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山西闹市“求精”的背后

时间: 2014年04月21日10:10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精源告急!!
近半个月来,一幅约两米高的山西省人类精子库的“求精”宣传海报矗立在省城闹市区,试图吸引路人的关注。
山西省人类精子库成立于2006年,是经当时卫生部批准的全国第五家精子库,也是我省惟一一家人类精子库。8年来,从无到有,山西省人类精子库虽然早已摘下神秘的面纱,但却总被“精荒”困扰。近日,记者走进山西省人类精子库,探寻“精荒”背后的原因。

  街头招募捐精者看的多问的少

4月14日,是新一周工作的开始。上午9时许,山西省人类精子库的工作人员邓佳佳就和同事背着海报宣传架,搭车前往太原火车站,因为施工,以往熙熙攘攘的人流全都集中在火车站南北的两条临时通道,邓佳佳把海报支在南侧临时通道边。
支好架子,邓佳佳便和同事“躲到”大约十米外的地方,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路人能够安心地了解海报上的内容,如果有人需要现场答疑,他们才会上前。
经过海报的路人大多行色匆匆,不时会有男青年短暂停留,也都是草草地扫上两眼,神情羞涩。“因为害羞的缘故,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现场咨询,这次他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可能回家之后会上网查找有关的信息。”邓佳佳说。
下午3时许,一位二十多岁、戴着墨镜的年轻人走过来,小伙子站在海报前仔细地看了大约一分钟。“捐精,这事儿是真的吗?”小伙子将信将疑地问道。“是真的,山西人类精子库是经过卫生部批准的医疗机构。”邓佳佳指着海报上的“批准证书”说。“如果要捐,具体有哪些流程?”“首先是体检……”邓佳佳详细地介绍了捐精的具体步骤。“你会考虑去捐吗?”听完邓佳佳的介绍,记者佯装工作人员问小伙子。“这个……我觉得还可以接受。”没再多说什么,小伙子便转身离开了。
下午4点,邓佳佳“收了摊”,这一天,看的人不少,好意思问的人却不多,其间,还有两个人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在闹市搞宣传,也是为了多一条腿走路。”聊天中,邓佳佳告诉记者,以往捐精的主力是大学生,但是随着社会认知度的提高,他们想拓宽精源,把重心向社会转移。“以往我们进过社区,在路边拉过横幅、摆过咨询台,还发过名片、张贴过公益广告,但效果不佳。在社区,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说起这些,邓佳佳有些无奈,“这次的活动持续小半个月了,之前也去过柳巷、服装城等人流密集的商业区,现场咨询的人有三四十位吧。”

  需求量大、淘汰率高导致精源紧张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精源紧张呢?“总体供应不足,捐精的程序时间跨度大,程序多,淘汰率高,以及社会观念等因素是主要原因。”山西省人类精子库实验室负责人宋春英表示。
资料显示,我国有4000万育龄男女受到了不孕不育的困扰,近年来,全国不孕不育案例增加,40%是男性患者,这些患者中,有20%患上了无精症及严重的少精症,无法治愈。为了圆为人父为人母的梦想,这些夫妇只能求助于人类精子库。“目前,全国只有17家人类精子库,但经过国家卫计委审核的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却有100多家,我省有7家医疗机构可以做辅助生殖,而且为了保护后代,本着有利于供者、有利于用者的原则,精子库实行全国分调的原则。需求量大,但精子库的供应量小,求大于供。”宋春英说。
严格的捐精程序,也是造成精源紧张的一个因素。“为了保证每一个精子的质量,(原)卫生部出台了严格的捐精规范。”宋春英给记者介绍了捐献精子的详细流程,首先志愿者携带身份证件登记后,会给每一位志愿者做基本的体检,如果没有问题,就会留下精液样本,“大部分志愿者留一次,也有部分志愿者需要留两三次。”宋春英告诉记者,这个环节的淘汰率是最高的,“最多剩下二成。”也就意味着,这一个环节之后,10个人有8个人就被“否”掉了。
如果体检通过,将通知志愿者前来抽血,筛查是否有传染性和遗传性疾病,大约一周后结果就能出来,通过抽血检查的,精子库会通知志愿者前来建档,遗传医生会再次询问志愿者有没有家族遗传,是否隔代或断代遗传。在这一环节,又会有5%的志愿者被淘汰,“到最后仅剩下15%的合格者,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半个月,最快的也得10天。随后,合格的志愿者就可以正式捐献了,一般是10次左右,建议其在半年之内完成,正式捐献完成后6个月,再做一个HIV的复查,检测为阴性后方能使用该精子。整个捐精过程最快也得9个月。”
9个月甚至一年多的跨度,不仅让每一份精子的使用过程漫长,而且繁冗的程序,数次的往返,也让有些志愿者在捐精过程中选择了放弃,“这些志愿者很有可能成为摇摆人群,大概10个人中就会有一个。”

  精子库并非追求“高学历”

当记者问及之前传言捐精专挑“高学历”时,宋春英表示,精子库并非追求“高学历”,“为了提高后代的质量,希望志愿者是高中以及相当于高中以上学历。2006年建库之初选择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是因为当时精子库是新生事物,年轻人容易接受,而且学生群体稳定,没有结婚,精子质量相对要好一些。随着精子库渐渐被社会所认同,如今普通志愿者达到20%,学生志愿者占到80%。”宋春英说,志愿者的社会认知能力是他们更为注重的,“也就是志愿者到底机敏不机敏。”
除了供求和流程,社会观念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宋春英用一个小故事道出了志愿者的顾虑,“之前有位志愿者来捐献时,一进楼道发现有视频监控,就立即要求删除,害怕他前来捐精的影像资料流传到网上,被亲戚朋友认出来。”

  打电话咨询者可分为三类人群

  “精源告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没有,解决不了燃眉之急,秉着伦理保护的原则,即使志愿者成功捐献,要使用该精子也得半年以上时间,造成精荒严重;另一种情况是预期告急,指的是辅助生殖机构做出预测,需要什么血型的精子多少,但根据库存和捐献情况,并不能满足需求。目前的情况是库存不足,难解燃眉之急。”宋春英解释说。
十多天的宣传,闹市“求精”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上街,我们还采取移动运营商群发公益短信的方式来宣传,总体上可以用‘井喷’来形容。”宋春英说,最近,咨询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一部座机根本不够用,只好把电话呼转到工作人员的手机上,这几天两部电话在不停地接听。
梳理这几天的电话,宋春英总结了三类人群,一类是热衷公益的爱心人士,“有市民打电话称自己是献血志愿者,也登记了骨髓移植,愿意捐精,但可不可以少一些程序。”宋春英表示,捐精和献血不同,献血是救命,急需大量的血液,与疾病筛查都是后期完成,而捐精则关系子孙后代,必须事前把好关。
第二类是一探究竟的人士。尽管山西省人类精子库成立已有8个年头,其神秘的面纱也被慢慢揭开,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是新鲜事物,“很多人,尤其是太原地区以外的人打来电话询问,是不是真的能够捐精。这一部分人士很可能成为潜在的志愿者。”
第三类就是想做体检的人。“对于每一位咨询者,我们都详细地讲解了捐献流程和注意事项,希望更多身体健康、符合捐精者检查标准的男士献出爱心,踊跃参加这项公益活动,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现在平均每天不到两个新志愿者,如果一天能有3名新志愿者加入,一年大概就会有1000多名志愿者,按照15%的合格率,就会有160名捐献者,可以捐献800-900份精液。”宋春英说。

  ○延伸
  志愿者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记者:俗话说“一滴精十滴血”,捐献精子会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宋春英:男性青年在性成熟期每次射精约2-6毫升。正常情况下,当精液达到一定量后,即发生所谓的“满则溢”现象,20-45岁的正常男性每周有2-4次排精是正常现象。相反,若长时间没有排精,会出现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因而捐献精液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
记者:志愿者可以免费做哪些检查?有什么补偿?
宋春英:精子库免费为志愿者进行艾滋、乙肝、精液、血型、肝功、染色体、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优生优育等18项检查,并为合格捐献者提供4000元误工营养补助。
记者:合格的捐献者只占到15%,是不是意味着其他捐献者精子质量不合格?
宋春英:并不是这样,过半志愿者“倒”在精子质量上,是因为精子要经历稀释、冷冻、复苏的过程,因此(原)卫生部制定了较高的精子标准,精子浓度的正常值是每毫升精液有1500万个精子。但是,要达到供精的标准,精子浓度要高很多,每毫升必须达到6000万个,是正常值的4倍;另一个标准是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正常值是32%,供精标准却要达到60%。达不到供精标准,并不代表身体和生育能力不正常,大多数志愿者都能达到生育标准。
记者:捐献者的捐精行为或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宋春英:人类精子库以多种形式对捐献者信息给予严格保密,并且实行互盲原则,即志愿者、用精者和医疗机构三方是互盲的,志愿者捐献精子后,就会得到一个编号,编号将会贯穿始终,捐献者社会身份就被隐去了,有利于保护供精者。
记者:捐精会不会造成伦理悲剧?
宋春英:我们为辅助生殖机构提供精子时,会根据受精者的血型,提供相应血型的精子,避免发生血型不匹配的伦理悲剧。
记者:对于捐献者,20年后会不会有几个孩子来上门认爹,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在某个不远的将来彼此相爱?
宋春英:这样的几率,在目前法规和监控下几乎为零。目前,精子供应实行南北互调的原则。此外,当孩子们到了适婚年龄,还可以免费为供精者和使用者后代提供婚前检查。

本报记者 王小强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