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4日,居住在太原城内的百姓亲眼见证了悬挂在太原城头的红旗,目睹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攻、阎军溃败逃窜的一幕。65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子、黄花姑娘如今都成了古稀老人,但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只要说起“4月24日”这个日期,那血与火交织、炮声与崩塌重叠的景象对于许多老太原人来说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谷文波:接管文教复校复课是关键
1948年11月,太原市政府在榆次组成,华北人民政府、华北军区司令部发布《关于太原解放后由徐向前等组织军事管制委员会实施军事管制的联合命令》,决定太原解放后,立即组织军事管制委员会,由徐向前、黄敬、胡耀邦等8人组成,徐向前为主任,接管组接管各项事宜。那年,谷文波24岁,任文教接管组副组长。由于围困期间物资缺乏,民不聊生,城内多数学校早已停课关门,学生们每天无所事事,四处闲逛。
1949年4月24日凌晨,天不亮,大部队冲进了太原城。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谷文波冒着硝烟,率领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遣的文教接管小组,随同前行部队爬过塌毁的城墙,一起进入城内,打算进驻上马街的太原中学。“敌军常在地下挖个坑,藏在里面,然后在地面上戳几个洞,路过时你看不到他,但他能看到你,接着就是一阵扫射。”谷文波回忆,进入太原城后,一路上他们见到了很多尸体,有老百姓的、解放军的,也有国民党军的。阎军的伤亡相当惨重,解放军也有不小的伤亡。战士在前面打仗,民兵在后面清理战场。“电杆倒了,就赶紧扶起来,炮弹打中砖瓦房,很多房子着火了,又灭了一路的火。”
当他们进入太原中学后,里面早已空无一人,只剩下学校操场上横七竖八的尸体。“当时没有办法,老百姓家中有了死人后,就扔在了操场上。我们便赶紧组织人抬走。到了第二天,又来抬走一部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天。”谷文波说。
当时,文教组的组长是王中青,有两个副组长,谷文波是其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学校和剧团。那时太原比较著名的学校有国民师范、太原师范、女子师范、成成中学等,但当时107所学校的学生加起来还不到两万人。接管的剧团演员有“丁牛郭”,指的是丁果仙、牛桂英和郭凤英。
谷文波他们在接管了学校后,便立即开始张贴布告,宣讲共产党政策。“我们先找到太原中学的校长,跟他讲清楚。然后让他组织学生尽快复课。”谷文波介绍,学校的基本政策是:“完整接管,迅速复课”。紧接着,由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组成“复校复课委员会”。
5天后,太原中学40名教职工和450名学生与接管小组的同志,在学校后院举行了庆祝解放及复课典礼大会。“那时候,为了尽快将学校稳定下来,开学后,每个星期一都要开‘朝会’,军代表会给大家讲政策、讲这个星期的工作。”谷文波说。
为了安抚群众,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军事管制委员会还召开了“各界代表大会”,共200余人参会。“主要是让社会各界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告诉大家战争已经结束。”谷文波告诉记者,会议的大概内容他已经不记得了,但他清楚地记得那次的会开得很有效,华北军还对此事进行了表扬。此后,商铺开始营业、企业开始生产、学生复课、农民劳作,剧团也开始了唱戏。一切渐渐恢复了正常。
本报记者 李娟 马云梅/文 见习记者 朱江/图
杨穆堂:炮声渐弱父亲说太原解放了
太原解放那年,杨穆堂15岁,家住桥东正街48号院,紧邻太原城的首义门(现五一广场)。由于太原所有中小学几乎都被阎锡山的军队占用,杨穆堂也就弃学进了正兴机器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山西机器厂)做了一名学徒工。工厂在现在省军区附近,挨着迎晖门(现小东门),每天上班,杨穆堂都会沿着太原的东城墙走。“那时,街上到处是无所事事的人,尤其在商铺门口,常会蹲着一群男人,一旦有人进货或商铺开门,那群男人便会冲进商铺哄抢商品。据说都是阎锡山部队里的兵。”杨穆堂回忆,1949年春天,被重重围困的太原城物资紧缺,百姓生活也异常艰难。“战争僵持状态一直持续到1949年4月19日。那天一早,就能听到有放冷弹的声音,声音时有时无,从东边传来。父亲说冷弹是从东山打过来的,应该是解放军放的。”杨穆堂照旧吃过早饭,穿衣出门去工厂。
一路走走停停,终于来到工厂,平日里工厂最忙碌的铸造车间,这一天也悄无声响。工人们打扫了车间,便围坐在一起,谁也不言语,谁也不离开,直至下班。“正式进攻应该是19日晚上开始的,因为炮声越来越密集。那天晚上,父亲让全家都睡在炕沿下,其实一晚上谁都没有睡着。”杨穆堂说,次日清晨,母亲不让家里任何一个成员出门了,大家收拾了东西,躲进了房后的防空洞里。“那天,有同事去上班了,可自从走了就没再回来,据说是城门关了,进去的就不允许再出来。直到4月底才回了家。”
在防空洞躲避期间,一队操着一口四川话的“中央军”(据说是国民党派来帮阎锡山守城的)到防空洞口喊话,让里面的百姓出来,交出口粮、家当。见大伙不动,便有人冲进防空洞里,抢过粮食倒在地上,并抢走一些值钱的首饰。“中央军”还跑进百姓家里,卸掉门板、平车,用这些物件在城门口设起路障,临走时,在每家炕上,点起了一堆火。“我们知晓情况的,及时返回家中灭了火,但有些跑得远的,来不及回来,家都烧没了。”杨穆堂的父亲告诉他们,这是阎锡山的部队要空室清野,看来他马上要兵败撤走了。
4月24日一早,整齐有序的解放军部队大举冲进太原城,渐渐地,炮声也越来越小。父亲出去查看了一下情况,说太原要解放了。待他们一家从防空洞钻出来的时候,遥望首义城门,一面红旗已插上了城门楼。
本报记者 王伟婷 见习记者 王倩
郭青萍:现写现排节目宣传政策
“九月里来天气寒,说一说大战牛驼寨。牛驼寨就在太原的东北面,居高临下好地方……”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郭青萍老人,回忆起65年前的事儿,开口便唱了起来。
1949年,是郭青萍参军入伍的第二个年头,她是部队文工队的“台柱子”。那一年,她所在的第一野战军7军驻扎在太原市晋源区,等待大举进攻的号角响起。“我们的工作就是搞政策宣传和慰问演出。政策宣传主要针对老百姓,告诉他们解放后的新政策。那时候,老百姓都没见过解放军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进一个村子,老百姓都会躲在院里不敢出来,我们就在村里的空地上开始表演,老百姓好奇就出门来看,然后我们就开始政策宣传。”郭青萍说,他们的节目都是现写现排的。“比如,部队打下牛驼寨后,就派来一个参与战斗的辅导员进文工队,他就将之前打牛驼寨的激烈战争场面通过大鼓书的形式编写出来,然后一句句教给我们,我们学不会大鼓书,他就再改成河南坠子。通过我们的表演,让老百姓知道,解放军来就是要推翻黑暗的旧统治的。”
4月24日,太原迎来了解放,郭青萍随着大部队进了太原城,那时的太原城到处残垣断壁,遍地是烟火、尸体、饥民……市民们被组织起来,清理道路、废墟。太原市内粮食、油盐都比金子贵,全城近30万饥民、灾民民不聊生,不少人家数日断粮,只得靠吃树皮、草根、豆饼、麦麸度日。在救济粮还没到位的情况下,部队拿出储备的部分军粮,熬粥、做铁饼,每天定时定点发放给市民,并将一袋袋粮食打包,送到城郊农民家里。“那年5月,百废待兴。我们一共演了大大小小8场,演出中有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有讲述战争艰苦的,更有表达胜利解放心情的。”郭青萍说,6月初,部队在老百姓的欢送下,向西进发。
本报记者 王伟婷 见习记者 王倩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