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探访“空中猎鹰”

首次解密武警山西总队直升机大队

时间: 2014年06月05日02:28  来源: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50149_500x500

    空中悬停、垂直起降……直升机因其灵活机动的性能,在人员和物资运输、空投空降、搜索营救、反恐突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高楼林立的城市和交通不便的山区,更是其大显身手的舞台。在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中,直升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空中守护神”。
为了支援抢险救灾、维护稳定、反恐处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武警山西总队于2012年组建了直升机大队,并于近日首次解密。本报作为首批受邀媒体,走进武警山西总队直升机大队,探访“空中猎鹰”。

  1 “大力神”“小鹰隼”各具特色

    走进武警山西总队直升机大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停机坪和长长的跑道。“直升机也需要跑道?”记者感到不解。“大多数老百姓认为直升机就是直上直下的飞机,其实,直升机也可以像民航的客机一样滑跑起降。”刚到直升机大队,大队长李家鹏就给记者上起了科普课。李家鹏介绍,垂直起降时直升机需要的动力更大,也是它们最脆弱的时候,如果需要承载更多人员和货物,就需要滑跑起降。
与停机坪相连的是直升机机库,机库门采用的是新型复合材料,轻薄、防火、耐腐蚀,按动按钮,机库门会在30秒左右全部打开,大大节省了直升机出库时间,为紧急任务抢出更多宝贵时间。
机库门逐渐开启,“主角”亮相,墨绿色的旋翼和底部,白色的机身,机身上红色的四个大字“中国武警”。目前,直升机大队主要有两种机型,一种是直8,另一种是直9。“直8是个大块头,它的特点是运输能力强,堪称大力神。”在抢险救灾中,可以运输更多伤员、群众、救灾物资,它还能利用绞车救援水面、房顶、火场中的被困群众。在反恐作战中,可以运输更多的战士和设施;“直9更机动灵活,就向小鹰隼一样快速、敏捷。”机务人员介绍,它的特点是小巧灵活,适用于空中拍摄、侦察、跟踪、指挥、作战等。此外,直升机上还安有空中广播系统,可以用于空中指挥、宣传、警报、震慑。“不同机型的直升机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这些高科技武器装备成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空中利刃。”副政委马福义说。

  2 机组成员必须性格互补

    高科技的武器装备,还需要高技术人才使用,直升机大队的飞行员个个都是百里挑一。
赵亮,山西人,80后,初中毕业后便被选入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在早期培训基地他一边学习高中文化课,一边接受飞行相关的培训。与赵亮同一期的学生有300多人,最终只有4人进入陆军航空兵学院继续学习飞行,而在军校学习的过程中还有近三成人要面临淘汰。只有剩下的佼佼者才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飞行员都是百里挑一,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赵亮说。
直升机大队的飞行员大多是80后和90后,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都是从各个部队抽调来的飞行精英。他们有着过硬的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对于直升机飞行员来说,不仅需要个人心理过硬,还需要机组人员的性格互补。“直升机是所有飞机中操作最复杂的,它的每一片桨叶就相当于普通飞机的一个机翼,所以需要两个飞行员的密切配合。”直升机大队飞行中队中队长马欣然介绍,一架飞机需要机长和副驾驶同时驾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每次飞行前两人都要做好充分的沟通。两个人的性格需要互补,太强或太弱都不行。“机长和副驾驶之间除了默契,还需要充分信任,敢把生命托付给对方。”马欣然说。
直升机的驾驶环境比客机恶劣得多,为了减轻自身的重量,尽可能地承载更多的人员和物资,直升机没有空调系统。夏天,机舱内就像蒸笼,尽管气温很高,飞行员还得穿着厚重的长袖飞行服,戴着头盔。“一次飞行3个小时左右,尽管最近的天气还不算热,但下飞机后衣服仍能拧出水来。”马欣然说。
直升机机舱内的噪音很大,飞行员必须戴着耳机交流,尽管如此,很多飞行员还是有听力下降的情况。腰椎、颈椎的毛病都是常见的职业病。

  3 距地面近一分 危险就多一分

    除了辛苦,直升机驾驶员要面对更多的危险和压力。直升机在低空才能发挥最大优势,尤其是抢险救灾时,常常需要贴近地面飞行。而城市中的高楼,山区里的高压线,对于直升机来说都是致命的危险。
直升机每距离地面近一分,危险就会增加一分,飞行员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飞行员也是人,也会感到恐惧,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必须克服恐惧。”马欣然说。“执行任务不仅需要飞机和机组人员,还需要机务、后勤等众多幕后英雄,在地面默默地做出奉献。”马福义介绍,一架直升机平均需要70多名地勤为其提供保障,包括航管、指挥、机务、气象、消防等各个方面。每次执行任务,仅地面与直升机配合的车辆就需要很多类,比如指挥车、通信车、气象车、电瓶车、消防车、运兵车等。
直升机都是高科技,地面车辆的技术含量也不低。通信车相当于信号的移动中转站,可以实时传输直升机拍摄的画面;气象车可以接收各地的气象数据,还可以监测一万米以内高空中的风力、风向等情况;全自动消防车只需一名人员就可以进行操作……
地勤人员同样需要辛苦和努力。每次飞行任务,他们要比飞行员早两个小时到岗,晚两个小时离岗。任务繁重时,就连炊事班的厨师每天都要做6顿饭,几乎一天不出厨房。
直升机回旋上升、滑跑起降、悬停上下人,这些动作飞行员做得准确无误;听发动机声音判断故障,天气预报达到省级气象台标准,地勤人员也各有绝招。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刻苦训练,精益求精。“我们时刻准备着,在人民群众遇到危险、需要救助时,我们的‘空中猎鹰’将随时划空而起,以最快的速度飞临现场,为人民群众送去平安。”大队政委连瑞宏说。

采写本报记者 王也 通讯员 刘伯礼
摄影本报记者 寇宁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