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条修重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在山西生活的往事
拨开岁月的迷雾,解读一个热爱中国、热爱山西的异国老人
一个日本人,仅仅在日本待了13年,和他在山西待的时间一样,而他在中国足足待了60年。他生于中国,逝于中国,没有中国就没有这个叫南条修的日本人,他的世界由这里开始,他的热爱和眷恋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相比今日,这又是一份多么让人感动和唏嘘的缘分与情谊。
对南条修的回忆是十位老人说不完的话,其实采访从一个月前就开始了,记者历经了前后两次和10位老人的促膝长谈,也反复研读甚至揣摩了南条修留下的文字、日记、影像等等,试图拨开岁月的迷雾,去解读这位将一半骨灰埋葬在天龙山的日本人。
○南条修的诗歌
写给山西母亲
我的母亲——山西
无论在晚餐后喧哗的大阪住区
还是在万家灯火的仙台、东京留居
无论是穿过恐怖夜晚
还是眺望那初露的晨曦
我无时不在惦念你,我的母亲——山西
我,您的不孝之子,虽离您二十七载
但我像那天真的婴儿
不断呼喊着您的名字
鼓足勇气去奋斗、去实现告别时的话语
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还带着您未曾见过面的孙子
在这难以形容的激动时刻
叙不尽美好的童年的追忆
您看我还带点淘气的模样
我看您多么端庄美丽
我站在填没的饮马河上
我使劲呼吸着双塔寺的空气
我一股劲地馋吃着山药蛋丝和小米粥
我骄傲地沿着汾河畔漫忆……
我用羡慕的目光瞧着我的母校
怀念着人民的教育家——我的老师
我知道,您经历了重重艰难
您的精神永远鼓促我加倍努力
在这暂时告别您的时刻
请允许我再用当年的童心话
唤一声,妈妈——山西!
我还要再来看您
愿中日友好之花盛开
愿母亲更加年轻、更加美丽!
(南条修,写于上世纪80年代)
○南条修的绘画日记
画老区,忆九一
对南条修的解读,离不开他的绘画日记《我在中国的生活——童年记忆》。从1995年转到上海工作开始,南条修重拾童年的绘画喜好,每天工作之余,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往事,并与老友们分享。2006年,南条修的绘画日记出版了,书中南条修用绘画记录了“老区回忆”和“九一时期”。细细翻阅这本绘画日记,记者发现南条修不只是在回忆童年。书中,他用“我的母亲:老区;我的母亲:九一”这样的标题来表达他对中国、对老区的深沉感情,他记得在山西生活的点点滴滴,甚至老乡家叫“五元”的狗他都记得,并且画下来。
感恩、执著 他最难忘太岳老区的生活
翻阅南条修的笔记和生前发表的文章,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在九一小学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有同学叫我日本鬼子,我不高兴就和人家打架,把人家的鼻孔都打出血了,后来有同学将此事告诉老师,老师让我们放学后一起去他屋里,在了解情况后,老师说,‘修,你先回去吧。’我当时感到很意外但是心里犯嘀咕,老师那么严厉怎么没有批评我?后来我在门缝里听到老师批评同学,‘日本人民和军国主义不是一回事儿,你不是学了国际主义吗?’”
南条修在自己回忆老师的文章里说,这件事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回到日本后,他仍然常常想起,他感谢有这样一位热爱学生不分国别的老师,他也同样深深爱着他的同学们,他决心要为中日的友谊而奋斗。南条修的童年成长和太岳老区、山西老乡紧紧地牵在一起,童年那些事儿深深地影响着这位日本友人。“南条修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最难忘的是在老区的生活,每到山西,他最爱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山西的酸菜小米,最爱去的不是风景区,而是阳城、附小、文庙,最爱说的话是‘我的母亲老区,我的母亲九一’”郭根耐说。
翻阅南条修的绘画笔记,里面记录了他们一家如何在八路军的帮助下来到太岳老区,记录了他在阳城、九一小学的生活点滴,记录了美丽的汾河、饮马河,还有碰膝、打琉璃球等童年回忆。这些珍贵的记忆里裹挟着一份感恩一份不忘初心,所以南条修在大学毕业后想办法回到中国,回到中国又千方百计登报寻找山西好友,找到老友后又频繁联络,相约重见,这是一个日本人的感恩和执著。
客观、善良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个好?
上世纪80年代,一位太原重机中学的学生写信到《山西少年》编辑部,提出“我们从电影里了解到外国人生活得好又有礼貌,但是也有同学说外国也有穷人,就展开了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的争论,我想知道到底是哪个好?”编辑将这封信转给了南条修,请他代为答复。
在回复中,南条修以“最宝贵的财富”为题回忆了自己在童年时得到了老师同学的宽容,讲述了自己偷了老乡的黄瓜又悄悄还回去的故事,他说“为什么我把黄瓜又还回去呢?这和老解放区的老八路作风有关,那个时候老人孩子都知道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南条修在信里说,三十多年过去了,老区精神激励着自己成长,这些比资本主义国家一切高等物质都宝贵,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有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也在信中提到了日本的缺点,“日本竞争性很强,导致了强烈地优胜劣汰,所以日本的学生自杀的很多,这是资本主义的竞争造成的恶果。”南条修说,日本学生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小同学提到的“很讲礼貌”,日本的学生就做得很好,但这些习惯,最初还是和中国人学习的。
在这封回信里,南条修并没有给出哪种体制好的答案,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启发孩子们探索未来。穿越时光的迷雾,穿越岁月的羁绊,记者通过这封回信似乎看到了南条修当时落笔的慎重思考,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带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南条修将他的中国印记与日本血液化为对青少年的鼓励,化为对下一代的期盼。
细腻、热忱 他会和中国人一起唱革命歌曲
“修,我已准备妥当,此次采访,一定要了解到索尼公司是如何在短短的30多年历史中成为世界电子工业中的后起之秀的,希望能给中国的电子工业提供一点经验。”
“你怎么携带了松下公司的录音机?这样不太好,日本的科技公司竞争意识太强,你用松下的产品恐怕索尼公司会不舒服,建议你赶紧换一台。”
听了南条修的建议,时任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的刘人杰赶快回去换了一台录音机,整个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刘人杰采写的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这是发生在1980年山西太原的一个小插曲,南条修作为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关西本部常驻北京的代表,特意与山西贸促会联络,由他与日本索尼公司牵线,协调在太原举办产品展览会,同时,南条修也帮助刘人杰争取到了采访索尼公司常务董事吉田进博士的机会。采访前,细心的南条修给刘人杰的采访提出了建议。
不仅如此,南条修还多次通过山西贸促会组织山西赴日考察团学习日本的先进科技,也曾带领日本的厂商来山西考察沙棘汁厂,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厂子没能建起来,但南条修总在设法将日本与山西互惠互助联络起来。南条修的这份热忱和细腻,让记者想起了76岁的余有生对记者的一段描述,“有时候我们谈的尽兴时南条也会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那个时候中日政治气氛比较紧张,但我们依旧畅所欲言。”
一个日本人,在和中国人团聚时会唱“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以及很多中国革命歌曲,对反战他有坚决的态度;一个日本人,在与山西人互动时,总想着能通过自己起到一些桥梁作用,他想建立的不仅是自己和山西人,而是日本和山西之间的沟通;一个日本人,选择把精力和关怀投放在祖国与第二故乡,这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情怀。
达观、仁爱 中日两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在十位老人讲述与南条修的难忘回忆时,他们多次提到了“他为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经济贸易作出了贡献”。带着这样一份疑问,记者翻阅了1981年的《对外报道参考》,探究南条修如何以一人之力为两国经贸往来出力。“中外交流方面,由于日本同行业间竞争激烈,相互封锁技术,如果中国考察团一次去同行的几家公司,是很难看到真正的奥秘的,这种考察方法会让日本企业害怕你把绝招学去,或者有意无意透露给同行。”南条修建议,赴日考察团要选派懂行的专家最好专门对某一企业某项技术进行深入考察,学习最关键的技术。
他也在这篇访谈里提到,某城市向日本提出合作开采工业用花岗石、建筑用大理石的建议,日本方面做出了具体方案,中方由于该城市和另外一个省份都要参与合作,最后几家扯皮一拖再拖,日方最后选择和韩国合作。那样的细节里,可以感受到南条修为这样的结果感到惋惜,这份惋惜里有着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某种尽力助推,也有为这件事折射出来的办事问题的担心,一个日本人,带着对两个国家的爱,诚挚中肯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参考,个人的奔波与付出可想而知,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所分享的,恳谈的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希望,一个儿子对故乡的热爱,一个儿子对第二祖国的真爱。
翻阅南条修的相片,里面有他写给一位校友的赠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有他与邓小平、李先念、江泽民等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合影,难以问追他究竟做了哪些利于中日交好的事情,难以问追这当中,他的付出与后来的积劳成疾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从《对外报道参考》的报道里,从这些相片里可以感受到,南条修,这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日本人与中国发生了那样动人的传奇故事。
2012年7月13日,南条修故去。他没能看到老友们对他的思念,也没能看到油墨纸上印着他的生平片段,但正如老友们所说:“我们相信修能感知这一切,我们也希望他的故事能感染更多的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汾河、饮马河,这些美好的回忆永远封存在南条修的记忆中,愿天龙山上长眠的他,永远沉浸在这片曾让他觉得幸福难忘的土地上;愿南条修的故事能感动更多的中日两国的善良人民;愿南条修的中国情怀、山西情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郝宏 实习生 阎燃 张可鑫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