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5日,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的数万官兵,驻扎在太原市阳曲县南边数个村落,直至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撤走。其中的店子底村,是牛驼寨战斗军需物资集散地。军队的驻扎让这个仅有一百多人的小村庄,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两百多天的支前岁月中,村里的百姓看到了流血,目睹过牺牲,见证了历史。4月20日,记者走进这个小山村,希望能聆听到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支前故事。
前线最需要门板毡子
今年65岁的黄根明,是店子底村的前支书,他负责管理建在村里的阳曲县解放太原支前纪念馆。纪念馆建在村口北侧高台上的一座老庙内,在阳曲县国税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正式建成,是我国首家县级解放战争支前纪念馆,占地150平方米,有三个展厅,馆内收藏了解放太原战役中阳曲人民支前的三百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百余件革命文物。
在第一展厅,一头白发的黄根明站在自己亲手用锯末和细沙制作的沙盘前,神情严肃地向记者讲起当年的情况。
店子底村位于阳曲县最南端,阪寺山脚下,地形是北大南小的狭长山沟,山沟尽头沿着山顶道路向西,经过榆林坪就能到达牛驼寨。这里便于屯兵存物,群众基础好,成为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1948年10月,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指挥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迅速由城南绕到城东北,其七旅攻牛驼寨,而三旅攻石柱沟,十二旅攻榆林坪,保障七旅两翼的安全。
10月5日夜,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数万官兵在司令员彭绍辉率领下,浩浩荡荡进驻阳曲县城南数十个村庄,最南边便是店子底村。数千名士兵住进了这个只有50户一百多人的小村子,一时间,店子底村沸腾了。“哪家都住着满满的兵,炕上、桌子上都有。要进屋,还得把地上躺着的人拨开,才能放得下脚。”黄根明说,粮站、草站、兵站都在这里,村里干枯的河道上,放满了运输队伍运来的门板、棺木、粮食等物资。“从山上的地里,直接踩着门板就能下到村中。”村里大庙的30多间房屋用作解放大军的临时物资站,家家户户腾出窑洞大炕,最大限度地满足部队所需。
搭建战壕、防空设施,门板是一个必需品,毡子弄湿可以防弹。据说,攻打风格梁时,有五里的通道都是用门板搭建的。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送门板、毡子,回来时还要抬担架。黄根明指着自家的屋门说:“我家的两个门板当时也支援前线了,这是后来重装的。”
为了支援前线,老人们拉着全村30多头毛驴组成运输队,为前线驮运武器弹药、粮草、物资。往返于店子底与牛驼寨近10公里的山路上,运输队的一位老人曾激动地说:“只要打倒阎锡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妇女们在村口的戏台上忙着给伤员清洗伤口,端水喂饭。儿童则为村里的士兵站岗放哨。村中干涸的河道成了连接前后方的枢纽通道。村民在这里支起十几口大锅,烧开热水让战士饮用。没柴烧了,就拆庙取木,伐树当柴。有的村民还要为牺牲的士兵,用木料做棺材、简易墓碑。
这时的店子底村,粮食物资堆积如山,部队民兵运输队壅塞河道,支前大军昼夜穿插。黄根明激动地说:“当时简直乱套了,老百姓家里的桶不知道去哪里了,就用瓦罐取水。到井里打上水后,在罐里面支上小木棍,两个人抬着走。”
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太原关键的202天中,阳曲全县参加支前群众达95300人,总投工131万余个,总畜工10多万个,送到牛驼寨的大小门板有95485块,大小檩条有71271根,棺材1443口,梯子193架。
修防御工事,得不怕牺牲
除了给前线部队供应物资,店子底村一些青壮年还直接参加了风格梁和牛驼寨的战斗。村民孙田祥,今年85岁,说话声音清脆,底气十足,他对支前往事历历在目,能毫不犹豫说出各种人名地名。
65年前的孙田祥,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年轻时比较勇敢,胆子大,被选去当民兵。1949年春,他和同伴接到命令要到前线——尖草坪的岗底村向敌军喊话,开展政治攻势。到岗底村,刚一喊话,就被驻扎在西边的郭家窑村敌军发现,向他们发射炮弹。“我们吓得只能埋伏起来。”孙田祥说,幸亏在附近执勤的解放军特务连的士兵救了他们。告诉他们:“我们咋走,你们就咋走。”这才把孙田祥等人送到西下庄村山梁上的安全区域。孙田祥充满好奇地说:“这些士兵枪法奇准,从西下庄到岗底几百米远,他们一枪一个,很快打退了敌人。”
民兵是轮流当的,当了一段时间民兵,孙田祥又被叫去送信。有一次,上级来了信,阳曲县副书记郭守瑞让他将信送到数十里外杏花岭区的柳树岩村。“信放进一个小桶桶里,揣在怀里。到柳树岩要走一个上午,找不到路,还得一路走一路找。到了柳树岩才知道对方在地塄底下的一个小水洼里,经士兵传话后,才允许将信送到。”
回村途中,孙田祥要帮解放军送路(即带路),还要帮战士们修筑防御工事。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把炮弹放在里边,再盖上一层薄土。到了晚上,双方开火,夜里的战场上空整个亮如白昼。“我和几位老乡都猫在一个小土洞里,炮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
与孙田祥一样,店子底村的百姓们都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全力支持前线战斗,盼望太原解放。
支前纪念馆里,收藏着解放军战士穿过的毡子鞋,运输队使用过的驼担筐,老百姓打水用过的水斗子,还有让人们记忆深刻的门板……黄根明指着一个手枪盒说,那是从一位老乡家里找来的,当时老乡还用它装钱呢。
“攻打榆林坪时,一个连上去120个人,只下来8个人。从前线下来的战士满脸土色,饭也不吃,问也不吱声,他们是为牺牲的战友伤心啊。”黄根明哽咽了,“大家都知道牛驼寨的战役惨烈,但到底怎么个惨烈法,外围战争是怎样的,看看这里就知道了。”店子底村现任村支书石狗拴告诉记者,建立支前纪念馆,就是希望后人记住当年那些为了解放太原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们,记住为支援前线战斗忘我付出的百姓们。
目前,支前纪念馆已经成为阳曲县国防教育基地,在太原解放胜利纪念日到来前夕,不少单位都组织员工前往学习参观。斜日映照下,纪念馆内洒满阳光。它与对面的古戏台,遥遥相望,青砖灰瓦,古风建筑,那木柱上斑驳的痕迹,向世人诉说着发生在店子底村可歌可泣的支前往事。
见习记者苏鑫波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