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第14个世界睡眠日到了 亲,你睡得还好吗?(图)

时间: 2014年03月21日07:42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打盹儿: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旨在提醒人们关注睡眠健康及质量。3月20日下午,在太原火车站站前广场,一些等候进站的乘客就地打盹儿,形态各异。

见习记者 武俊杰 摄影报道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梦想很丰满,现实太骨干,睡不着、睡不好、睡不够,睡眠质量不佳,是不少都市人的真实写照。3月21日第14个世界睡眠日前夕,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2014中国睡眠指数。


这份睡眠指数显示,36.2%的居民睡眠质量不及格,而去年这一比例为24.6%。这表明,数亿中国人正饱受睡眠障碍困扰,且这一人群还在逐年扩大。从整体睡眠情况来看,工作越稳定,睡眠质量越好。其中,教师以62.6分位列各职业睡眠指数得分第一名,公务员则以62.5分紧跟其后,普通白领得分 61.6分。睡眠指数得分最低的则是小微企业主、广告/公关从业者和媒体人,得分均在及格线以下,其中媒体从业人员以56.5分列十二类职业的末尾。


而最让人忧心的是,饱受睡眠障碍困扰的人群正从传统的老年群体为主向青壮年为主转变。一份针对全国职场人士睡眠健康的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者称存在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梦等睡眠亚健康状况,近九成受访者感觉睡不够。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神,睡眠不好将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睡眠也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充足的睡眠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睡眠障碍将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诸多疾病的发病风险。数亿国人睡眠质量差,睡眠问题已成了威胁国人尤其青壮年群体健康的大问题。而现实中,全社会对睡眠障碍的认知还不足,以专业干预改善睡眠的渠道更是少之又少。


睡眠障碍除了困扰个人,还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增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国内一项调查显示,疲劳驾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而造成驾驶人员疲劳的重要原因首先是睡眠障碍。北京地区有25%的被调查驾驶员感觉疲劳,其中有10%的驾驶员表示当天开车中有过打瞌睡,有51%的被调查驾驶员表示在开车中曾经打过瞌睡。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就是 “健康睡眠 平安出行”,旨在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睡眠,科学管理睡眠,保证健康睡眠,确保驾驶人员、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良好的睡眠,杜绝疲劳驾驶,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现状:


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 失眠成习惯


“我本来睡眠质量就不好,睡觉很轻,稍有声音就会被吵醒,而且即使睡着了,也总是做梦,有时觉得睡一觉起来,比不睡觉还累。”3月19日,上高三的张嘉玥告诉记者,自从进入高三以后,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每天要到凌晨两三时才能入睡。


刚上高中,第一次考试玥玥考了全班第五名,对于玥玥来说,她不能接受,于是每天熬夜学习就成了家常便饭。玥玥说:“刚开始我每天晚上要学习到12点才睡觉,但即使这样,我的成绩也不能保持在前三名,我觉得压力很大,后来熬夜慢慢变成了习惯,而且每晚睡下后都会做梦,这些梦都是关于学习的。我也很想放下包袱,可是想想自己的成绩,我还是觉得不能放松。”“老师常说,高三是最关键的一年,因为要考大学了,而且同学们都在拼命地学习,我更加不能掉以轻心了。”自从上了高三,玥玥明显感觉到压力更大了,失眠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玥玥说,上了高三以后,有些同学的成绩在直线上升,她很怕有人会超过自己,所以晚上学习的强度也慢慢加大了。“刚开始我会到深夜12点半才睡觉,后来慢慢变成凌晨一两点……再后来不知不觉,我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


玥玥的压力越大,睡眠的质量就越差,杨女士实在心疼女儿,便带女儿去看医生,医生建议玥玥每晚睡前喝一杯牛奶,还要学会释放压力,在杨女士的开导下,玥玥最近失眠的情况稍有缓解。杨女士说,她觉得成绩好坏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女儿的身体健康。


本报记者 王伟婷


广告设计者:工作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做户外广告设计,完成客户的订单是第一位的,哪里还顾得上睡觉呢?”不管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他都骑着电动车风尘仆仆地穿梭在城市中。这是做广告设计工作的尹先生,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


尹先生与朋友合作已有三年多,朋友负责招揽客户,他管设计安装,虽然雇了工人,但还是忙不过来。“有时候,多个工作堆一起,有的客户还要得急,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对我们来说都是正常的。公交车上能睡,骑车也能睡。”前年冬天,尹先生给客户送完做好的图已是晚上11时,骑着电动车从北大街赶往在北营的家。由于前一晚没睡好觉,骑着车犯困了,结果一头扎进了路边的雪堆中。冰冷的雪,刺激着他的面颊。他这才惊醒,清理了一下身上车上的雪水,继续骑车回家。“幸好撞上雪堆,要是撞上汽车就不知怎样了。”尹先生心有余悸地说,“没办法,为了照顾家庭、孩子,无畏苦累。”


说到孩子,尹先生表情显得有些焦虑。小女儿今年5岁,前段时间感冒了,又是发烧,又是咳嗽,已经在卫生院输了一个星期的液体。由于自己太忙,只有妻子一个人陪在孩子身边照顾。他想着,忙完这个活儿,抽时间给女儿买个小礼物,安慰安慰孩子。


20日0时,机器依然发出“呲——呲——”的声音。尹先生想睡两个小时觉,“估计到时候打印得差不多,就需要进行下一工序了。”他定好了2时30分的闹钟,和衣躺在沙发上沉沉地睡去。早上6时,尹先生正在给最后一张图纸覆膜。所有的工序完成后,他把图纸卷起来,放到电动车上,赶往客户的公司。尹先生忙碌的身影再次消失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


见习记者 苏鑫波


被窝里玩手机凌晨睡觉成常态


每天晚上关灯后,钻进被窝的你是不是还要刷会儿微博、微信,打打游戏,再看几页小说才肯恋恋不舍地放下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睡眠指数显示:国人睡眠指数总得分为66.5分,而影响睡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国人最佳“床伴”,很多人到了睡觉时间却舍不得睡觉。“每天逼自己早早上床睡觉,但是没有效果,总是要折腾到凌晨一两点才睡。”27岁的王玲是省城一家国有企业的会计,每天睡觉之前,她总是习惯玩一会手机或者iPad,否则“心里就觉得少了点什么。”王玲认为,自从参加工作以来,白天的时间基本上都属于单位,只有晚上的时间才是自己的,所以总是“舍不得睡”,似乎睡早了就是浪费时间。“每天晚上洗了澡我就往床上一靠开始玩手机或者iPad,享受这难得的休闲时间。”王玲说,每天这个时候是最放松的,看新闻、聊QQ,刷微信、微博,尤其是微信和QQ上的好友动态,一定要挨个看一遍才行。而去年买来的iPad,主要用来看电视剧和玩游戏。“玩游戏往往是越玩越兴奋。”为了管住自己,王玲曾把iPad里的游戏全部卸载,可后来忍不住又装上了。她也知道睡前玩手机、iPad是个坏习惯,不但休息不好,对眼睛也不好,可怎么也改不了。


王玲表示,有时即使依依不舍地放下手机、iPad,也不能保证马上入睡。她平时喜欢看一些情节紧张的恐怖小说、推理小说,每次看完后,闭上眼睛还在想小说里的情节,以致入睡后浮想联翩。每天7时就得起床去上班的她经常觉得白天犯困、没精神,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她近年来特别依赖茶和咖啡。


见习记者 张晓利


教训


去年,全省因疲劳驾驶致33起车祸造成19人死亡


陈师傅是位驾龄超过20年的老货车司机,常年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但如今开车经过208国道沁县附近路段时,他都会心有余悸。“8个月前,就是这里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事故造成3人当场死亡。”陈师傅说,导致惨剧发生的原因就是司机的疲劳驾驶。


3月20日,记者见到了省公安厅交管局事故处案件督查科科长岳福珍,说到疲劳驾驶时,岳福珍同样提到了发生在208国道沁县境内的那场车祸。“两辆半挂车追尾相撞后,一辆同向行驶的大货车再次追尾,致使三车相撞,大货车上的司机及两位乘车人当场死亡。”车祸发生后,经过现场勘查及调查分析,造成故事的主要原因是货车司机的疲劳驾驶。“目前,疲劳驾驶已成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之一,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所有事故的20%左右。2013年,全省有33起交通事故与疲劳驾驶有关,也因此造成19人死亡、34人受伤。”岳福珍告诉记者。


2014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为“健康睡眠平安出行”,这说明健康睡眠与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密切相关。试想一个驾驶员开车时打瞌睡可能仅有2—3秒时间,若按每小时行驶80公里的速度计算,每秒钟汽车要开出22.2米,3秒钟就是近67米。这二三秒时间里,驾驶员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操作能力会降低或丧失,从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一个事故的发生,影响的将是多少家庭的幸福。所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条规定:驾驶人不得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否则视为疲劳驾驶。


岳福珍说,为防止疲劳驾驶,驾驶人员出行之前要有充足的睡眠;不要服用使您困倦的任何药物;驾驶车辆每3—4小时至少停车休息20分钟;行车中保持驾驶室空气畅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减少噪声干扰;感到疲劳时应及时驶离道路,停到安全地带休息,减轻疲劳后再继续驾驶车辆,并尽量不在深夜出行。


见习记者 王倩


窘境


重视不够,睡眠门诊日均求诊仅几人


“您知道医院的睡眠科在哪儿吗?”3月20日,记者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向一些过往的医生和路人询问,许多人都疑惑地摇着头说:“医院没有这个科室吧。”随后,在该院图书馆一层,记者找到了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睡眠门诊)。


“专门来看睡眠疾病的人不太多,基本上每天只有个位数。”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强告诉记者,“很多人都不重视睡眠上的疾病,多数病人都是由睡眠疾病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时,才转来睡眠科辅助治疗。”王强说。在睡眠疾病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呼噜)是最常见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在人群里的患病率大概有5%,其中以男性居多。”


睡眠呼吸障碍症,是指在睡眠的过程中,病人的上呼吸道被堵塞,暂时性停止呼吸,令身体缺氧的病症。“呼吸道被堵塞,就好像一个人被掐住脖子,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血压、心率就会上升,持续反复,对身体伤害很大。如果这个人本身有高血压、心脏病等遗传,就更容易诱发这些疾病了。”王强介绍。在该门诊里,多数病人都是长期不重视“打呼噜”,而后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后,又转回睡眠科来治疗。“这种‘回炉’看病的人还挺多的,其实早做预防,完全可以避免这样严重的后果。”


“很多睡眠疾病包括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国内重视都不够,世界睡眠日来临,希望人们,特别是中年的男性出现白天嗜睡、打鼾、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时,还是早日来就诊吧。”王强最后这样说。


见习记者 冯艳丽


专家提醒


数绵羊、数星星是睡眠误区,用热水泡脚有助于睡眠


睡眠障碍主要常见的有难以入睡、睡眠中断、早醒、多梦等。这些症状其实普遍存在,但大多被忽视,没有引起重视,许多人不知道睡眠障碍其实也是一种病。如果长期失眠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就需要治疗。


哪些病症是跟睡眠息息相关,却又容易被大家忽视?山西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李宝玲介绍,与睡眠问题相关的常见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如果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晚上睡觉时出现打鼾、呼吸暂停时,就需要及时就医。


太原老军营小区的赵大爷睡觉时鼾声如雷,睡得特别熟,起床后却觉得头晕,白天一整天昏昏欲睡,精神不振。通过诊断赵大爷患上了鼾症,又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多项研究调查发现,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汽车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7倍。


患有睡眠呼吸障碍可造成患者的警觉性下降,这样他们在驾驶汽车时就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李宝玲认为,此类病人在入睡时气道反复塌陷引起呼吸暂停反复发作,致使夜间睡眠处于低氧、觉醒以及睡眠结构紊乱状态,从而引起司机白天嗜睡、迟钝等,因此可能造成司机交通事故的发生。


那么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数绵羊、数星星、听音乐成了大家最惯用的办法,有的人甚至睡前喝酒帮助睡眠。“数绵羊、数星星催眠法等办法都是误区。”李宝玲说,数绵羊、听音乐会使大脑始终得不到休息,一直处于集中状态,这样反而会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省城市民张先生一直有每晚睡前喝点酒的习惯,而且酒量越变越大,酒精已经成了他“治疗”失眠的手段。但无论失眠或饮酒助眠,第二天醒来仍然会感觉疲劳,精神恍惚。


李宝玲解析:喝酒确实有助较快入睡,但会使睡眠变浅、变得断断续续,总的睡眠时间并没有增加。因此,借酒助眠只能收一时之效,绝不是长远之计,如果因此染上酒瘾更是得不偿失。


有些人睡不着还会通过服用安定类药物来辅助睡眠,李宝玲提醒,最好不要一睡不着就吃药。她介绍,一般到医院求诊的病人,医生会先弄清楚病因,是否由疾病造成,如果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会先进行心理治疗,只有最后一步才会使用药物干预。她曾诊过一个病例:一个年轻人上床后一两个小时还睡不着,就开始吃安定片,长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睡眠质量越来越差。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睡眠呢?“抓住睡眠黄金7小时,睡足、睡好。”李宝玲认为,科学健康的睡眠不仅需要适合的环境,还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个人睡眠卫生习惯。李宝玲介绍,人体正常的睡眠时间为6-10小时,成人平均每天睡7.5小时。从晚上11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是睡眠的“黄金7小时”。“为什么我睡足了8小时,可第二天还是感觉没精神?”李宝玲表示,睡眠量充足,但是睡眠的质存在问题,即深度睡眠不足或缺失。她表示,人的夜间睡眠,一般分5到6个周而复始的周期,每个睡眠周期约60~90分钟,占整个睡眠时间大约55%的浅睡期和轻睡期,对解除疲劳作用甚微。深度睡眠虽然只占整个睡眠时间的约25%,但是对整个睡眠质量起关键作用。而只有进入深睡眠状态,才对解除疲劳有较大作用。因为在深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这对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免疫抗病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宝玲提醒大家,睡前要放慢生活节奏,避免接受强的刺激,晚饭别吃太多或太晚,睡前洗个热水澡或者用热水泡泡脚都有助于睡眠。还可以适当吃些助眠食物,如牛奶、苹果、香蕉、橘、橙、梨等。同时每天早上或下午定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对预防和治疗失眠效果也很明显。


本报记者 高芳芳


义诊活动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当天上午9时,山西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的一楼,该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大夫将为省城市民免费诊断睡眠疾病,传播健康睡眠知识。


3月21日,山医大一院将成立我省第一个睡眠障碍门诊。该门诊将会有由该院精神卫生科医师及心理医生共同出诊。该院精神卫生科还将于21日上午9时至11时,在院门口举行义诊活动,届时市民可免费享受有关睡眠障碍诊治的介绍和指导。现场还会发放关于科学睡眠、健康睡眠等知识的宣传手册。


本报记者整理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