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病房里最后一次牵手 定格了他们一世真爱

时间: 2014年05月06日07:55  来源: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本报5月5日讯(记者 郝宏)4月28日,本报报道过的家住省城桃园路三社区的百岁老人叶荣臻在山医大二院去世,3天之后,叶老98岁的老伴陈杏珠也无疾而终。相守了近一个世纪,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离开了。病房里,他们的最后一次牵手定格了两位老人的一世真爱。
叶荣臻生前曾任太原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副经理,还曾长期担任民建山西省委委员,被选为太原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老人一个世纪的长寿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无数岁月变迁,他和老伴近一个世纪的相濡以沫也感动了很多人,本报曾报道过叶老和老伴的故事。
3月29日晚,叶老在家中洗完脚端盆倒水时不慎滑倒,摔断了两根肋骨,随后住到了山医大二院。“住院期间,我父亲一开始状态不太好,儿女们都到了以后,情况开始好转了。”从北京赶来照顾父亲的叶女士告诉记者,在医院治疗了半个月,母亲陈杏珠突然开始不吃不喝,为了方便照顾,他们将母亲也接到了医院。“医生说我母亲是感冒,所以状态有些不好。”4月17日,陈杏珠情况稳定准备出院,收拾妥当后,老人突然提出要见老伴一面,当晚8时,儿女们将母亲用轮椅推到父亲的病房。“当时病房里有两张病床,轮椅推不到跟前,我们想,隔着床说说话也行,结果我父亲一直伸着手,我母亲也说看不清楚。”为了让两位老人离得近一些,儿女们将病床挪到了楼道里,“吱吱”的挪床声引来了护士们和病友的围观。然而,当大家看到98岁的陈杏珠颤巍巍地将手放到叶荣臻手里,嘴里还说着“相识了多少年的婚姻”,叶荣臻也喃喃说“没想到,没想到”时,人群里有人开始抹泪。“当时我们也被感动到了,周围的人说,两百岁啊!”叶女士的爱人薛先生补充说,当时没想到岳父会离开,所以那晚两个老人在一起的时间不太长,没过多久就送岳母回家了。
4月28日,叶荣臻在医院去世,怕母亲伤心,儿女们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老人。然而,陈杏珠在家中开始不吃不喝,精神也一日不如一日。“我说,妈,你喝点儿奶粉,我爸说这个好喝,专门给你留了半袋。喂了一小勺,又从嘴角流出来了。”叶女士告诉记者,似乎是感觉到父亲离开似的,5月1日,母亲在家中无疾而终,众人皆叹,这是不是感应呢?
王女士与叶家相识20多年,叶老去世时她前去帮忙,对于两位老人的相继离开,她说:“太少见了,没有病痛就那样走了,我想他们之间可能有种感应,相约一起离开,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相守。”

  ○长寿之道

  1爱吃豆类爱运动

  “如果不摔那一跤,我父亲活到110岁也是没问题的!”叶老有八个子女,七女儿叶女士也已花甲,她说父亲身体一向很好,这得益于老人的独特饮食和生活规律。“中国人说过午不食,我父亲不讲究这一点,我家祖籍浙江宁波,我们保留了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晚上也吃肉,但必须有菜有汤。”叶女士说,父亲的一日三餐都很规律,晚饭不少于四菜一汤,荤素都吃。
叶女士透露,父亲特别喜欢吃各种豆子。“比如4月份豌豆上市了就吃豌豆,毛豆上市了就吃毛豆,接着又是绿豆、花生豆、蚕豆、小红豆。”叶女士称,父亲喜欢吃季节性豆类,不同季节吃不同的豆子。“他还喜欢喝点儿小酒,吃海鲜时绝不喝啤酒,一定要喝白酒,一辈子就是这样。”叶女士的爱人薛先生补充道。
叶老长寿还得益于有一个好身体,90岁时爬泰山,95岁时又上五台山,尽管没有爬完全程,但他体力惊人。“我们做儿女的都六七十岁了,有时候都觉得身体不如父亲。”叶女士陪伴父亲的时间相对较多,她说,父亲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了,起来先做两个多小时的自编操。“捏眉毛,捏鼻子,起来蹲下,嘴里喊着数,要做两个多小时。做完自编操休息一会儿,然后吃早饭,早饭后出门遛弯儿,再顺便逛逛超市买买菜。”

  2疼老伴爱做饭

让周围人羡慕的不仅是叶老的长寿,还有老伴的携手到老,对于这份相濡以沫的情感,叶女士总结,“我父亲比较体贴,爱做饭会照顾人,我母亲也比较识大体。”
原来,叶老能做一手好菜,去儿女家住一段时间看到新鲜的菜样,自己回家就能摆弄出来。“我母亲不太会做饭,有时回了家说累了,我父亲就去做饭了,吃饭的时候还老给我母亲夹菜,很体贴。”叶女士说,虽然父亲一向温和,但也难免有发脾气的时候,每到这时,母亲总是不说话,等父亲消了气再打趣,老两口的感情非常好。“我父亲很细心,不仅是照顾我母亲,对我们也很会照顾。”叶女士说,每次回来探望父亲,父亲总是不让她进厨房,自己忙前忙后,100岁时还张罗做饭,自己洗衣服,喜欢照顾人,生活过得很有质量。“我曾经跟父亲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都认为,人的生命不在于有多长,而在于有质量。”

  3心态好懂舍得

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温和的性格让叶老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然而,总结叶老的长寿秘诀,了解他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说:“心态好!”
叶老离世后,儿女们都赶回来张罗父亲的葬礼,叶老的长孙叶先生也从珠海赶到太原。忙碌完两位老人的葬礼仪式,5月5日,在和亲人朋友一起接受记者采访时,叶先生感触颇深地说:“我爷爷对中国人的‘舍得’二字做得很好,是真的拿得起放得下。”叶先生告诉记者,老人从一个学徒做起,1937年就担任了河北保定亨得利公司负责人,当时日本人要求他出任华北工商协会会长,老人坚决不为日本人所用,连夜逃到太原。“可以说放弃了店铺,放弃了所有的财产。”叶先生说,老人一生经历了很多,他对得失、对境遇看得很开。“‘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平反后将亨得利公司无偿交给国家,我爷爷对这些事情很淡然,一生不为名利所累。”
叶女士说,年轻时父亲总是很严肃,随着年龄增大,心态更轻松更开放了。“开个玩笑,学个交谊舞,感觉我父亲的心态很好,愿意接受新事物。”

本报记者 郝宏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