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一位青年女性正在清凌凌的湖中坐着小船徜徉,天空一片晴朗,树木郁郁葱葱。突然,画面色调变得阴暗沉重,大地皴裂,灰霾满天,河流被污染,鸟类及其他动物纷纷死去,雷电狂风笼罩了城市,仿佛在控诉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被人为破坏……
上述镜头出自一部名为《地球家园》的微电影,它是我国著名公益电影导演乔乔,为献礼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所特别拍摄制作的一部影片。《地球家园》是乔乔拍摄的环保题材微电影“家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之前的《家园》及《迷失的家园》都获得了不俗的反响。乔乔说,希望《地球家园》通过在22日南方微电影节上的首映与未来的线上播放,引发更多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地球母亲。
有人说他是用光影记录生态的苦行僧
4月20日,距《地球家园》的首映日还有两天,乔乔和同伴们仍然在紧张地赶着做《地球家园》最后的合成。
4月21日,乔乔乘坐高铁从北京赶往广州,参加22日在广州举行的南方微电影节。在该电影节上,《地球家园》将作为最重要的微电影进行展映。因为它所展现的主题,恰恰契合今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
时间非常紧,几乎可说是分秒必争。从3月22日起,为了尽快完成《地球家园》的后期制作,乔乔和同伴们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工作,晚上常常只睡3个小时,三餐也总是忘了吃。
有媒体曾经这样问乔乔:“你拍了那么多种野生动物,觉得自己最像哪一种?”
乔乔认为,自己最像蜗牛。因为蜗牛一直背负压力,为了理想,艰难前行,这与他现在的状态完全相符。但他特别希望自己下辈子能做一只考拉,每天用两小时吃树叶,两小时发呆,20个小时睡觉。
乔乔已经习惯了在火车颠簸的旅程中思考问题或是短暂地与人交流。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工作,一年四季到处奔波,用镜头与大自然、鸟类及其它生物对话。有人说,他是用光影记录生态的苦行僧。
3月29日,当记者首次对乔乔进行电话采访时,他正坐在上海赶往广州的夜车上。
3月30日晚,乔乔从广州乘火车前往深圳,一路上电闪雷鸣。当时,广东有22个地方发布了冰雹橙色预警,广州、佛山等地都下起冰雹,多地出现8级以上雷雨大风,深圳机场也成了水帘洞。暴雨淋湿了他的摄影设备,让他心疼不已。然而,正是这场暴雨,让他捕捉到了最称心如意的镜头,他将其剪进了《地球家园》,以极为壮观的姿态展现出大自然对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的愤怒。而在此之前,已经有2000多个小时的镜头被存在乔乔的素材库里,它们是他耗时7年、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啃了无数回烧饼、睡了无数次帐篷后拍摄到的,它们等待着被乔乔剪辑在这部时长仅为4分22秒的公益微电影里,等待着让所有看到它们的观众被震撼、去思考、去行动。
乔乔说,《地球家园》仍将保持《迷失的家园》所具有的那种视觉冲击力,通过画面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呈现我们居住的地球家园曾经如何美好,现在如何惨遭破坏,未来又应该如何保护。“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一直秉持的理念,我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唤起全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他是祁县乔家后人拍过数次黄河流经处
乔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山西祁县乔家的后代。这一点,乔乔很少向外界提及,他不愿人们过多关注他背后的这个大家族,而希望人们去观看他的作品,去了解他的电影要传达的思想、意向。
乔乔说,从刚记事起,家人就带着他回过祁县。所以,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乔家的后代,而家里也一直保留着乔家的家风,以乔家祖训来严格教育后人,坐有坐姿,站有站相,不赌博,不酗酒,笃信仁义守礼。虽然已经离开山西远到河南,大家族的规矩仍然镌刻在每一位后人的心上。
作为乔家的后代,第一次走进祁县乔家大院时,看到大院如此恢宏、壮观,乔乔觉得既骄傲又兴奋。他的第一感觉是回家了,终于回到自个儿家了。“那种感觉是奇妙的,完全不同于别人的一种感受。”
而每次来到山西拍摄,乔乔的感觉也是回家。山西是他的祖籍所在地,自然也就是家乡,别样亲切。
自2008年起,乔乔曾多次带着他的摄制团队,辗转在山西多地拍摄,取景处主要位于黄河流经处。老牛湾、壶口瀑布、平陆湿地等,都留下了他和同伴们的身影。在家园系列微电影的首部电影《家园》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清冷的早晨,一轮明月高挂天空,一群飞翔的天鹅划破了这片静谧,几只白琵鹭在黄河滩上悠闲地觅食。该镜头就取自平陆湿地。
除此之外,在平陆湿地,乔乔还捕捉到了一组珍贵的镜头: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子死了,另一只小鸭子跑过去,依偎在它身边不肯离去。乔乔将这组镜头剪进了微电影《迷失的家园》里。乔乔说,每次想起拍摄时的情景,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儿。“不要以为动物没有感情,其实动物比人类更纯真,表达的感情也更纯粹。”
在山西的多次拍摄中,乔乔也看到了许多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场景,有些让人触目惊心。他在拍摄时,喜欢到一些自然保护的盲区,这样的画面更有说服力,更能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而这些场景,不仅在山西,在全国各地都频频出现。“灰霾几乎弥漫了大半个中国,而地下水的污染也更加严重,这些真的很让人揪心,更让人痛心。”
为拍公益电影他已自费花掉上千万元
2008年,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不久的乔乔,怀揣卖掉房子和车子的二百多万元,与5个伙伴一同带着梦想上路。接下来的7年,他和他的“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摄制组一直奔波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因为没有车,乔乔他们每天得扛着一百多斤重的摄录器材往返于拍摄地与驻地之间,有时候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早上,他们往往四五点就起床,晚上11点多才能收工回驻地,一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所以乔乔说,他已经习惯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7年来的大多数夜晚他都是这样度过的。
80后的乔乔看上去很瘦,这是因为拍摄时他常常不吃午饭。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通常只在早晨喝一瓶水,吃一个大饼。常年处于这样的状态,多少会有点儿营养不良,然而乔乔对此并不在乎。
乔乔的朋友很难找到他。因为他一年四季有三分之二在野外工作,为了不惊扰到野生动物,他的手机时常保持静音状态。
7年的拍摄过程,没有投资者的投资,没有基金会的援助,没有政府方面的支持,乔乔就这样坚持下来了。他的个人拍摄投资已花掉上千万元,可以说已是倾家荡产。为了继续拍摄自己所热爱的自然生态环境影片,乔乔采用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没钱的时候,就去拍广告片和商业片;赚到钱的时候,就去拍自然生态环境影片。
长期拍摄同一题材影片,总会受到关注。2011年,《家园》获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最佳短片奖;《诗意的栖居》获亚洲首届行者户外影像节最佳自然类影片奖。李安导演的御用摄影师林良忠先生非常欣赏乔乔和他的作品,曾跟随他一起前往野外拍摄。马云在观看《迷失的家园》后评价说:“传播就是拯救生命!感谢乔乔和所有制作人的担当和坚守。”
○对话
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
但电影不可以不拍
记者:家园系列微电影已全部完成,目前是否仍像之前一样面临资金匮乏、入不敷出的状态?如果准备一直拍摄公益微电影,是否能够获得其它方面的资金支持?
乔乔:拍纪录片是件特苦的事,拍自然生态环境类纪录片是更苦的事。资金匮乏、入不敷出是常态,所以为了坚持把“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这件事做下去,拿拍商业片或广告片赚的钱来支撑公益微电影创作是必须的。
目前,国内公益微电影拍摄的资金筹措都比较困难,公益基金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杯水车薪,干不了什么事。一直靠自费是做不长久的,真希望有更多的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来投资公益微电影。毕竟,公益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事。
记者:很多人看了《迷失的家园》后,将你看成一个申诉或举报的途径,经常在微博上@你,你接到这样的线索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处理这些线索?
乔乔:他们@我,一般都是很迫切的,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只要看到都会转发扩散,通过微博的力量传递正能量。
记者:现在的工作团队是否有所扩大,有无专业的追随者?
乔乔:拍公益片不赚钱,作为这个团队的领航者,我首先要顾及他们的温饱问题,所以多数时间他们都是接一些赚钱的活来养家糊口,但当我需要的时候,他们还是义不容辞地加入到我的团队中来。还有一些专家和学者无偿地做顾问,甚至跟我共同到野外进行调研。曾有一些志愿者非常热情地随我实地拍摄,但是拍摄的艰辛与他们想像中的拍摄过程相去甚远,所以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他们。
记者:如果拍摄资金不容乐观,还会一直这样坚持吗?
乔乔:7年来,我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用镜头记录地球家园,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我是个头脑简单的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会想办法去做。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电影不可以不拍。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觉得我有良知、有责任、有义务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本报记者 张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