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未成年人“触网”受伤害引担忧(图)

时间: 2014年04月04日07:28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王素霞/制图


谁来教孩子辨别是友是“狼”


网络时代有句名言: 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 近年来,随着系列网络聊天工具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少女加入网聊之中,并成为网络魔爪下的受害者。


同时,社会上针对触网未成年人犯罪的多发,也让家长们整天忧心忡忡,在不可能不让孩子触网的情况下, 如何了解孩子的触网需求,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避免孩子受到不法侵害,已经成为家长们普遍头疼的问题。


网聊之痛:伸向未成年少女的网络魔爪


近日,一系列少女出走被解救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少女离家出走的缘由竟然是见“网友”,而事实上她们却对这些“网友”一无所知,部分少女甚至因此受到身心伤害。


今年3月中旬,重庆32岁少女小李和小秦通过网聊认识了30岁的重庆男子舒某。舒某自称在广州做生意,提出自己公司正好在招“公关”, 而实际上不带她们去广州卖淫。她们便瞒着父母好着舒某来到重庆火车站,幸好车站民警及时识破,将这两名少女成功解救。


与这两位相对幸运的少女相比,另外一些受骗的少女则受到了巨大的身心伤害。 近日,山东省德州齐河一名 36 岁女孩小芳到公安局报案。 民警在了解中得知,小芳平时喜欢使用手机上网、聊天,认识了男子张某。张某通过花言巧语,慢慢地取得了小芳的信任, 并且相约在济南的一家宾馆见面。 见面时该男子将小芳强奸并通过手机拍下了视频和照片,对小芳进行了敲诈。


据重庆铁路公安处民警介绍,近年来因为网聊而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较多,每年重庆铁路公安处都会接到五六十位家长的求助。碰到这种求助后,重庆铁路公安处指挥中心会安排乘警,在各个车厢进行查找,每年都会有一些未成年人被劝返或解救。


心灵之伤:谁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一些专家认为,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攀升的背后,凸显出未成年人孤独难以排解和心理咨询教育资源难以与需求匹配的现状。


面对变化纷杂的信息,以及虚拟和现实深度渗透融合的复杂环境, 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鉴别力低,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和遭遇伤害。 然而,教育体制和家庭关爱却是这些案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往往案件中的孩子都有着孤独的灵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原因让孩子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一是孩子本身有厌学情绪,学习生活不满意,内心孤独找不到人倾诉,不逃避;二是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往往出走、被骗孩子的家庭不和谐,父母只关心成绩;三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孩子的生活、心理教育,学生除了关注学习外,人际交往缺乏。


巨大的生活压力让父母们难以从工作中分身,无法准确把握孩子内心活动。 据了解,国外的父母都有陪孩子上网的经历,教孩子如何辨别诈骗等信息,但我国在这方面非常欠缺,一些文化层次较低的父母甚至连网络都不会使用。


只关注分数的教育体制所营造的竞争氛围让孩子少了儿时的伙伴,却多了竞争的对手,内心的孤独无法倾诉,只能通过虚拟网络来排解。“一旦心理出现问题,很难扭转。 ”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安白认为,当下心理咨询教育资源配备难以与需求匹配、心理老师缺乏上升机制是未成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体制缺陷。




应对之道:心理教育是救助孩子的良药


专家认为,未成年人屡屡在触网中受到伤害,其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当前最重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改变观念意识,让孩子在激烈竞争和健康成长的矛盾中突围。


熊丙奇认为,教育呈金字塔结构、等级化,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人格健康, 首先应对教育机制体制进行适当改革。“现在急需把教育回归到本质上,关注人的发展。要实现回归, 必须进行深层的教育体制改革,比如升学评价体系的改变,学校办学去行政化,家庭教育的回归,更多关注孩子自身成才, 对他们进行生存、生命、心理、人格教育。 ”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更多让孩子交流的平台。 王安白教授说,除了加强学生间的非学习交往、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还应该主动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现在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孩子们主动找到心理老师进行‘体检式’的心理检查。 ”


此外,家庭也必须发挥出心灵港湾的作用。“最关键的不是不让他们与人交往, 而是和什么人交往; 最关键的不是不让他们上网,而是上什么网。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认为,对于孩子家长应该加强辅导和掌控, 用客观道理说明危害性,“吓唬式”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专家们还建议,政府应当坚决打击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这些网站上传递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误导孩子,而家长和学校对此却束手无策,政府应加强网络管控,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分析


少女网聊受害案低龄化、暴力侵害突出


近年来通过对未成年少女网聊受害案件分析,有三个特点值得警惕:


一是低龄化倾向突出。“据我们分析,因网聊等原因离家出走的多是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多在32岁至35岁之间。”重庆铁路公安民警告诉记者。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说,随着网络的普及, 尤其是上网手段的多样化, 未成年少女受到网络诱惑的概率加大。“网络展示的花样繁多的世界, 与单调的家庭学校生活产生鲜明的对比, 再加上网友的甜言蜜语、无私关怀,让她们产生了满足感和信任感,从而导致她们出走、受骗。 ”


二是暴力侵害突出。“我们研究发现, 目前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少女网聊受骗案件, 都伴随着暴力犯罪行为。 被骗少女往往被强奸、轮奸,甚至被杀害,在一些案件当中,犯罪分子的手段异常残忍。”王安白说,犯罪主体往往也多是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做事情往往不计后果,被抓获之后也没有忏悔的意识。


三是出现“甘心被骗”现象。王安白说, 一些未成年少女被骗后, 反而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对行骗者产生好感,不但心甘情愿被骗,还会努力帮行骗者挣钱, 甚至与之结成利益共同体,诱骗其他未成年少女。“一些行骗者主要是为了让她们赚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可能会对她们比较‘友善’, 容易让她们产生认知幻觉。 部分少女于是便顺从地卖淫,甘心沦为赚钱工具。一些未成年少女被解救后, 非但不指控行骗者,反而还为行骗者说情。 ”


社会上针对触网儿童犯罪的多发, 也让家长们整天忧心忡忡,在不可能不让孩子触网的情况下,如何了解孩子的触网需求,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避免孩子受到不法侵害,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拿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据新华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