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山西民间拓碑高手(图)

时间: 2014年03月21日07:42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此均为王银海碑拓作品。


王银海正在专注地拓碑。


40多年来,王银海不畏艰苦、不计得失,用一手拓碑绝活传承文化。经他拓过的石碑有2000余块,拓片达上万件


春日,随先生回老家寿阳县平舒乡祭祖,坟前一块立于嘉庆二十三年的墓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墓碑虽经风吹日晒,且被黄土埋了一截,但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像是记录着墓主人生平及子孙的情况。公婆都是地道的庄稼人,没有文化,对于家族的历史亦不甚清楚,而这块碑正好记录了丰富的家族历史信息,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怎样才能把碑文原貌让更多族人看到?带着这些问题,通过亲戚介绍,我们找到了民间拓碑高手王银海。


观之实为艺术享受


王银海其实是平舒乡文化站的站长,虽是小站长,却长期致力于挖掘大文化。印象中从事古文化研究的人,应该是文质彬彬、仙风道骨,而他却是肤色黑里透红、衣着朴素,还提着个土里土气的小提篓,像是刚下地劳动回来的村民。


听我们说明来意,王银海二话不说,赶紧收拾东西和我们一起去了坟地。看到尚保存完好的石碑,王银海眼前一亮。先对石碑周围进行清理,接着用铁锹挖去掩埋碑体的黄土直至露出碑基。其间,我们想去帮忙,老王一概不许。终于,一块字迹清晰、完好无损的石碑呈现眼前。老王从提篓里拿出了拓碑用的整套工具,有拓包、棕刷、喷壶、油墨等用具和宣纸,开始了他的拿手工程。


先用喷壶不断喷洒,把落在碑面和文字凹处的尘土冲洗干净。待碑面微干,双手将宣纸覆于碑上,同时喷湿宣纸以便固定于碑面。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用棕刷有序平刷纸面,以便排尽宣纸与碑面间的气泡。紧接着拿棕刷捶打宣纸,凹凸明显的文字便跃然纸上。待捶打过的宣纸略显微白,老王先轻轻用排刷把宣纸表面的纸屑毛头刷干净,接着将墨汁注于拓包,再以另一只拓包蘸墨相互对抹,待墨汁均匀分布于拓包面上后快拓在宣纸上,碑文立时显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观之实为艺术享受。


接着王银海小心翼翼取下拓片,置于一边晾干。我们仔细看那拓好的碑文,黑白分明、字迹清晰、色调均匀。通过碑文“宗虞胡翁墓表”,我们也详细了解了墓主人与我先生的家族历史传承脉络,了了多年的心愿。


练就双手同拓硬功夫


王银海的一手拓碑绝活儿,令我惊奇不已、佩服有加,便又好奇地追问起他的拓碑经历。


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王银海,与书法大家祁寯藻是同村人。70年代末,全国各地成立文化站,他被破格录取,从那时起他就加大力度宣传祁氏文化。因为要从事宣传呼吁、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工作,拓碑就成了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再者,老王深知,拓片作品能长久保存而不坏。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老王产生了把这些“原汁原味”的石碑资料完整保存下来的迫切愿望。为此,他不停地走访民间老艺人,虚心求教,边干边学,终于成功掌握了这门技艺,并在短时间内超出了一般的拓碑者。


大概十多年前,省文化管理部门派了位五台山的拓碑僧人前来拓制12块碑拓,时任乡文化站站长的老王去当助手。拓碑那天,老王耐心地配合完成了第一块碑拓后,委婉地对僧人说,师父你先休息休息!而后毫不费劲地把其余11块碑拓迅速完成了。


拓碑是门技术,看似容易,做起来很难。先不说又脏又累、劳动强度大,单是技术、表现形式上,王银海就结合实际,做了不少改进。比如着色材料,他采用了独特的油墨配方,使拓片着色均匀、字迹清晰;色调上,除常用的黑色外,还用墨汁、朱砂、油墨等不同原料配方试验配置出不同的色彩,根据不同的拓印内容拓出红色、蓝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作品;技艺上,除了练就双手同拓的硬功夫外,还独创了节时高效的拓碑新技术,可根据碑文字体大小的不同一次拓制多张拓片,真正拓出了金石书法的风采。


一有碑拓的消息就兴奋


听王银海讲话,三句话不离碑拓,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有人说风凉话:“人家宣传活人,你宣传死人,也不知道图什么呢?”对此,王银海只是一笑置之。


前些年,他父亲卧病在床,他只顾白天晚上整理碑拓及祁氏文化资料,顾不上伺候老父,连熬的药也冒了烟。虽然家事顾不上,但一听到碑拓的点滴消息,他却兴奋无比、丝毫不怠。


一次,乡里的两个干部电话告诉王银海说距平舒10多公里的黄岭发现祁氏石碑,他立刻骑上自行车,冒着酷暑,用了两个多小时赶了过去。二人见了他很不好意思,原来他们知道王银海对石碑保护很执着,就说谎开玩笑想试探他一下,没想到他真的跑了过去。老王听了,自嘲地说:“只要是祁氏文化方面的工作,再跑10公里也不在话下。”


还有一次,东郭义村挖出了过去修水渠当石头用的9通碑,其中一通还是祁寯藻手书的,极其珍贵。王银海一听,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立马赶了过去。看着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石碑,老王感慨万千。这些石碑有的尘封在古庙里、有的淹没在河沟中,有的甚至被当做建筑石材所用。石碑是研究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及凭证,即使是残碑断碣,价值也不可估量。因此保护它们,老王自觉义不容辞。


曾主拓《唐平淮西碑》


王银海从事碑刻拓制保护工作,走乡串户、披星戴月,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巨大艰辛。近至瓦砾之场、远及邃谷陡壁;几乎是遇石必察,见碑即拓。40多年来,经他拓过的石碑有2000余块,拓片达上万件,仅2013年就为县志办拓印碑碣200多块,为即将付印的《寿阳碑碣》续集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王银海的拓片中,有一件历史价值极高的被称为“三绝碑”的《唐平淮西碑》。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给县文管所收集资料,他与原寿阳文管所所长吴建国共赴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祠堂,主拓晋国公闻名遐迩的《唐平淮西碑》。此碑由4通巨石并排而立,每块宽约1.2米、高约3米,通篇楷书,字大如拳。碑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名相裴度力挫藩镇割据,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的不朽业绩。所谓“三绝”即指裴度的历史功绩、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章、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寯藻的书法,三者均为一代之绝,故称“三绝碑”。而王银海拓制的作品,整个碑文除了拓印时留有的拼接痕迹外,整体完整无缺,颇有鸿篇巨制风范。闻喜裴氏文化开发领导组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将其所拓“三绝碑”20多件作为礼物赠予外宾。


王银海为几次举办的祁寯藻书法艺术展提供拓片60余件,内容全面、拓片精良、原汁原味。2002年为协助寿阳县志办编印《寿阳碑碣金石集成》及举办大型展览活动,他又以主拓身份历时三夏亲赴全县范围内拓碑,同时为《寿阳金石志》一书的编著及县档案局资料的永久保存做了大量工作。2013年,他又受聘为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拓碑200块。多年来,王银海为省内外有关单位、各大博物馆、各级文管所无偿提供了众多珍贵文物资料和实品,并且为海内外祁氏后裔、社会各界热心干部群众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拓制碑文作品千余件。


这些年来,王银海不畏艰苦、不计得失,用他的一手拓碑绝活儿,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要问拓碑有多雅:怡性陶情超物外,乌金蝉翼字迹明。要问访碑有多难:行到穷途需忍性,伤人荆棘枉刁横。要问治碑有多深:咬文嚼字数年里,释古通今鉴苦心。要问传碑有多远:铄古传今拓墨宝,珍稀留存承史殊。


相关链接:拓碑小常识


碑刻历史悠久,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拓碑就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拷贝”出来,清晰、完整、准确、生动、真实地再现古代艺术的神韵。


拓本的好坏全视清晰度而定,而清晰度则系于扑墨功夫。扑墨时,手指必须紧握拓包布柄,同一方向正面拍纸,触纸即扬,淡墨轻拍、徐徐加深,以匀称清晰为理想。扑墨完毕,应立即取下拓片晒干,避免碑石所含水分渗沁。拓碑的善后处理也特别重要,务必清洁碑面,不可污损文物。


白英 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