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太原的城市建设速度日新月异,大规模城市道路改造让新太原总有惊喜,有时连“老太原”都认不出来。在这些变化当中,有一些人,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个城市的变化。
4月22日,一场名为“一个人,一座城,一支笔”的钢笔画展在山西省图书馆展出。举办这次画展的画家名叫萧刚,他用一幅幅钢笔素描呈现了太原古建民居的独特魅力。除了萧刚,这座城市还有一些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着相同的事情,不过,他们手中的工具不是画笔,是相机。他们的工作方式很独特,要么“扫大街”,要么爬楼顶,为的都是记录太原,留住记忆。
人们称他们为“留住太原记忆的人”。
萧刚:8年来,用钢笔画“留住”古建筑
严格意义上讲,萧刚不能算是正宗太原人。他的祖籍是汕头,出生地是北京。加上在山西大学美术系就读的4年,他在太原定居的历史有二十余年。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萧刚比许多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更了解这座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古城。自2006年起,萧刚开始在太原走街串巷地搜寻和绘制古民居、古建筑,至今已有8年。
绘制古建民居前,萧刚已经是个古建爱好者,跟着文物专家见识过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积攒了大量关于文物古迹的知识。
萧刚说,“古树旁边必有古建”。他循着这样一个文物界约定俗成的说法,在太原市找到了许多后来绘制成画的古建筑。
坐落于太原市西缉虎营15号的普光寺就是这样被萧刚找到的。普光寺创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2007年,普光寺被一家洗车行和一座小学占用。萧刚来到这里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棵古树,以及那一片古朴威严的屋顶。入内参观后,他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普光寺元代建筑的大殿被一座楼和小院内一间间平房层层叠叠地“簇拥”着,使大殿显得越发低矮和老态。在大殿正南的角门边上,一个电烤箱摆在柜案上,箱内码着几个羊肉串,柜案下的地上,油渍斑斑。而在大殿的东南前方,一个被建筑挡板隔成的小院内,洗车行的人们正在给汽车美容。紧贴大殿的东侧,一个铁门紧锁。进得院中,工人们在忙碌地剪裁着做标牌的原料。而在大殿梁上,则有丝丝缕缕的电线缠绕。
这幅景象让萧刚颇受震动。他当即掏出钢笔和速写本画起来,身后很快围了一圈人,七嘴八舌地问东问西。萧刚说,他当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对于这样一座1700余年历史的古刹如今的模样深感痛惜。周围的嘈杂声,他充耳不闻。很快,一幅钢笔画出炉了。呈现在画面上的普光寺被深锁在一道栅栏门内,穿着现代的人们行色匆匆地穿过这座古刹,没人留意它在风中飘摇了多少年。萧刚的这幅“西缉虎营普光寺”一经发表,迅速引来极大的反响,其中包括文物部门。
8年时间,足够萧刚把太原市内所有的古建民居都绘制完成。500多幅钢笔画作品,是他这8年辛苦的见证。最让萧刚感到遗憾的是,他前脚画过的一些民居,后脚已经被拆除。因此,他又称自己是与挖掘机赛跑的人,希望自己的绘画能赶在挖掘机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避免古建民居落得被拆的命运。
张保文:14个年头,扛起相机“对准”太原府城
张保文的皮肤黝黑,同事都叫他“黑圪蛋”。他认为这是长年“扫大街”的结果。“扫大街”是张保文对自己在街头寻找摄影线索的一种形象的说法。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2014年是他入行的第14个年头。在这14年里,通过“扫大街”,他扫出了无数有价值的片子,它们都是有关太原城的一种记忆,除了发表过的,更多是留存下的底片,或是电脑里分门别类存着的各种数码照片。
同行圈里有人喊张保文是“三物记者”,因为他最爱拍的三种题材是文物、动物、植物。相较其他两种,张保文更爱拍文物,他认为文物最有生命,最具历史感。这么多年,他一直关注的是太原府城。
太原府城是指在古晋阳城被毁后,在原太原城的东北处建立起来的“新城”,也是现在太原城市的雏形。
2001年,刚入行没多久的张保文拍摄了一组位于太原市庙前街的大关帝庙进行挖掘的新闻图片。这座大关帝庙是太原市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关帝庙建筑群,现存为金元基址上的明代建筑,占地为3500平方米,为省级保护单位。当时,挖掘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庙内的春秋楼做准备。
2013年,大关帝庙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找寻和搜集2001年挖掘时的图片,大关帝庙文管所专门找到张保文,希望他提供当时拍下的新闻图片。
2005年,张保文在太原精营西边街“扫大街”时,意外发现了浑源会馆旧址。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十分惊喜的发现。他立刻举起相机,对着旧址一顿狂拍。当时,数码相机还未普及,他对每一个胶卷的使用都格外慎重。
浑源会馆旧址的图片发表后,引来多方重视,太原市考古所于2006年对其举行了挂牌仪式。2013年,太原市政府重修府东、府西街。张保文每天早晚各选一个时段对其进行定点拍摄,拍下了几百张照片。他最惋惜的是,没有拍到该路段修路前的全景图。
14年里,张保文已经骑坏了4辆电动车,每次坏的原因都是电瓶损耗太严重,而这也是张保文记录太原面貌的“代价”之一。
李佳、阮祯鹏:4年里,用最流行的延时摄影拍街巷
5月12日,在约好见面采访的前一天,李佳致电记者,说13日的约访要取消了,原因是他和阮祯鹏接到一个单子,请他们去某林区拍摄一个科考项目。
在此之前,李佳、阮祯鹏刚刚因为拍摄的一个延时摄影作品《并州路变化》声名鹊起。该作品共使用了一万余张照片,完整地展示了并州路从开始建设到完工通车的变化,作品呈现出的壮美唤醒了太原人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热爱。而这部《并州路变化》只是这两位青年作品《美丽大太原》的冰山一角,更多令人惊艳的表现还在后面。
2010年,曾在北京专职拍摄纪录片的晋南小伙李佳与毕业于浙江科技大学的阮祯鹏,在相继放弃漂泊,回到山西定居后,通过摄影网站“色无界”相识。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摄影工作室,拟定了拍摄《美丽大太原》的计划,运用的技术是时下流行的延时摄影。延时摄影是以一种较低的帧率拍下图像或视频,然后以正常或者较快的速度来播放画面的摄影技术。李佳认为,延时摄影在山西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对其认知度不够。但是,通过网友对《并州路变化》的认可,使他们对这一摄影技术有了极大的信心。《美丽大太原》的制作和拍摄如今还在进行中,其中的一些照片已被德国国家二台征用,作为制作有关中国的纪录片的素材。
然而,自2012年起,他们前前后后拍摄了累计超过4TB数据量的近20万张照片,拍坏了一台数码相机,从长风桥拍到双塔寺,从食品街拍到并州路。
20万张的数字,是他们爬了一个又一个楼顶换来的。为此,他们和一座又一座大楼里的保安成为了朋友,有时甚至还会鼓励人家也举起相机,拍下眼前的风景。
在约定采访时,记者曾提出要李佳、阮祯鹏带引前往他们的拍摄地现场体验。李佳笑了,说:“那儿你是不可能上去的。”记者提出疑问后,他说:“我们的拍摄地基本都是大厦的楼顶,或者是高层住宅的楼道窗户,有些现在管理得严了,不能随便上,还有的太危险,女士不能上。”
○相关
专家:民间记录者对古建保护起到推动作用
太原是一本厚重的大书,这本书需要时时修订。
2013年,太原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道路改造。在这一年,除了对城市进行拆迁、道路扩建,太原市委、市政府还采取果断措施,展开了太原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文物大修复工程,仅太原府城内修复和保护的文物就达到19处,总占地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古关帝庙、普光寺、古圆通寺、文殊寺等距今数百年的古老寺院等。
2014年,太原市的城市改造仍处于高峰期,建设路、南沙河快速路、北沙河快速路、五一路北延等诸多工程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
对于萧刚、张保文、李佳、阮祯鹏这样的城市记录者,一些专业人士呈肯定态度,从地方文保所向他们索要绘画、摄影资料即可窥见一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春波告诉记者,目前,像萧刚他们这样的民间文保记录者近年来呈增长态势,他们认真记录了每一座古建民居随着时光流逝发生的变化,培养了自己与他人对历史的尊重。这种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配合对于文物保护的进展是非常重要的,对城市建设布局也存在积极的意义。他们对文物保护及文物修复在客观上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加以肯定。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