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残疾人和解决残疾人问题,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因为身体的缺陷限制以及所处环境,他们在参与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的过程面临着诸多不便。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支持帮助广大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并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省残疾人总数有215.7万。其中,肢体残疾人81.8万人,视力残疾人22.2万人,听力残疾人45.6万人,言语残疾人4万人,智力残疾人12.1万人,精神残疾人12.5万人,多重残疾人37.5万人。
5月18日是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关爱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共筑中国梦”。助残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近几位残疾人,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期盼。】
视力残疾人申宝林:
涌来,让我“看”到温暖的光
愿望:希望助残设施更加完善
“盲道是我能感知社会关爱的重要途径,但堵在上边的汽车、自行车、菜摊……让我觉得我与世界隔得很远。盲道不通了,那份爱也难涌进心里。但好在总有关爱的手伸向我,让我能感知外界的爱。”申宝林笑着说。
5月15日早晨,记者约好申宝林在他位于省城金刚堰东社区的家中见面。眼看要到单元门口,记者闭上了眼,仿着盲人的样子慢慢行走在盲道上。明明前一秒钟已看清道路是平坦、开阔的,但闭上眼睛的一瞬间,却倍感恐惧、慌张,眼睛又马上睁开。“哈哈,几秒钟的黑暗就让你感到恐慌,那我这几十年怎么熬啊?”今年45岁的申宝林已在黑暗世界停留了二十多个年头,当年视神经萎缩的他,因延误了治疗,导致双眼一级盲。也是从那时起,申宝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美满的家庭。
就这样,独自一人生活了二十多年。申宝林说,既然活着,日子总得一天天过。
盲道不畅 独自行路艰难
上午9时,申宝林说他要出门,因为牙疼了好一段时间,他必须采取措施。“听天气预报说今儿是晴天,最高气温有25℃,那穿件单衣就够了。”因为看不到,申宝林要靠收音机了解世界,“过去也学过盲文,但因自己无力购买相关书籍,身边也没有可以借阅的场所,多年不用也就忘了。”申宝林遗憾地说。他转身取下衣架左侧的一件衣服,与它左右毗邻的是一件衬衣和一件厚夹克。记者这时才注意到,申宝林家的所有东西都很整齐,而且摆放也很有规律。“为了方便取用,我的所有东西都是用完后及时放回原处。”申宝林横跨了两步取过门旁的盲杖,然后是门边小台子上的钥匙。
虽然家住五层,但申宝林下楼却不借助扶手、盲杖。他说从家到楼梯需要几步、每层楼梯有多少台阶、每层楼梯间隔距离,他都了然于胸。但出了单元门,申宝林的脚步突然放慢了,收在一起的盲杖也打开了。“楼里的人都知道顶层住着个盲人,很关照我,从不乱放东西,可出了门就不同了,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到处乱停。”申宝林说,有次他的盲杖碰到了一辆停在人行道上的汽车,司机说他划伤了他的车,还对他出言不逊。
从家到站牌仅不到500米的距离,正常人行走也就两三分钟,申宝林却要走近十分钟,因为其中一段路没有设置盲道,而在有盲道的路上,一些店铺也会将招牌、杂物摆在盲道上,偶尔还会遇到停在盲道上的车辆等,令申宝林防不胜防。“我一般不出门,出门也找健全的朋友陪着。”申宝林说。
终于来到站牌,申宝林说他已经打听好需要乘坐801路公交车,坐四站即可。这时记者发现站牌下方柱子上有个刻有盲文的小铁牌,便问申宝林是否可以通过这个盲文路牌了解路经此处的公交车情况。“原本是可以的,但随着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很多线路都变了,这个牌子却从未更新过,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了。另外,太原市现在很多新修站牌都没有盲文标记。”申宝林无奈地说,如今出门乘车他都不会选择高峰期,因为他只有靠问才能前行。但高峰期的人们都在赶时间,没人会耐心解答他的问题。不过好在,现在公交车上都安装了语音报站系统,只要乘对了车,就不会下错站。
电梯无提示 上下总弄错
因为是老相识,申宝林看牙的过程还算顺利。上午10时,看完牙科的申宝林走出了门诊。他说难得出一趟门,他想去桃园路附近的商场、超市买点东西。因为看不见,货签上也没有盲文标记。他在超市买东西常常拿错。好在商场、超市服务员的态度极大地鼓励了申宝林。申宝林看不到服务员,但他摸索前行的状态常会引起附近服务员的注意。一旦看到了,他们大多会马上上前,热情耐心地介绍推荐,帮他引导、选择。
但在乘坐电梯时,申宝林会再次受挫。“这电梯是上行还是下行,我完全不知道。”不少电梯按钮是光滑的,完全触摸不到指示箭头的朝向,申宝林也只能询问别人。如果遇到没有语音播报楼层的电梯,他还得靠别人提醒知道现在停靠在哪一层。同样的问题在上厕所时也会遇到,申宝林辨别不出男女厕所。“我出门经常进错厕所。”申宝林不好意思地笑着,他说盲人出门前都尽量不喝水,就怕遇到上厕所的尴尬。
邻居有需要 他都欣然帮忙
“老申,吃饭没?”“宝林,出门去啦?”中午12时前,申宝林返回了小区。此时正巧下班时间,申宝林碰到了不少熟人。“宝林,你怎么才回来,我上午就去找你了。我这脖子还是不得劲儿。你下午再帮我按按吧?”“走,现在就上楼。”现在正是饭点儿,邻居不好意思地说下午再说,但申宝林执意让邻居到家去,说自己吃饭不急。
13时许,按了一个小时的申宝林边摸着额头的汗,边说差不多了,过两天难受再来。邻居扭了扭脖子,说好多了。“宝林可是个好人,只要周围有谁身体不适需要按摩,宝林都会义不容辞地帮助。”邻居告诉记者。
送走了邻居,申宝林才到厨房准备午饭。记者好奇,这么好的手艺现在怎么不干按摩了?“过去学过盲人按摩,也是为了糊口。前几年,经人介绍到广州的按摩院打工,老板那时常夸我能干,手艺好。可干了一段时间,发工资时,老板居然欺负我一个外地来的新人,给的1000多元钱都是假钞。等我发现找回去时,他不但不承认,还反过来说我讹他。”申宝林无奈,只得离开。不久前,因为高血压、腿部旧疾发作,申宝林不得不告别按摩的岗位,现在的他只得靠社区帮他申请的低保过活。“邻居经常关心我,帮我捎个菜呀、米面油啊,谁家做了好吃的,还不忘给我送一口。所以,他们偶尔找我帮忙,我都不会拒绝,这也是我回报大伙儿的机会。”正说着,有人敲门,原来是刚刚按摩完走了的邻居。邻居端来一碗热汤面和一碟酱肉,让申宝林趁热赶快吃。
见习记者 王倩
肢体残疾人张晏萍:
代步车能畅通无阻,是一座城市文明的体现
愿望:希望无障碍通道不“上锁”
“肢体残疾人的家里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一辆车。车就是我们的腿,有车我们才能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这是原山西省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张晏萍为残疾人争取驾车权利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今,看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驾驶着车辆很方便地出行,甚至到百公里外的景区旅游时,她百感交集,喜忧参半。
5月16日清晨6时许,张晏萍早早就起床了。她要在上班高峰到来前,赶到省城文瀛公园去,为她的轮椅健身队占一块活动的地方。3岁时,因小儿麻痹,张晏萍成了一位肢体残疾人。她一直自强自立,也很乐观。7年前,她组织了这支轮椅健身队,定期到公园里活动。作为现任的太原市迎泽区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18日就是全国助残日了,她希望通过轮椅健身队的表演和展示,向社会展示残疾人在社会的关爱帮助下,日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一番简单收拾后,张晏萍准备出门了。临出门前,她仔细检查了一下口袋里的《残疾证》和两张残联部门为她开具的需驾驶代步车外出工作的证明。之后,她从屋里取出了一辆小巧玲珑的电动车,准备把它搬到一辆用来代步的电动三轮车上。这辆代步用的电动三轮车是今年1月份,政府关心肢体残疾人,为方便他们出行而发放的。时间还早,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好火车站值班室里有人在值班,她一说,那位值班人员立马过来帮她把车子搬到了三轮车上。
道过谢后,张晏萍驾驶着她的代步三轮车赶紧出门。最近,火车站附近在修路,只留下一条窄窄的出行通道供大家出入。通道口,有几个石头墩子,她的代步三轮车过不去,还需要麻烦他人帮忙拉开紧挨的一扇栅门,她才能出去。出了门,她赶紧直奔公园,晚了就没有位置了。
公园里,晨练的人们来来往往。一些早到的肢体残疾人看到张晏萍,热情地和她打着招呼,帮她从代步三轮车上取下那辆小电动车。驾驶着那辆小电动车,张晏萍在公园里自如地“行走”。“快点帮忙把放在公园文化长廊一角的轮椅搬出来,大家练一练。”张晏萍告诉记者,这些轮椅能安放在公园的文化长廊里,得感谢公园主任郭润明。“要没有郭主任帮忙,我们的轮椅就得每天搬来搬去,十分不方便。”
采访中,记者试着坐在一辆轮椅上,靠手去指挥轮椅前行。发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台阶或坡道,都会让坐在轮椅上的人寸步难行。这时,路人一个小小的帮忙,都会让坐在轮椅上的人由衷地感激、感动。“现在,我们能越来越真切感受到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尊重,有时候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坎时,有人会主动过来帮忙推一把。去机关办事时,大家言谈举止中对我们也很尊重。”张晏萍说。
中午活动结束后,张晏萍赶着回家。家里,86岁的老母亲还在等着她做饭、照顾。路过五一广场时,张晏萍想买点东西。附近有一家大型超市,她却没有进去。她告诉记者:“这个超市虽然设置有无障碍通道,但长年累月地锁着一条铁链,我开着代步车想进去很难。”“像这种虽然有无障碍通道,却不能用的地方还有不少。迎泽大街上有一家银行,有一天,我看到这家银行门口修了一条无障碍坡道,就兴冲冲地骑着电动车冒雨去了,想亲自进银行办一次业务。没想到,坡道上铺的是铁皮,电动车上去直打滑,三四个人也没能把我推上去。在火车站斜对面的一条马路上,有一家饭店,也有无障碍通道,但通道口处赫然画着停车位,经常有车停在那里,残疾人的代步车不能通行。相比,一些沿海大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就要完善很多。有一次我去广州开会,尝试着独自出门,结果我在那个城市里一个人进公园、上超市、去银行、回酒店,都很顺畅,完全可以不用人照顾。”
太原,是张晏萍从小生活、长大的城市。看着这座城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和其他太原人一样满心欢喜。她也在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她可以不用朋友、儿子帮忙,独自一人就可以畅游美丽的太原城。
本报记者文秀为文/图
听力残疾人郭晓峰:
无声世界里,我也能很快乐
愿望:请别急着拒绝与我交流
“断翼的小鸟比健全的小鸟更渴望飞翔。”采访过程中,39岁的郭晓峰写下这样一句话。5月15日,在太原市小店区郭晓峰的家中,记者只能用写字的方式和郭晓峰交谈,短短半小时内,就写满了5张A4纸。
家庭贫困中耳炎导致失聪
早8时,记者准时来到郭晓峰家中,他正在和家人吃早餐。见到记者时,郭晓峰微微一笑。郭晓峰和爱人来到太原不久,是跟父母挤在一起住的,两人结婚较晚,还没有孩子。记者跟郭晓峰的家人寒暄几句之后,便开始了和郭晓峰的特殊“交谈”。由于记者不会手语,郭晓峰的母亲王女士建议记者用写字的方式进行采访。“其实晓峰不是先天性聋哑,这事说来也怪我们。”采访前,王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本是临汾曲沃人,近两年才来到太原。在郭晓峰3岁半的时候,一家人还在农村生活,家里条件也不好。有一次,郭晓峰感冒之后,耳朵便出现了问题,先是耳朵疼,后来就不断地流脓,父母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过两天就会好,结果最终导致了郭晓峰失聪的后果。“后来才知道这是中耳炎,不过当时家里也拿不出钱来给孩子治疗。”王女士的脸上带着愧疚之意。“晓峰说话算是比较迟的孩子,3岁半能说话,但是咬字不清楚。”王女士说,3岁半后渐渐失聪,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所以现在的郭晓峰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我现在在哥哥的小卖店里当收银员,也算是有一份工作啦。”郭晓峰整整齐齐地写道。
帮忙收银我也有份正式工作
9时,记者跟随郭晓峰来到哥哥的小卖店里,为能够体验聋哑人的生活,记者特意带了两个耳塞,有前来买东西的顾客咨询情况时,记者便戴上耳塞,同时用手捂住耳朵,基本听不到顾客的声音,无法回答顾客的问题。
在小卖店里,记者看到收银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他们一般只是问问东西的价格,这个我看嘴形就可以知道啦,然后用手势比给他们。”郭晓峰写道,哥哥通常都会在店里,问太详细的问题哥哥会回答给顾客,偶尔哥哥不在的时候,顾客先跟他拿手比划,实在沟通不了,就用桌子上的笔和纸沟通。“我家里条件不好,也上不起什么聋哑学校,舅舅当时在村里的小学当老师,识字写字都是舅舅辛辛苦苦教的,不过我毕竟和别的孩子不同,所以教起来有难度,舅舅经常需要以图画的形式教我。”郭晓峰告诉记者,来太原之前,他也是在邻居家的小卖店上班,其实小卖店不需要人手,但邻居是好心人,为了帮助他,让他负责帮忙装货卸货。
不会手语交谈只能靠写字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中午时分,郭晓峰决定在门口的面皮店吃口饭,虽然面皮店就在附近,但勤俭节约的郭晓峰从来没有来过,所以点餐时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比划来比划去,店员仍然不能理解郭晓峰的意思,在后面排队顾客的催促下,郭晓峰无奈,只好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在上面写道:“我要一碗面皮,一个饼子,面皮不要辣椒。”这才算解决了点餐的问题。“你看,我们不方便的地方就在这里,正常人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却需要很长时间来比划,有时候比划时间长了,还会被嫌弃,所以我随身都带一个小本和一支笔,这样可以省事一些。”一上午的时间,沟通都是通过写字,记者看到郭晓峰的中指和小指上,都有老茧,他说这是长时间写字的原因。
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但郭晓峰却丝毫没有气馁。郭晓峰写的一手好字,他说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语文老师,所以他希望自己能练一手好字。于是他买来字帖,没事就练字。“我虽然听不到,也说不出,但最起码跟人交谈时,别人看到我的字比较好,也不会那么歧视我了吧。”郭晓峰笑笑说道。
本报记者 王伟婷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