面。2、打开新浪山西网站,进入“山西最美乡镇干部”评选活动专题页面。网址:http://shanxi.sina.com.cn/news/zt/zmgb/index.shtml(注:每个IP每天给每个候选人限投1票。)
    短信投票 山西省内手机 (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可编辑 “XP”加候选人编号发送到1062800108。如:01号候选人,编辑XP01发送到1062800108。(注:每个手机号每天限投20票。资费:每票1元,不含通讯费)
    咨询电话:0351—4281062候选人名单及编号:01马 健 02王存玲 03申飞飞 04白卫平05石双喜 06刘会平 07成拉旺 08毕振源09李天福 10吴生权 11杨良贵 12张 波13李明霞 14陈 剑 15李培斌 16李喜爱17曹永红 18崔振堂 19葛根朝 20魏 波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