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饸饹面”“枣花馍”背后的故事

时间: 2014年05月14日02:08  来源: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山西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省份,面食的做法花样繁多,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Ⅱ》(以下简称《舌尖Ⅱ》)第四集家常会选取饸饹面作为舌尖的味蕾?锡崖沟几乎家家都会做饸饹面,为什么选择了农民赵小有拍摄?在地势险峻的太行山拍摄,剧组又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些没有播出的画面背后又有哪些艰辛?除了饸饹面,霍州的枣花馍是如何被选中的?记者近日走访锡崖沟,并专访《舌尖Ⅱ》第四集家常的导演邓洁,揭开《舌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A 饸饹面曾经有“竞争者”

    在5月9日晚9点之前,赵小有还只是锡崖沟这个太行山深处小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部《舌尖Ⅱ》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那碗饸饹面也成为很多人的向往。“我觉得之所以被选中,与我家人口多有关系,可能我们更能表现出家的观念。”当记者询问为何会在众多村民中被选中时,赵小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锡崖沟,四世同堂的人家还有几户,但像赵小有家这样人口较多的家庭,他家是惟一的。“当时导演过来问,你家是不是老房子,我说是,导演又问能不能去看看,我说可以……就这样,导演就通知我们参加拍摄。”赵小有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最初全家人都不愿意上电视,觉得自己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之前也考察过其他的家庭,但都不像他(赵小有)家这样人口比较全。”家常的导演邓洁告诉记者,“现在,要找到集聚在一起的大家庭比较困难,他们一家人比较符合《舌尖Ⅱ》阐释的中国人血缘亲情作为凝聚力的主题。”
勤劳、普通,是邓洁对赵小有一家的印象,“他们不见得有多么高的文化水平,但对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尤其是长幼尊卑方面,还是很有坚持和值得认可的。”邓洁表示,摄制组完全是纪实的拍摄,并没有对赵小有一家进行刻意地摆布,“他们平时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完全是抓拍。”“选择赵小有,就是因为他比较踏实。”锡崖沟村委会主任宋志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在锡崖沟采访时得知,《舌尖Ⅱ》的导演最初选定的并非赵小有家,锡崖沟村民董树乾曾经是首选。在考察过程中,导演也曾看过他家的老房子,董树乾母亲郎建花也能做一手传统饭菜,当时老人都准备好了拉面,“但我家是三代同堂,而且三代人口也不多,这可能是与《舌尖Ⅱ》擦肩而过的原因。”董树乾表示,虽然有点遗憾,但他们并不觉得沮丧。

  B 拍摄背后有惊喜也有困难

    锡崖沟地处太行山南麓,位于中国中东部的分界处,地质运动造就了奇峻陡峭的山势,山谷相连,只有在山坡和山顶上才会有一些面积并不大的土地,上山的路并不好走,因而在锡崖沟几乎没有耕地的牲口,人们上山劳作,靠的就是两条腿,而作物也只有易成长的玉米。每年,赵小有和村民们用锄头平整土地,播撒种子。秋收时上山,也只带一把镰刀,玉米只能靠肩扛人拉才能收割回家。“当时我们去拍了两次,第一次是拍他们家的故事,第二次是在收割的季节,带着航拍去的。”邓洁说,两次拍摄共用了一周左右时间。
锡崖沟地处山谷底部,天然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在很短的时间内,气候会有很大的变化。第一次拍摄期间,摄制组就遇到半天里天气变化多端的现象,“先下雨,再起雾,突然又出了太阳,最后天阴了。特别幸运的是,他们从地里回来在家里吃饭的这段时间,天空是有太阳的,等我们拍摄完,太阳就没了。如果没有太阳就拍不到大山里的这么一户人家,小院落干干净净的,一家人温馨的场面。”邓洁说。
因为收割困难,村里人会相互帮忙。片中那块让人惊叹的悬崖边的玉米地里,便留下了赵小有父子的身影。“拍摄的过程还是蛮辛苦的。因为这里是个峡谷,风很大,航拍的飞机将要起飞时,还曾经遭遇十级以上的大风。”邓洁讲述了航拍时遭遇的一些小意外,“航拍时间有限,如果当天不是老天帮忙的话,拍摄就失败了,因为对老乡来讲,收割是有时节的,该收玉米就收玉米,不可能因为拍摄耽误农活。”
在邓洁的微博上,记者看到了一张摄制组在玉米地里聚精会神地看航拍监视器的照片,“航拍时一个人操控监视器,一个人操控飞机,操控飞机的人是不看画面的,他们两个人通过耳麦相互呼叫,看镜头的人会把指令传达给操控飞机的人。即便之前曾做过调研,查看过地形,但到了飞机起飞后,在空中看到这个地方的地形,我们还是感觉非常震撼,因而想把这种震撼传达给观众。”《舌尖Ⅱ》展示了锡崖沟令人惊讶的地形,其实还有一些拍到的镜头没能播出。邓洁还记得曾经拍摄过赵小有上山采野韭菜的镜头,“当时拍摄时很困难,我是连滚带爬上去的,但是老爷子却是健步如飞的,在石头间跳来跳去,采野韭菜时,我们跟都跟不上他,因为那个地方完全没有路。这里的地势是山直接连着峡谷,齐齐的,就像刀切一样,缓的地方很少。”

  C 枣花馍蕴含着妈妈的爱

    在“家常”这集节目中,除了山西美食饸饹面,还介绍了霍州的枣花馍。
邓洁表示,之前他们了解到山西很多地方有花馍,当她去了霍州调研枣花馍时,遇到的那户人家把所有亲戚都叫来了,“她们的手艺都非常好,就像艺术家一样,我们当时拍摄的时候就感叹怎么手这么巧,一会儿就能做一个漂亮的花馍,而且还不重样,有些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盘花式,有些做的是小动物。”
邓洁告诉记者,片中戴眼镜的那位女士会做难度很大的花馍,她有80多岁,做的枣花馍被叫做女娲补天。“那里的习俗是刚出嫁的姑娘,等到7月中旬回门时,谁家的枣花馍做的多就是对姑娘好,然后要带着枣花馍回到婆家,带得越多,就说明娘家对女儿越好,也是希望婆家善待自己的姑娘,这就是做家长的心意。今天,这样的习俗成为沟通情感的一种方式,大家用制造食物的美好方式来表达爱。”邓洁说。
拍摄期间,邓洁曾经品尝过刚刚出锅的枣花馍,“面香里夹杂着红枣的清香。作为一个已经成家的女性,我觉得挺温暖的。能吃到妈妈满含心意的手艺,特别幸福,到底还是娘家人亲。”

  ○对话
  家常味道就是家人喜欢的味道

    本报记者:山西的面食种类繁多,为什么在家常的开篇选取的是陵川锡崖沟的饸饹面?
邓洁:陵川种植玉米多,比较适合做饸饹面。我们调研后发现锡崖沟的自然环境比较艰苦,但在这里有一家比较传统的大家庭,大家至今还生活在一起,而这种情况在城市已经比较少见,但它比较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本报记者:选择锡崖沟时,除了环境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邓洁:家常还是想找一些非常普通、日常的食物。《舌尖Ⅱ》对于其他的面条也有表现,锡崖沟的饸饹面跟玉米有关系,同时它的制作方式比较特别,需要借助于工具压出来,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其他面条有所不同。另外,《舌尖Ⅱ》在各集中间都会涉及到一些面食,各自都有分配,我侧重于饸饹面。调研时我们发现,当地很多人家都有饸饹床,有些地方甚至还有木制的饸饹床,但我觉得表现家常也不需要老旧的东西,来显得多么质朴,因为现在家家户户都用这种新式的饸饹床。
本报记者:在片中有一个镜头,是赵启新驾驶着三轮车行驶在挂壁公路上。你对这个挂壁公路的印象是怎么样的?
邓洁:挂壁公路给人一种很壮美的感觉。我们拍摄时,几次穿行其间,村民说当年村子里的人走不出去,外地的媳妇嫁不进来,也没有外地的媳妇想嫁进来的。因为交通太不方便了,村民花了那么长的时间,一起努力才开凿出这条公路,体现出了人类坚韧的精神,因此我也给了它很大的篇幅。赵小有的老伴儿跟我们说,曾经也担心儿子娶不上媳妇。不过现在,老太太拉扯大3个儿子,还看着他们娶妻生子,感觉很欣慰,大媳妇还是从外地嫁进来的。
本报记者: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家常菜是上不了台面的,却又和百姓息息相关,每天都要吃到,您作为导演,觉得家常菜对维系中国家庭情感的意义是什么?
邓洁:食物本身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家庭聚餐更是这样。中国人在家里,无论有什么大事,不管是要庆祝还是要商量、要决定事情,都和家庭聚餐联系到一起,中国人的家常亲情,很多都可以在餐桌上体现出来。
本报记者:拍完“家常”这集,您感觉应怎样定义家常饭?
邓洁:所谓家常味道,没有标准,就是家人喜爱的味道。家人喜欢吃小凹馍,就做小凹馍;卤子喜欢加什么,就加什么;主妇烹制食物的惟一目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喜不喜欢吃,是否满足了家人的口味。

本报记者 王小强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