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爬上天龙山只为15分钟跨越时空的祭拜(图)

时间: 2014年04月04日07:28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老友们祭拜南条修


10位中国古稀老人与一名异国逝者的友谊,让人唏嘘,令人感动

4月2日的上午,太原天龙山仍有些微凉,在德祥苑06区的一座墓碑前,10位老人一字排开,手持菊花。


他们的平均年龄76岁,此次前往天龙山没带一个子女,上山的3辆车里有两辆都是他们亲自驾驶,车开得猛,台阶爬得吃力,一早晨的忙碌只为前来祭拜一个人。


这是一位日本老人,他生于大连,逝于上海,但他是真真正正的日本人,他的骨灰一半埋在了他的故乡,一半埋在了第二故乡山西的天龙山,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传奇,有什么样穿越岁月的感动?记者全程目击了这10位老人的祭拜,挖掘了埋藏在岁月背后的故事。


○南条修档案


日本人,1939年出生于大连,父亲是动物防疫专家,母亲是妇产科医生。1946年随父母到太岳区根据地生活。1953年,14岁的南条修离开中国回到日本。1966年,27岁的他成为日本民间社团驻京代表,此后,他带着对中国的特殊感情致力于帮助中日关系的改善。2012年7月13日,南条修在上海病逝。


○怀念南条修


10个人想对南条修说的10句话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死了。——余有生


●南条修先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日友好事业和中日贸易事业,我们永远怀念他。——刘人杰


●南条修,您永远活在我心里。 ——王中泽


●您对中日友好的突出贡献和对山西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终身难忘。 ——郭根耐


●南条修:你为之而奋斗的中日友好事业,不会因出现了新的军国主义分子而中断,你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你! ——岳恒


●黄河河通江户,珠峰峰连富士山。 ——陈哲真


●唉,修,你走得太快了,太思念了。 ——肖庚水


●修,我永远怀念您。——张华


●修,我们永远怀念您。——薛光


●修,我们山西省干部子弟(九一)学校的老同学老朋友能按你生前委托,顺利地将你的骨灰安葬在三晋风水宝地之一的天龙山仙居园,就是对你能以山西老区的精神为原动力,在中日建交前后,为中日文化经济技术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山西母亲怀抱对你的认可,安息吧!愿你为中日友好奋斗一生的精神与世长存! ——白映昉


前往天龙山司机都已古稀


早晨7时30分,71岁的白映昉已经从并州路接上了78岁的刘人杰,8时他又到山西日报社接上了记者和实习生,然后直奔双塔街上的沙河桥。老白驾驶的是一辆现代车,由于开得太快,在并州路和双塔街的交叉口老白闯了个红灯,他似乎没有注意到,直到急刹车停在沙河桥,记者的头撞在前排坐椅的后背上,老白才扭头抱歉说:“哎呀,我68岁才学的开车,技术不是太好,等一下我叫他开,他比我开得好!”


很快,新司机走过来,记者有些小紧张。这位被老白形容开得好的不是位青壮年,而是70岁的薛光,号称是这支祭拜队伍里年龄“最小”的,其他的老人叫他“小薛”。在沙河桥汇合时,老伙计们都到齐了,10个老头齐刷刷地不带儿女,只身出行。启程出发时,薛光特意低头试了试挡位,信心十足地插上了车钥匙,结果起步没10米,“刺”一声来了个急刹车,差点和前方的黑色轿车相撞,一车人的头全部向前甩。老薛自言自语道:“这车咋开的?”然后自顾自又上路了。


爬上德祥苑10个老头互相搀扶


到达天龙山的时候已近上午10时,当记者扶着78岁的刘人杰下车时,其他人已互相搀扶往山上爬去。他们的目的地是德祥苑,在仙居园接近山顶的位置。


此时的天龙山,穿着秋裤都抵挡不住微微的凉意,前来祭扫的人很多,以青壮年为主。山脚下,记者抬头都看不到球形的雕塑,78岁的刘人杰反倒挺乐观,“小保安说了,爬到雕塑那儿就快到了,咱们走吧?”刘人杰一边问记者一边扶了扶眼镜,抬脚迈步,记者和实习生连忙一左一右扶住他,78岁的老人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再接着爬山,对体力是个不小的考验。


一路上走走停停,大口喘息,小步迈进,刘人杰不断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下,就快到了。”15分钟过去了,刘人杰的额头开始渗汗,黑色的夹克、鸭舌帽,脖子里也微微出汗,他只是抬手把帽子松了松继续向上爬,没有要休息的意思。快到德祥苑06区时,71岁的白映昉风风火火地下来搀扶刘人杰,“呀,年岁大了,腿脚不行了!”


途中,白映昉告诉记者,清明还未到,他就陆续接到老友们的电话,相约一起祭拜南条修。他们当中,有的从深圳回来,有的祭拜完还要回到南美洲的厄瓜多尔,有的在太原过着退休后的忙碌生活,但无论大家在哪里,说到看望老朋友,几个老头都表示一定准时到。


待刘人杰到了墓碑前,10个老头都已经准备好了。73岁的岳恒从便携袋里掏出黄菊花、白菊花一一发给大家。74岁的郭根耐致辞:“修,清明节要到了,我们老同学、老伙计们来看你了……我们从没把你当日本人,你是我们的好兄弟好朋友!感谢你为山西、为中日友谊做出的努力……”10个老头齐齐地三鞠躬。


墓碑下埋着的是日本人南条修,他1939年出生于大连,1946年随父母到太岳区根据地,在山西省干部子弟小学上学,认识了这一群“小伙伴”。


墓碑前,众人回忆:你是我们童年最调皮的伙伴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半个多小时爬到德祥苑,10个古稀老头此番前来只为了碑前15分钟的停留?


这段故事得从1949年太岳老解放区山西省干部子弟小学,也就是当时的九一小学说起。“南条修和他哥哥是我们学校里‘唯一’的日本人,那时候我们知道他的父母都是为中国人工作的,我对他好,他也对我好,我们就成了最好的朋友。”76岁的张华说,他依然记得1951年暑假,他和南条修从学校厨房里偷了馒头当干粮,早上7点多溜出校门偷偷去晋祠玩耍。“当时我们几个人走到晋祠就晚上8点了,几个小伙伴每人拿出8分钱在旅店住了一晚,结果那天晚上蚊子特别多,我们打了一晚上。第二天我们去了晋祠,出来的时候,门是锁着的,我们是从门缝里钻出来的,可是南条修的脑袋实在太大了,钻不出来,我们就抄小路翻墙去了天龙山。”


张华讲完,几个老头哈哈大笑。纷纷讲起和南条修一起偷甜瓜、掏鸟蛋、溜到空军基地偷看飞机的童年趣事。尽管在那个年代,物资还很匮乏,但童年一起玩耍捣蛋、一起住校学习的经历深深地在老区少年的心中埋下了幸福的回忆。


1953年,14岁的南条修要随父母回日本,临行前他站在五年级乙班的教室前无限留恋。欢送会上,他挨个抱着小伙伴紧紧不放手,“我会给你们写信的!”过了不久,小伙伴们收到了南条修在天津悄悄寄来的信件。“我在天津准备坐船回日本,这里距离山西已经有些远了,但我非常想念你们。”回到日本后,南条修果然常常寄信到山西,讲述自己的情况。小伙伴们也拿出自己的零用钱给南条修回信,“当时算是国际信件,寄一封要3-5毛钱,我们一天的口粮也就是3毛钱,但是就想省出这个钱和南条修通信。”张华说,通信一直持续到1958年,由于政治原因,南条修怕牵连伙伴们,交往就中断了。


骨灰安葬天龙山就像回到了山西母亲的怀抱


时光飞逝,一晃20年过去了,小伙伴们思念的南条修还好吗?


“我记得非常清楚,1979年9月,我在《山西日报》上偶然看到了南条修回忆我们老师的文章特别激动,20年了,南条修真的像我们想的那样,没有忘记山西,忘了我们。”张华看到文章后很快联系报社给南条修写信。4天后,他收到了南条修的回信。看着南条修并不优美的汉字,张华泪湿眼眶,“我在1978年就回过太原,我曾先后托老同学和公安局打听你的下落,找了十几个张华都不是你,现在,终于找到了你。何时,我去太原或者你来北京,我们一起再聚。”


原来,在日本生活期间,南条修一直没有忘记中国的伙伴们。他在1960年考入日本东北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翻译过山西作家马烽的作品,也代表学校接待过巴金和马烽,后来又翻译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1964年大学毕业后,南条修一直在找回到中国的机会,他进入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关西本部,在积极努力争取下,终于在1966年被派驻成为日本民间社团常驻北京的代表。上世纪70年代,他又担任了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关西本部驻北京事务所所长,为促进中日经济和文化交流四处奔走。回到中国,南条修一直想见见老师和同学,但苦于联系中断,直到1978年,他才第一次联络到老友们。


“当时,南条修陪日本专家到长治榆次解决从日本进口设备的技术问题,他从报纸上看到老同学的哥哥是分管文教卫生的省领导,就要求接待方安排参观晋祠。一住到宾馆,他就不失时机找宾馆领导提出请求要见见老同学。”那一次的相见,悄悄地,又充满激动。79岁的王中泽说,“我俩在晋祠宾馆悄悄相见,觉得很亲近,我给他带了粽子,他说自己最想吃这个了,当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拉住我的手唱起‘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我也唱了起来,一下子就像回到了从前。”


这一次相见后,南条修陆续与老伙伴们取得了联系,在北京饭店里,四五个人在南条修的办公室聊了个通宵。有的坐在沙发上,有的坐在地毯上,聊小时候是怎样玩的,聊各自现在的发展,几个人一晚上一条烟都不够抽。


这些老同学后来不论是大富大贵还是淡泊一生,都被南条修当作了一生的“小伙伴”,或许是从中国寄到厄瓜多尔的一本挂历一封信,或许是一个精致的剃须刀,抑或是厚厚的绘画手稿,这份情也被“小伙伴”们铭记了一生。


随后的交往一直持续到2012年,积劳成疾的南条修在上海检查出肺癌晚期,老友们得知后纷纷要去探望,南条修一一拒绝。“他觉得老友们来了他没办法接待,而且自己状况不好,也不想让大家再跑。”7月13日,南条修在弥留之际,要求儿子及老友把一半骨灰安葬在天龙山。


“南条修老说回到日本的那十几年他是留学去了,回到中国就是留学归来,他把骨灰安葬在天龙山,就像回到了山西母亲的怀抱。”76岁的余有生说。


本报记者 郝宏 实习生 阎燃 张可鑫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