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唐大华:失修古建得以修缮我心里很甜

时间: 2014年06月03日01:48  来源: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今春两下山西,摸底古建筑保护

    “山西留下来众多的古建筑,就像一片海洋,大鱼小鱼都能畅游其中。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保住,而且,只有我们这一代人还有努力的机会。”5月28日,唐大华结束了山西的行程。
2014年3月20日,本报曾以《唐大华:致力山西古建保护的山东汉子》为题,报道了这位备受争议的古建爱好者,多年探访山西的古建筑,振臂疾呼有关部门及时抢救文物的故事。报道之后,唐大华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他的提议也得到了相关地方部门的重视。唐大华继续着他的探寻之旅,4月14日、5月17日又两度来到山西,至此他已是第17次赶赴山西探古。而今春的这两次山西之行,他多了很多欣慰。

态度之变折射观念之变

    4月的山西一行,唐大华欣喜地看到之前即将坍塌的大量古建筑,目前正在进行维护修建,但他此行的重点,在于和几家地方文物部门接触,进而沟通基金发展的情况。
4月17日,唐大华分别接触了山西省文物局、晋中市文物局和榆次区文物局,“见个面,一回生两回熟。我们的理想是通过民间募捐经费,再由政府执行,把古建筑修好。但我前几年处在一个‘舆论倒逼’的角度上,文物部门对我都很‘提防’。这次接触,主要想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看到我的诚心——就是想实实在在地做一点抢救古建筑的事情。”
在山西文物圈里,山东人唐大华是个知名人物,他曾多次带领记者报道山西古建坍塌失管的状况,因而一度陷入被一些地方文物部门舆论围攻的尴尬境地。
这次,唐大华与文物部门的沟通很是畅通。“态度都很好。省文物局一位处长和我进行了交流。晋中市文物局的两个副局长接待了我,聊了一个下午。榆次区文物局局长也和我交谈了很久。他们都希望能为经费不足失修的古建筑,谋求一条生路。”态度的变化折射观念的转变。
因头一次见面,唐大华只谈了基金救助的目标。在沟通中他建议,市保、省保、国保就应该由政府出力修建,为了顾全基金的公信力,有开发价值的文物也不便纳入基金项目。
当然,最让唐大华担心的是,如果修缮目标确定,即便文物部门积极,政府如不予以审批,那么,所有的工作就将会全盘否定。

失修古建得以修缮复兴

    在介休龙天庙,唐大华看到,这里不仅修缮了明代正殿,还把塌毁的众多配殿、戏台也一一复建,工程量很大。那一刻,他心底暖洋洋的,他说,“地方政府的努力,眼睛看得见”。
他曾几次探访晋中市太谷县惠安村宣梵寺,寺庙的正殿是五间八架椽明代建筑,另有清代东西配殿。“房屋塌了四间,东配殿倒塌,建筑、壁画尽毁”的惨状有所改善,这次,宣梵寺正殿开始了修缮,但由于资金缺乏,它的配殿只纳入了规划之中。工人们称,在拆下的主梁梁头卡槽内,文物部门发现了明宣德三年的题记。“这是非常珍贵的实物史料。”唐大华很兴奋。
一路行来,唐大华看到祁县境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寺庙古建筑梁村洪福寺也在修缮,前殿和后殿均已基本完工。在大殿旁边,工人们还挖出了早期的佛像,雕塑线条流畅优美,可惜残缺不堪,无法辨别年代。
有欣慰,自然也有失落。在祁县涧壑村真武庙,院子依然破败,“看上去,也坚持不了多少时日就会毁掉,颜色古朴的壁画也可能就此不保。”唐大华深谙政府经费不足的难处,对于基金的建设进度,心里更加急迫了。
这次山西行,山西网友们也提供了不少濒临倒塌的古建筑图片信息。其中,临汾市翼城县南丁村汤王庙为明清建筑,留存正殿和献殿,“文保等级不详,清代风格的献殿柱础全部被盗,明代风格的正殿年久失修,存在塌毁危险。”“吕梁市兴县蔡家会关帝庙戏台为清代样式的倒座戏台,戏台下有进庙的砖券门,两侧建有钟鼓楼。建筑委婉凄美,保存也较为完整,这种建筑十分罕见。”唐大华感谢这些网友提供的资料,并称将会考虑作为基金项目的修缮目标。“每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我们集合起来,就能够改变更多古建的命运。还有很多古建在等待着抢救,我们要再接再厉!”唐大华给自己加油。

微博呼吁得到有效回应

    5月4日,唐大华回到山东。5月17日,他又收拾好了行囊,再下山西。
晋中是文物福地,古建筑如明珠一样比比皆是。几乎每次山西探古,他都会到晋中看一看,找一找。
此次下了高速,他第一站就来到了寿阳县平舒乡崇福寺。旧貌未改,他在南殿徘徊多次,惋惜一番,只得赶往段王村,据当地老乡说,就在不远处的山上有一座庙宇。
山路都是石子路,几人颠簸了一路,上山后却只看到一座砖头垒砌起来的土包。5月18日这天,他一路辗转,在寿阳县寻访了7处古迹。
深夜,赶到太原市的他,一身风尘。坐在一家面馆里,他要了碗“抿圪斗”。作为山东人,他对这种面食毫无所知,这是怎么做的呢?他很稀奇,研究了半天,方才倒进了肚里,吃完大呼:“好吃。”
次日,唐大华又南下晋城。几天间,8处古建筑游历调查完毕,他只目睹到有一两处进行了修缮。
尽管看惯了古建筑遗存的满目疮痍,沁水县石室村一处壁画,仍然触动了唐大华的痛处。这处壁画位于沁水城东北约30公里的山村,村人称之为西寺庙。一座古旧的院落不起眼地坐落在山上,走进正殿,壁画像绚丽的画轴一样铺在墙上,让人叹为观止。
“色彩鲜艳,画工精湛,单个人物高度1.5米左右,神态端庄,衣纹飘逸,两山墙绘二十四天尊,后檐墙绘十六罗汉,根据这些壁画,这里应该是一处佛教寺院。更为珍贵的是房屋和壁画都留下了题记,根据正殿脊槫下的墨书题记,正殿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根据西壁上留下的‘金粧记’题记,西壁壁画绘制于清顺治十年 (1653年);东壁上留下的‘金粧修葺’题记大部分字已脱落,年号部分幸存,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5月22日,唐大华奋力疾呼,在考古群中发动记者转发,并通过微博发布了“沁水县石室村西寺即将毁掉的壁画”一事。微博发出后,转载评论者众多,掀起了一场话题。
5月23日上午,晋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晋城市旅游文物局官方微博、沁水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分别做出回复:“文物保护刻不容缓”,表示已经派人赶赴现场调查情况,会尽快拿出处理意见。“当看到我的呼吁得到了回应,我的辛苦调查促进了文物修缮,心里是甜的。山西高平清梦观在修缮,工人们正在安装消防设施……上次提到的长子县布村玉皇庙也终于修了!”说起这些,唐大华高兴得像个孩子。
然而,总有人质疑唐大华这样在山西遍寻古建筑的目的。对此,唐大华说,其实他和大家一样,都是在追求快乐,“有的朋友觉得买大房子是快乐,有的朋友觉得买辆好车是快乐,而我觉得把这些庙修好了就是快乐。”

本报记者高 辉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