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源在喂妈妈喝牛奶,这个两人暂住的房屋极其简陋
16岁少年张晋源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过早担负起家庭的重任让他显得早熟,说出这样的话,让人听了心酸又动容
他5岁时,母亲因不明原因致神经性萎缩,丧失劳动能力;他12岁时,父亲患癌症去世,给他留下一个残破不堪的家和一个瘫痪在床的母亲。从此,他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以自己的肩膀担起本应由成年人来挑的重担。
这个孩子叫张晋源,今年16岁,家住太原,因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如今面临着失学的困境。
3月26日,记者走进张晋源的家,见到了这个16岁的少年。在谈到自己这些年承受的不幸时,张晋源所说的一句话特别让记者动容:“爸爸去世了,我就是这个家里的男子汉,我得替他撑起这个家。”
4月1日,记者与几位好心人再次走进张晋源的家,为他送去了一批捐助物品。
1 “春天来了,我想推着妈妈出门看看”
3月26日下午4点,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屋里,微风从半开着的窗户里柔和地吹了进来。简易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单人床,张晋源的母亲王翼美无力地躺在上面。
看到有陌生人进来,王翼美本能地睁大眼睛盯着看,眼神里充满友好。张晋源说,家里平时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十分冷清。每次有外人前来探望,母亲都会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客厅里放着一台已经生锈的黑色轮椅,张晋源说,“春天来了,我想推着妈妈出门看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无奈轮椅坏了,没法成行。
客厅还放着一个粉色塑料小凳,这是惟一能供客人坐的地方。看到记者坐下,王翼美不断地用眼神瞟着床底。张晋源会意,立刻弯腰从床下的一个箱子里取出一袋牛奶给记者:“阿姨,家里没烧水,我妈让给你拿袋牛奶喝。”
记者摆了摆手说不用,张晋源没再坚持,憨憨地笑了笑,将牛奶的包装袋剪开一个小口,放在母亲嘴边,随后又将毛巾垫在她下巴处,喂母亲喝起牛奶来。
据记者目测,王翼美的身高应在1.55米左右,此时躺在床上的她,因长年没钱治疗,且卧病在床,得不到锻炼,已经显得骨架窄小,格外瘦弱。她的手腕也因为骨骼变形而能够任意弯曲,以常人无法想像的180°平角,无力地耷拉在她身体的右侧。
王翼美的指甲很长,已经和手指上的肉勾连生长在一起。见记者注意这个,张晋源无奈地说:“我现在最发愁的就是给我妈剪指甲,一剪就疼。可是长得太长,又怕她把自己给挠破。”
王翼美听着儿子的“烦恼”,连连点头,嘴巴迅速开合,似乎想表达病痛带给自己和儿子的麻烦。张晋源轻抚了一下母亲的手背,她安静了下来。
2 “我爸如果好好看病,说不定能多活两年”
张晋源出生时,父母已经把家安到太原市南内环西街附近的一座简易平房内。
当时,张晋源的父亲在太原某建筑工地打工,王翼美在山纺某车间做纺织女工。厂里分给王翼美一个购房指标,因为没钱,夫妻二人没有买楼房,而是住进了这间简易平房内。出于一些原因,平房的手续也没办齐,之后,一家三口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几年。
由于语言功能退化,王翼美现在说话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样的“语言”只有张晋源懂得。张晋源转述母亲的话,大意是说她娘家在翼城农村,张晋源出生时她38岁,丈夫45岁,是名副其实的中年得子。
张晋源回忆,母亲没生病前,家里虽然简陋,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一日三餐也有可口饭菜。他像其他孩子一样,生活得无忧无虑。所有童真的快乐在张晋源5岁时终结。那一年,也就是2003年,王翼美被发现患上了不明原因的神经性萎缩。“我记得我妈以前骑自行车带我去幼儿园时骑得特别快,后来就慢了,再后来,我妈老说腿上没劲儿,蹬不动,只能推着走。”再回忆起这段时光,张晋源的脸上笼罩着明显的忧伤。
开始时,张晋源的父亲带着妻子四处看病,太原的几家大医院跑遍了,还去过北京的医院,结论都是不明原因的神经性萎缩。在王翼美患病的7年时间里,张晋源的父亲不仅要外出打工,还要照顾妻子、孩子,不停奔忙。
张晋源长大一点儿后,开始在父亲外出时帮忙照顾瘫痪的母亲,做饭、喂饭、洗碗、洗衣……他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整个小学生涯,他没有上过一次课间操。每天上午第二节课的下课铃一响,他就赶紧跑回家给母亲喂水,伺候她解决大小便。之后再迅速跑回教室,继续听课。下午放学,他也从不在教室逗留,跑着回家给母亲做饭。
张晋源比同龄孩子早熟,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有时也会觉得很委屈。“有一次,我爸刚进家,我就冲他大喊大叫,嫌他每天回来那么晚,啥事都让我干。”张晋源说,当时父亲哭了,失去语言能力的母亲也在床上无声地哭。那时,张晋源的父亲已经患上肺癌,且已是晚期。即使如此,他仍坚持外出打工,并未去医院治疗。一想起这个,16岁的张晋源就感到无比揪心。“我爸舍不得给自己花一分钱,他要把钱都留下来给我和我妈,我爸如果好好看病,说不定能多活两年。”说到这里,张晋源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2010年,张晋源的父亲去世,那一年他12岁,即将小学毕业。
一切对他来说,像是晴天霹雳。
3 “我遇到那么多好心人,他们给了我温暖”
2013年7月,太原市多条道路进行扩建改造,张晋源母子俩所住的平房也在拆迁范围之内。
张晋源家面临的状况,以前的邻居们都十分担忧,住在隔壁楼上的邻居陆女士四处打电话帮母子俩反映情况,“这没房住了怎么办?难道睡马路?”作为张晋源家的老邻居,陆女士对他家的情况最了解,“晋源这孩子不容易,早晨起来,别人家的孩子热汤热水地喝着,他冷锅冷灶还得自己生火做饭。吃完饭咚咚咚咚就跑,上完两节课,课间操又跑回来给他妈喂水,伺候大小便。这孩子受的啥罪,看着心酸呀……”
张晋源初二下学期,王翼美罹患肺炎,为了照顾母亲,张晋源不得不休学在家。陆女士和其他邻居看着,一点儿辙都没有,只能经常过来看看,帮点力所能及的忙。
2013年夏天,原本是张晋源面临中考的重要关口,但他因整天考虑拆迁问题,无心学习,最终落榜。陆女士和邻居们不忍心看着一个孩子如此忧心,帮着一起四处奔走。最终,省城下元街道办事处的领导考虑到张晋源家的实际情况,不仅为他争取到了购买回迁经适房的指标,还将其安置到了太原市安居工程西华苑小区的一间廉租房暂住。2013年11月,母子俩正式乔迁新居。
入住后,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得知母子俩的困难后,定期派人上门帮忙打扫卫生,逢年过节还会送去米面油等。对此,张晋源不知如何表达感激之情,只是说:“阿姨叔叔都挺好的,我遇到那么多好心人,他们给了我温暖。”小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孩子要挑起家里的重担,还那么孝顺,谁看着都心疼,能帮就帮吧。”
○对话
“我想重新回到课堂,学习一门技能,至少能养活我妈和我自己”
记者:现在,你觉得最愁的是什么?
张晋源:我最担心今后的生活怎么办。我和我妈目前有社区提供的860元低保,还有政府提供的1200元拆迁过渡费,暂时够应付每个月的开销。可是等我18岁以后,低保就没了。回迁房建好后,拆迁过渡费也没了。我必须尽快自立起来。
记者:平时来看望你们的好心人多吗?
张晋源:我妈以前的朋友和老邻居偶尔会来,还有一些以前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也会给我打电话。我不想总麻烦别人,人家都忙。我爸去世后,我就是这个家里的男子汉,有责任有义务照顾好我妈。
记者:目前生活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张晋源:没有朋友。同学们都在上课,我每天待在家里,面对的只有我妈一个人。感觉就像生活在孤岛上,特别孤独。只有在出去买菜或买生活用品时,才有机会和外人说句话。
记者:改变眼下的困境,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张晋源:希望我妈快点好起来,起码能自理。我想重新回到课堂,学习一门技能,至少能养活我妈和我自己,努力过上普通人的日子。
○后记
采访结束时,记者注意到,张晋源身上还穿着冬天的棉袄,而他脚上的球鞋已经张了嘴。
记者随即在微信朋友圈里求助,得到的响应超乎想像。大家不仅提供了春季与夏季的衣服、鞋子,还提供了轮椅、被褥及其他日用品。一位在太原理工大学供职的女士表示,愿意与同事在业余时间帮助张晋源学习知识,以便他能尽早回到课堂。还有人表示,愿意定期做义工,帮助张晋源照顾母亲。
4月1日,记者偕同朋友将捐助物品送到张晋源家中。内向的张晋源只是一再说着谢谢。在随后的电话里,他告诉记者,一路走来,遇到过很多好心人,他们的举动,让他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给了他面对未来的勇气。
在此,我们也希望更多爱心人士,能推荐或提供一些好的途径,帮这个过早承担了生活压力的孩子走上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本报记者 张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