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香港回归丝绸报
世界最小的报纸
王立功收藏的各类报纸
3月初,包括山西集报联谊会在内的国内12家省级集报组织举行的评选“最美集报人”活动结果揭晓,我省集报家王立功榜上有名。
王立功在集报圈内鼎鼎有名,可谓集报“痴人”,3月24日,记者走进了“最美集报人”的收藏室,上万份报纸,有条不紊地被藏在各个资料柜里,俨然一个小型展览馆。
一页页泛黄的老报纸,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依稀可辨的文字忠实地记录着历史,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各个历史时期。王立功兴奋地将这些“珍宝”一一介绍给记者,述说起50多年间关于集报的那些事儿。
由爱生痴 集报成瘾
翻开一页页泛黄的旧报纸,王立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之所以收藏这些报纸,是觉得这些都是中国历史的见证物,能让人直观地回忆起当年的那段历史。
“这是1963年3月5日《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王立功小心地拿出一张已经泛黄的报纸说。
这是他收藏的第一份报纸,当时的过程依然记忆犹新。1963年3月5日,在放学回家路上,王立功听到街边卖报人的叫卖声:“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啦,快来看报。”王立功拿起摆在地上的《山西日报》,细细地品读了一遍,掏出兜里仅有的5分钱购买下了报纸,小心地保存起来。
从此之后,他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工作之后,他有了很多出差的机会,每到一个城市,“饥渴”的王立功都会到当地的古玩市场去“淘宝”。
每到这时,他总是把家人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他为了把买来的百十份报纸放得平整些,竟然把洗漱用品寄放在出差地火车站的小件寄存处。妻子骂他是败家子,他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没扔,而是寄存,下次去了拿出来用就是了,还省得再带去了。有时,报纸实在太重,只能打包往回邮寄,子女以为父亲带回了当地特产,打开一看竟是一包旧报纸,一家人都抱怨王立功“有钱不办正事”。
上世纪80年代,王立功听说武汉一家古玩店里有载有斯大林去世新闻的前苏联报纸,他坐上火车就赶往武汉,到武汉已是晚上,古玩店也已打烊,为不耽误时间,王立功硬着头皮敲门把店主叫出来,店主给这份报纸开价上百,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50元的价格成交,而当时王立功一个月的工资也仅有30多元。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王立功家中珍藏的“宝贝”也越来越多,先让记者大开眼界的是一份印在丝绸上的对开4版《人民日报》。这份发行于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丝绸报与原报比例为1∶1,只不过原报是黑白套红印刷,而丝绸报是彩色印刷,且印在一块丝绸上。字体与图片都非常清晰,精致得如同艺术品。
王立功介绍说,《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出版香港回归丝绸报在全国报界属开先河举动。丝绸报以高级丝绸为载体,采用高超的手工印刷技术制作而成。据说只印刷了1997份,不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发行后立刻便被抢购一空。王立功托关系才找了这么一份,收藏至今。
除去丝绸报,在他的收藏室里还可以看到各式各类难得一见的报纸,包括扇子报、手绢报、名片报、卡报,还有一份《达人秀画报》,只有一张小邮票大小,高3厘米,宽2.1厘米,共16个版,号称世界最小报纸。
专题集报 记录历史
王立功在圈内出名是因为他的报纸专题,他将多年积攒下来的所有报纸分门别类地整理,同一主题归类。“收集报纸也要有选择,不能全收全集,不加选择,不仅空间有限,而且极易形成你有我有大家有,千篇一律的局面,而且从精力及财力来讲也是不现实的。”王立功说。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他收藏了1997年7月12日的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共31个行政区的省级党报35份和两份当天的 《人民日报》(含海外版)。
31个行政区怎么会有35份省级党报?王立功大概是看出了记者的疑问,解释说:“《内蒙古日报》除了汉文版,还有蒙古文版,《新疆日报》除了汉文版,还有维吾尔文版和哈萨克文版,还有一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的《兵团日报》,按照惯例它是作为省级党报对待的,所以说,实际上我收藏了那一天的省级及以上党报37份,算是一个专题。”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可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和一般事件,通过收集同一天的党报来凝固历史,这个想法早就在我的脑子里形成了。”王立功说,至于为什么选择1997年7月12日这一天?他说:“这是随机的。那一年,我已知天命了,家庭事业还算幸福顺利,我们的祖国刚刚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可谓是一个有较强纪念意义的年份。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我就想通过这个时期其中一天的省报来体现一下作为纪念。”
我国的300多个地级行政区、2000多个县级行政区,绝大多数有自己的党报,收集到全国这么多县市的党报几乎不太可能、意义也不太大,而一张省报就能将各市县的大事较完整地体现出来,所以王立功将目标锁定为省级党报,还能和《人民日报》起到呼应作用。
其实,在香港回归前,王立功就在筹划这件事情,但考虑到当时各大报社都忙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便推迟至7月1日后。因为订着《山西日报》和《辽宁日报》,所以除此之外的其他各大日报社有关部门都接到了王立功的信,他在信中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并分别邮寄了5元到10元不等的寄报邮资。从当年的7月13日开始,王立功陆续收到各地寄来的报纸,前前后后共持续了十多天,凡是寄了信的报社全部给他邮寄回了报纸,云南日报社和四川日报社等七八家报社还写了回信。
“通过历史长河的一个断面,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了祖国的发展变化。这个专题在后来的多次展览中,受到了肯定和好评,现在全国还没人再搞成这个专题。”王立功自豪地说。
为了更好理解当时的历史,为整理报纸厘清思路,他还买来各类史料书来参考。如今王立功说起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如数家珍,看得出他不仅收藏报纸,还都细细研读。
自办报展欲建集报馆
经过不懈努力,截至目前,王立功集报已超4万份,已整理出各类专题100多个,每个专题有20至30份报纸不等。做出专题包括“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专题”“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党报专题”“神舟五号、六号号外报精选专题”“汶川大地震”等等,这些专题是以时间顺序纵向来收集整理的,有的时间跨度达数年、数十年,上百年的也有,即使时间跨度很短的“非典专题”前后也跨了两个年度。
每逢重大纪念日,王立功都会拿出相关内容报纸,自办展览,供人阅读。2006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王立功在桥头街街头首次举办个人报展。他精选出100余份报纸,制作成18个展板,专题分为“一大至十六大辉煌历程”、“神舟五号、六号上天遨游”、“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珍贵党报”等。2008年6月,汶川大地震后不久,王立功在尖草坪区举办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集报展”,展出了山西、四川、西藏等不同省市抗震救灾的报纸,号召人们团结起来支援灾区。太原解放63周年纪念日,他举办一个大型报展,再现这段光荣历史。细细数来,王立功共举办过各类展览十余次。
王立功说:“藏报就像在藏一部百科全书。虽然这些藏品珍贵异常,但集报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报。收藏如果不能服务社会,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收集的国庆专题报纸,在一次展览的时候,有人想出价7万元收购,被我拒绝了。”王立功说自己收藏这些历史文物并不是为了拿去卖钱,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段历史。
尖草坪区有很多农家乐饭店,墙上会用镜框装裱着一些旧报,这完全来自于王立功的创意,他把自己收藏的原报或影印报赠送给这些饭店,人们在品尝农家饭的同时,还学习了一段历史,给农家乐饭店吸引游客创造了一个新卖点。
王立功的集报热情还影响到他的子女。每年他过生日前,便“警告”子女们说,啥也不要买,买吃的我扔吃的,买穿的我扔穿的,子女们都听出了父亲的话外音,这分明是想要几张报嘛!于是他们每逢父亲生日,都会送父亲一些从外地带回来的报纸,填补了父亲的不少空白,乐得王立功合不拢嘴,笑称:革命事业有了接班人。同时,集报也影响到了他的同事朋友,以前同事朋友知道他的爱好,都会帮他集报,到后来,都逐渐也喜欢上了集报。
从看报到集报、从集报到用报、从用报到研报,王立功集报已名声在外,2013年当选为山西集报联谊会的会长。
作为山西集报联谊会的会长,他对山西集报有更好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打算,王立功说:“我希望建一个集报馆,把集报人的藏品全部展出,供大家欣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中国报纸的发展,把它打造成‘纸上’爱国、德育、科普教育基地,为后人留一份丰富珍贵的史料。”
本报记者 权力超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