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忙活了半天,今天就破一次例,说啥都得吃了饭再走!”5月中旬,朋友的孩子要结婚办喜事,杨宝林下了班赶紧去帮忙,这一忙乎就到了晚上9时了。杨宝林指着手机上的时间,谢绝道:“你看,时间不早了,你知道我每天都得9点半前回家,啥都不说了,回家!”走在山西日报社宿舍院里,杨宝林估摸着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就到父母就寝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妻子应该已经烧好了水,一连几日他都忙得脚不离地,都是大哥来帮老人洗漱的,今天说什么都得赶回去。宿舍区的路灯把杨宝林的影子拉得老长,就好像杨宝林一家三代人住在这个宿舍区的岁月,时光悠长,踏实自在。
工作尽职三代人都做新闻
1992年,《生活文摘报》创刊,杨宝林成为五人创业团队中的一员。一张新报纸诞生,经费是考验、人员是考验、发行是考验、市场是考验……杨宝林迎难而上,无论刮风下雨,都会第一时间将报纸分送到各个零售点去。“谁说不苦不累啦,但那时候父亲就经常对我说,做什么事只要肯下辛苦就会有回报。”杨宝林说,正是在父亲的勉励下,他坚持了下来,在报社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生活文摘报》从几千份的发行量提高到20多万份。
“父亲就是一个从不服输、不服老的人。”杨宝林回忆,父亲当年从山西日报社退休,本可以颐养天年的老爷子觉得就这样离开自己执着追求了一生的岗位,太可惜了,而且自己身体健硕一定还有用武之地。不久,便重操装订排版的旧业,到了一个远不如过去工作环境的新岗位开始工作。因为新工作离孙女杨婧读书的学校很近,每天孙女一放学,就跑去找爷爷,陪着爷爷加班,看爷爷如何工作。“父亲就说,人活着就是要有股精气神儿,无论这工作多么平凡,既然做了,就要带着一份热情尽心尽职地做好。”杨宝林说,在父亲的影响带动下,他的妹妹,包括自己的女儿也都做了新闻工作。
家庭尽责三代人互敬互爱
说到家庭,杨宝林说他最想感谢的是三十载相濡以沫的妻子。论虚岁,父亲今年95岁,母亲也已90岁了。自2004年,杨宝林搬进了新房子,父母便一直跟着他们生活。“记得父亲第一天搬进新房子时说,自己一辈子能住上这好房子,满足啦!”听到父亲这样的感慨,杨宝林心里不是滋味,他对父母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好日子还长着呢。”
杨宝林身为办公室主任,报社工作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到,为了让杨宝林踏实工作,妻子于宝丽提前办理了退休。“既然领导和同事都信任老杨,老杨就应该诚心诚意地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我就来做他的后勤保障。”于宝丽笑着说。白天上班,于宝丽要照顾两位老人吃饭、服药,赶上天气好,她就手牵手领着两位老人到院子里晒太阳,杨宝林的妹妹看到嫂子这么辛苦,也在工作之余过来搭把手。有了家人的支持,杨宝林工作起来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在感激之余,杨宝林还是尽量抽时间照顾家庭。尤其父亲前年因肠梗阻病了一场,行动不便,杨宝林干脆把床支到了父亲房间里。晚上给父亲洗漱完,照顾父亲上床睡觉,凌晨时起床,帮父亲穿衣、收拾床褥,端水、拿药无微不至。
杨宝林的孝行,女儿杨婧耳濡目染。成年后的她也帮助母亲照顾起爷爷奶奶的起居生活。“母亲太累了,只要我在家,爷爷奶奶就由我负责。”杨婧说自己自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老人打小疼爱她,如今到了她回报的时候。天气暖和时,杨婧总会搀扶着爷爷奶奶在院子里散步、聊天。去年,杨婧结婚,家中多了一位新成员,在全家人的影响与带动下,新女婿每天一进门都要先去爷爷奶奶房间看望,对老人揉背捶腰、嘘寒问暖。
如今,杨婧已经怀孕,马上就要四世同堂,杨宝林盼望着外孙能赶快到来,感受这大家庭给予的爱。
见习记者王倩文/图
结束语: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结构最基础之组成部分,文明是时代传承的精髓,家庭的文明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家庭文明的进步标志着社会和谐的发展。正如“省直十佳文明家庭”系列报道中提到的每一个家庭,都有年轻一辈对长者无私的关怀,都有长者对年轻人的精神训诫,虽看来平凡却又耐人寻味。细细品来,每个家庭都有明事知礼、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传统家风的传承,如果每个小家都能像这10个家庭一样,全社会这个由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的大家庭,又何愁不风清气正、崇德向善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