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高龄的第四代老奶奶(前排左三)带领郝氏族人祭祖。
郝氏宗亲文化祭祖节展出的展板。
将珍存的房契、地契、家谱、老照片征集起来布展。清明时节,壶关店上村郝氏宗亲文化祭祖,传诵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传承着一种孝德家风——
编者按
今年以来,在央视的连续采访报道中,关于家风祖训的话题成了热门。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为大家,家为小家,小家是大家的重要成分和元素。正史、方志、族谱等几大板块构成了一部浩瀚的民族史书。而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正是由这源远流长的一个又一个小家庭,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连着的血缘亲情凝结而成的吗?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采访报道壶关县店上村郝氏家族八代一脉根魂牵,就是为了弘扬其以德为本的治家之风代代相传的精神,激励更多的家族挖掘传统美德,传承祖先的优良品格,建设和谐美满的好家庭。
4月5日,又逢清明,柳绿桃红。太行山区、上党大地,一座又一座塔碑前,一个又一个坟茔旁,多彩的花圈、祭品寄托着后人晚辈的悠悠思念和守望,延伸着一幅寻根怀祖、亲情交融的长画卷,展示凝结着一种传承文明的精气神……
岁月流转,百年沧桑。
壶关县店上村郝氏家族祭祖扫墓活动显得格外隆重。90岁高龄、三寸金莲的第四代老奶奶同年仅6岁的第八代玄孙孙一道,在数十名郝氏族人的簇拥下,佩戴红黄授带,手捧鲜花百果走向祖坟,祭奠列祖列宗的情景,无疑传诵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传承着一种孝德家风。
据郝氏第五代长孙郝文堂介绍,近几年来,郝氏后人对家族珍存的房契、地契、家谱、老照片等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整理。为了留住那份牵扯不断的父子情、儿女情、爷孙情,郝文堂和第六代长孙郝裕民牵头,倡导举办“郝氏宗亲首届文化祭祖节”的意向达成共识。历经数月筹备,去年清明节期间,郝氏八方子孙将珍存的家族实物资料和老照片等征集起来布展。郝凯丽、郝利民、郝德芳等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怀念文章,以了却郝氏后嗣感恩先祖功德的一片心愿。
透过店上记忆、文化祭祖、老宅旧事、感恩先祖、继往开来5个栏目,16块图文并茂的展板,揭示了郝氏第一代太祖父由屯留东史村迁徙壶关店上村,历经八代的创业史、奋斗史。今年清明节,郝氏族人再次聚首,在缅怀感恩先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郝氏祖先的优良品格代代相传。
清代道光末年第一代迁居店上村
据传,郝氏始祖帝乙。伴随着沧桑岁月的离散、汇聚、演绎,遍布全国各地。清代道光末年,古上党屯留一带遭遇灾荒,土地龟裂,颗粒无收,饥馑遍野。身居东史村当中院的郝天成难逃厄运。年迈的父母相继病故。万般无奈的他横下一条心,在父母坟前烧香祈祷一番后,背起祖传的木匠工具,一步一回头地向东南方向走去。
天无绝人之路。凭着一身过硬的祖传木匠手艺,郝天成几经辗转从潞安府经壶关古城,顺驿道朝河南方向前行。一路奔波行至壶关出南门20余公里的店上村时,实在太劳累疲倦了,就在街头一家小店留宿歇脚。精明的店东家见他带着木匠工具,便探问想打几套像样的家具。但初次相识外乡人,不知根底,疑虑重重,一怕大材小用,二怕来人靠不住,就找来几根碎木料让先做一个小茶桌,看看手艺如何。
翌日,天刚蒙蒙亮,已听到锯、斧、刨、凿的声音。到日头一竿高时,一张光溜溜、有棱有角、四平八稳、严丝合缝的小茶桌摆在店东家的面前。店东家信服了,又让干了十几天,不仅店钱全免,并且工钱加倍。此后,郝天成的名声在村里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郝天成最终留在了店上村。在乡邻的扶助下开始了郝姓人家迁徙扎根店上村的新生活。几年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郝天成立业成家,养育了郝立忠、郝立孝两个儿子。一家和睦相处,为村里百姓尽心效力。
据传村中的石拱大桥是当时连接河南卫辉府和山西潞安府的必经驿道要塞,当年桥身坍塌重修时,就是由第二代郝立孝牵头精心设计把关,村里百姓和四邻村镇捐资投工而成的。
郝氏代代本分做人,勤劳为生
平平常常的人家,平平凡凡的生活中,郝氏家族凝结着一种高尚的情怀。那种立身处世、为人正直的人格品德成为激励后人奋发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抗日烽火点燃,面对生死考验,第四代郝顺来、郝书仁、郝书贤早年投身革命,跟随刘邓大军南征北战、浴血奋战。复退回乡后,一直任劳任怨地艰辛务农数十个寒暑。
郝顺来1947年参军,在安徽亳州战役中右腿伤残截肢,靠拐杖支撑,单腿挑水送肥、上树捋榆钱儿和树叶,堪称一绝。苦于养活一家大小,学会了糊纸扎、油匠等手艺谋生。可惜当年复退证上的唯一照片丢失,如今连张遗照都未留下。
郝书仁担任生产队长、大队治保主任、革委会主任,一心为公效力。那份由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签字的川东军区涪陵军分区107团警卫连警卫班长的军人家属优待证书,见证了他南征北战的足迹。
郝书贤担任生产队会计,整天操心费力,儿女多负担重。但他们任劳任怨,平平淡淡,清清白白,忍受着方方面面的忧难,但从不为难国家,保持着退伍军人的本色。
郝氏代代子孙都本分做人,勤劳为生,靠务农为生者也大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渐渐走向了小康路。
以德为本的治家之风代代相传
回忆过去,郝氏族人清楚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岁月里,店上老宅里,老老小小挤得满满当当,尽管糠汤菜水,生活十分拮据,但和睦相处,亲情相融,格外开心。每到夜晚,院内洒满月光,全家围坐门前,谈古论今,说东道西,情趣无限。每逢过大年,一早起来生年火、放鞭炮,兄弟姐妹们结伴跟随父亲从东头到街里,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得到的回报是花生、核桃、压岁钱……
每逢清明时节,无论在家以农为生,还是在外务工谋生,郝家人几乎都要相伴去“松树坡坟”祭奠先祖。每次都少不了由年长的爷爷在墓碑前指指点点,训导一番,切莫忘记先祖为人处世以德为本的家风。
“文革”时期,家中敬祭的神祖楼被烧毁,墓碑被拆除,坟头早已平整为果园,梨花、桃花开满枝头,寄托着后人的情思。想不到的是,时隔40余载的一次寻访得知,当年的墓碑被那时仅十几岁的第五代孙郝忠武用平车拉回家放在老屋。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共4通墓碑,这对考证郝氏先祖迁居店上村的历史有了可靠的依据。
郝家与相邻的林青庄、小岭上、明自掌、靳家掌等村庄世代联姻结亲,同本村赵家、王家、郭家更是缘分不浅,亲如一家。本村工匠艺人郭安根的父亲郭计富是一位德艺双馨、远近闻名的好工匠,正是师从郝门出徒。他生前曾传言,不可愧对郝家人。据郭家院中留存的清光绪二十八年郭安根的爷爷郭玉恩为老爷爷郭殿贺所立石碑为证,原配郝氏正是从郝门出嫁到郭家的闺女。这情这景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形纽带。
伴随着党的富民政策引领,时代在创新,社会在发展。古老的店上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街道扩建焕然一新,数百家店铺琳琅满目;希望小学充满希望,郝家考取大专院校的学子有十几名,家家户户建起新砖瓦房,家家户户有吃不完的余粮……穷日子一去不复返。郝家人靠勤劳的双手走向富裕,祖上以德为本的治家之风代代相传。
安奋伟 郝英民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