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祁素兵们的困惑——阳泉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调查

时间: 2014年04月04日07:28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阅读提示


作为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落实,农业部、央行日前相继发布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扶持指导意见。意见分别提出,将建设连片成方、旱涝保收的农田,并引导流向家庭农场;达到一定标准的家庭农场可在银行间市场探索公开或私募发债融资。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无疑给先行者吃下了定心丸,只是愿望与现实之间总有距离,要想真正实现祁素兵们的家庭农场梦,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A 看上去很美


仔细研读农业部和央行近日出台的两个政策,祁素兵的感觉是“方向很好,但是还不解渴”。


这一天是3月29日,因为农场的事,这几天,祁素兵正忙得焦头烂额。


在平定县张庄镇上马郡头村,祁素兵是村民眼中的另类。在许多村民开始收拾行囊到城里打工的时候,他却把眼光投入到村里的土地。2008年,祁素兵承包了村集体的160亩机动田。为了实现集中连片经营,这几年,他又陆陆续续承包了村民土地15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和祁素兵一样,去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成为盂县西烟镇乌耳庄村魏星留村的理由。


去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乌耳庄村地处盂县西部,有3000亩平展展的耕地,“但这几年村里出现了青壮年荒,村里原有500多口人,现在只剩300多口人留守,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尽管有农业机械,但耕种还是力不从心。”


魏星在家人的支持下,凑了200多万元,与村里签订了一份协议,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村里的510亩土地, 成立了 “宝丰家庭农场”。协议规定,土地租期为十年。


政策的红利催生了阳泉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次专业化和经营化发展方向的转变。家庭农场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耕种面积,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投入,提升人均产出,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人口和劳动力,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此外,家庭农场的经营特性明显,因为它必须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加强管理、追逐利润;它必须要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由于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因而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家庭农场看上去很美。在此之前,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的承包,阳泉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经营大户以及从事蔬菜、瓜果、畜禽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目前,阳泉全市共有家庭农场100多个,其中从事种植业的56个,从事养殖业的77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13180亩,年经营总收入2131万元,劳动力总数724人,其中家庭成员597人,常年雇工127人。


B 做起来很难


祁素兵全家4口人,承包300多亩土地,唯一的帮工就是自己的哥哥祁素庆。哥哥每年能从公司里领到3万多元钱,和他的付出相比,祁素兵觉得“实在有点少”,因为这一行做起来真的很发愁。


最大的困难来自经营权的转移。祁素兵承包村里集体的机动地,自己和村里签订了合同,但是只有短短的4年。因为经营时间短,对土地的规划、投入都受到了限制,“土地需要养护,因为没有投入,一级地慢慢变成了二级地甚至三级地”,农业经营周期长,见效慢,经营权时间受限,所有的经营者都担心现在的投入到时打了水漂。


和承包集体的160亩土地相比,祁素兵剩余经营的150多亩土地都是和同村外出打工的村民“口头承诺”,什么时候收回就是人家一句话。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家庭农场不愿意也没能力进行长远打算,导致农业发展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经济效益不高。


土地经营权转移难,说到底还是土地流转难。上马郡头村党支部书记马小眼认为,近年来,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首先是农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转困难,农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其次是土地集中连片难,流转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农田基础条件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再就是流转价格上涨快,受物价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流转价格上涨对农场经营带来成本压力,特别是从事大宗产品生产的农场,同时带来农地纠纷,影响农场主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生产积极性。


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同样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记者调查时许多农场老板都反映,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由于物价和人工费用上涨以及农场用工的不稳定性,用工费用成为家庭农场的一大支出,有些农场尽管提高工资也难雇到人。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祁素兵农业机械已经发展到30多台,集约化经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他坦言,自己对现在“小步慢走”的发展并不满意,除了外在的因素,农场主自身的素质也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没有政府的大力度扶持,要真正走出一片天地真的很难。


C 最渴望具体的落实办法


加快农业组织化经营,制度的顶层设计必不可少。2月24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工作指导要求、管理服务制度、相关扶持政策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意见指出,将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土地确权登记、互换并地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建设连片成方、旱涝保收的农田,引导流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阳泉市农委主任武建功认为,对于亟待破茧而出的 “家庭农场”来说,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文件,国家试图从宏观层面,为稳定农村土地流转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对于融资难的问题,央行也于日前发布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央行强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合理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利率水平和额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积极拓宽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对于地方政府出台了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以及通过抵质押或引入保险、担保机制等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利率原则上应低于本机构同类同档次贷款利率平均水平。


对于祁素兵来说,最为渴望的是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办法。他认为,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完善服务等方式,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有专家建议,针对家庭农场老板发愁的事,政府应该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平台,从而促进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


“广阔农村大有天地”,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对于魏星来说,前途一片光明。“我们村距离高速公路不过3公里,距离省城太原50多公里。等过上几年,家庭农场建成后,太原、阳泉的市民闲暇时走进我们的家庭农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果、赏农家景。家庭农场会成为许多人一个寻梦田园、接触大自然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白雪峰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