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唐大华:倾力山西古建保护的山东汉子(图)

时间: 2014年03月21日07:42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2014年2月2日,唐大华探访山西壶关清流老君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虽辛不苦,乐在其中”


前后15次来山西,探访400多处山西木结构古建筑;写了百余篇图文并茂关于山西古建保护现状的博文,博客访问量达66万;他将山西古建保护的话题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他就是民间古建爱好者唐大华。


2014年3月16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金》的公益项目正式设立,唐大华将以拯救山西木建筑古建起步,逐步实现他保护古建的理想。


媒体的助推,也曾让唐大华被各种质疑和非议萦绕,但他都不予置理,只专心做事。“古建公益金”设立次日,他给本报记者阐述了两点:第一,修缮的必须是没有任何旅游开发价值的古建;第二,最好是位于偏僻乡野的古建筑。“将维修古建所需的保护基金交给当地文管单位,我们只监督基金的使用情况。”这项文保基金归属于知名记者邓飞公益基金麾下的一项乡村公益基金,唐大华说他会尽量做好。


2014年3月,我省出台了认领古建,允许民间资金参与文保建设的相关法规。唐大华的古建保护之旅,成为该法规一个绝佳的注释。那么,是什么让唐大华走上了寻访山西古建之旅?


走进古建“朝圣地”


唐大华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每当走在寻访的荒野中,他的心是激动而兴奋的,“端详每一座残存的古建,端详各件木结构,我眼里都会浮现出一部跌宕的故事。”古建探访给他的快乐,近乎探险,也是他的人生兴趣所在。


唐大华是山东德州人,经营着一个IT公司,“足够这么多年支撑起我的文保旅途梦”。


“山西的古建筑非常多,地面现存古建就有2.8万处,文物三普做得很到位,大多数古建都纳入进去了。也正因为山西古建多,起点高,有时一个古院或者一间房就‘普’不进去,而这些东西如果放在其他省市,都是非常好的文物。比如我们山东某县,18处文保,连遗址都没有。”唐大华对山西古建的十分喜爱,得益于他多年来的行走和领悟。


2010年,唐大华背起行囊,走进了山西。


在这之前,他对古建的认识仅仅源于一本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撰写的青少年文物普及丛书——《中国古塔》。也属机缘巧合,此后阅书万卷,他却独爱高中时期阅读的此书中仪态万千的古塔。人一旦对一件东西感了兴趣,有时是固执而没有道理的。


2006年始,他跑遍了山东的古塔古建,仍意犹未尽,“很多古塔上有仿木枓栱塔檐,通过这些枓栱的结构形式能判断古塔的年代,但是那时看不懂,必须要学习我国早期的大木作知识。”而后,唐大华翻读梁思成、刘敦桢的考古书籍,深入研读《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随即开始用文物学的视野来审视古建。“然而,书中一些重要的建筑结构,我如读天书,山东早期大木作稀少,周围找不到可参考的实物。”


而在太行山之西的山西,却拥有全国四分之三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山西,这个看起来不西不东像古董的地方,在众考古爱好者眼中,不啻于一座缀满珍宝的朝圣地。


2010年8月初,唐大华目光灼灼地行走在五台县南禅寺、忻州佛光寺之间。彼时,目标主要是塔,各种塔在他的镜头前,或昂首翘望尽展雄姿,或苟延残喘刻满沧桑。此行,他在寺中以及密林中,找到了11座各时代的古塔。


他的博客名为“爱塔传奇”,有博友看到他拍摄的其中一张照片惊叹:“那座是唐会昌四年的塔,在中国佛教史上最大劫难的‘会昌法难’期间,这塔能够建立并保存下来,真是奇迹。”


唐大华亦认为,正是自己的足迹,为这种奇迹创造了可能,创造了发现的乐趣。


在山西,他先后拜访了晋祠、应县木塔等地。正是一场大雨,让唐大华走上了拯救山西古建之旅,“2010年8月21日,太原中雨,查询天气预报知道全省除长治多云外都在下雨,临时决定改道长治。”


次日,他按图索骥,临时寻访晋城高平市清化寺。清化寺属省文保,清化寺下寺创建于唐代,元明有重修。这处古庙,唐大华先后四次探访,直到今日,仍因资金短缺,没能得以完全修缮。“当时,三佛殿七佛殿多座大殿坍塌,此前我虽访古数年,也见过一些失修古建,都是比较陈旧的,而坍塌如此惨烈的,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残垣断壁,让唐大华心头凄楚,萌生出一个想法,倘若能阻止古庙消亡,他一定尽力而为。


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古建处境凄凉?他迫切地想知道,更想留住它们的身影,留住它们坍塌的脚步。就这样,三年寻寻觅觅,一晃而过。


带动公众考古


尽管时间不知都去哪儿了,但唐大华着实做了很多实事。关注山西古建现状,发动微博名人,呼吁拯救山西古建——三年中,有30多处古建得以抢救,9处彻底修好。


而有考古专家认为,唐大华更大的功绩是普及文保概念,带动了公众考古,“他将山西古建失修的这块伤疤,展示给了更多人,让人在痛惜之中,对古建对文物这个名词,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迫切的保护欲望。”


襄垣南牙村周成王庙告急:元代建筑,后檐屋顶大面积坍塌,清代风格的山门及两厢坍塌严重;


长子布村玉皇庙告急:唐大华称之谓“国之重宝”,前檐屋顶大面积塌落,后檐屋顶大面积塌落,梁架腐朽严重;


清徐县徐沟城隍庙告急:东城隍,西文庙,结构保存比较完整,一段时间被当成粮库用,地势较低,整个建筑就泡在水中……


告急声中唐大华像一个屁股被自己点着火的人,一边探访,一边焦虑地俯在电脑前写下一篇篇告急的文字。2011年圣诞节,他写《大木殇》,一写就是47辑,都是说山西急需维修的古建筑。


这些呼声又撩起了读者的兴趣,网友纷纷汇集到他的博客微博中来。2012年夏,网友中的一些微博名人,发起了拯救山西古建的活动。一行人带着若干记者驶进山西,该次活动声势浩大,加之媒体的轮番轰炸,山西的古建之美,古建之殇撼动了国人。


其后,在邓飞等人的鼓励号召下,唐大华开始筹集一个基金会,用来筹备文物的保护经费。


这个方案可行不可行?唐大华做过一个调研:“我直接见了七八个地方的文物局负责人,意在调查一下,我成立这个保护基金,政府欢迎不欢迎。情况表明,他们也是限于经费紧张无法保护,他们特别希望民间资金支持文物保护。”


2013年10月,是他第14次来山西。那次,他重访了长治市长治县北天河三官庙,这是座明清古建,现存一四合院,正殿明清风格,戏台、配殿清代风格。


“正殿后墙脱落,后檐柱倒塌,配殿大面积坍塌,正殿后檐渗漏较为严重,西侧后檐柱倒塌,西缝大梁仅靠已变形的单砖外墙承托。”回到山东,他愈发急切,时刻惦念着那些篆刻进记忆中的古建,并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古建保护基金会手续的事情。


文保有时颇具蝴蝶效应,2014年2月,当地博友给他传来一张拍摄的三官庙现况照片。村民们在唐大华的感召下,募集资金修缮了后檐墙,并在柱子下面加了砖柱,“暂时可以‘保命’。这也是我去寻访的意义所在,更多的人认识到,古建是需要大家一起保护的。”


用生命去探访


唐大华形容自己的探访之路——“虽辛不苦,乐在其中”。很多木结构古建地处偏僻,距离最近的小村庄也有几十公里,方便面和火腿肠就是他的工作餐,中午凑合着吃几口就接着拍摄记录。


山西古建筑以晋东南和晋中分布较多。一次,他在运城新绛县寻访了白台寺后,同行四人计划翻越吕梁山去乡宁县探访古建。“从稷山下高速爬山,到山顶下起了雨,天完全黑了,雨越下越大,溅起的水雾严重影响视线,走到晚上八点多,总算看到路边一户人家亮着灯,几人将就着吃了点饭。继续在山路上前行,雾越来越大,开着开着就开到了对面车道。半夜十二点多,一辆皮卡打着双闪从后面上来,我赶紧发动车子跟在后面,借着前车微弱的灯光,凌晨两点才走到乡宁县。”唐大华说,这简直是在“用生命探访”。


古建探究是唐大华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他时刻学习古建,也在时刻关注古建。他曾在山东、北京等地见到数十座从山西搬迁去的整体古建。唐大华拍取了照片,每到一处调查询问。之后,在运城市万荣县里望村,找到了一座被卖到山东郓城的清代戏台的原址。另一次探访,他根据一处搬到广东的山西戏台上的题记,找到了戏台原址——晋中市榆次区六台村。


六台村村民们一看照片,一眼就认出这就是他们被拆掉的古戏台。霎时,唐大华没有往常寻访的欣喜,而只有深彻入骨的寒意。他投诉到晋中文物局后,该村委会被文物部门责令将戏台追回,并罚款十万元。“还会有多少这样的珍贵古建被卖掉?或者是被岁月毁掉?当然,这或许也是间接保护的一种方式。”他这样安慰自己。


抨击不攻自破


“倒逼保护”,在面对媒体时,唐大华多次提到这个词,包括此次采访。


他先后13次带领记者到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就为督促当地部门尽快修缮该处古建。“一次不修,我就带第二次,再不修,我就带记者去第三次。报纸出来后,我就将报纸邮寄给县长,看你修不修。”每次重访,发现上次探访的古建愈发零落,唐大华就急得团团转。他不明白,为何古建筑眼看就要倒了,政府就是不着急。


几年下来,玉皇庙已经搭起了雨棚,有了保护措施。与此同时,一些网友在网络上攻击唐大华:“古建维修都要经过复杂的手续审批办理,唐大华所提及的文物都是早已列入保护项目的”“一个不懂古建的人对古建指手画脚,给当地政府施压,意欲何为”“民间资金助力古建保护,参与修缮本体更不是主要方向”“唐大华是假名”……


对此,唐大华表明不想做回应,他觉得一个人做事,做正确的事,随别人去说吧。


他说他现在一门心思就想赶快找经费维修山西那些濒临倒塌的古建筑,“它们等得太久,已经等不及了……”唐大华在微博上提到,多处媒体报道过已经启动修缮的古建筑,三四年之后,仍未能动工,“如果是因为资金不足,那我更要加紧了。”


不可否认,很多古建筑完全没有维修的必要。唐大华说,展示这些破败的古建,源于扎根于他心底的紧迫感,如果不保护,它们都将是这样——长子县中漳村仙翁庙,正殿位置剩下几根石柱,晋东南金代建筑特征,等级不低的六椽的歇山顶建筑;长子县阳鲁村,一座金元时期的商汤庙,2010年原庙基被推平,原址建起了村民活动室;屯留王村崇福院,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金风格,2002年前,大殿失火倒塌。“越学习大木制,越能感受到那种苍劲的美,我只有一个目的,这么美的东西不能消失了,你得保护。到底保护没有,就需要我深入乡村不断探访。山西访古,我都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回访,我相信只有现场看到的施工措施,才是真正的抢救。”


民间文保“带路党”


山西是文物大省,现存古建筑28027处,元代以前古建筑占全国现存的80%。据统计,山西119个县(市、区)的9000多处市县级文保单位中,只有40多个县(市、区)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了本级财政预算。


“经费的不足,是保护乏力的主要问题。而一些地方,百姓的出行还不方便,他们更需要一条畅通的路,究竟是修古建还是修路,这肯定是一个问题。”唐大华举例,“我在山西一考古所有一位朋友,他和我叫苦,‘现在我们的经费都用去修古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考古都没有钱了’。我也在不断地反思,拯救古建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文物保护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些木建筑古建一把火可能就被烧掉了,比如香格里拉,洪水可能也会将它冲毁。但我们可以保存一个最大的基数,给后代留得更久远些,现在看没有价值,或许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古城镇,山西原本有很多,但只有平遥保存下来了,现在的平遥古城造福一方。”


唐大华最大的一个感触是,2012年以前,很多山西人不知道身边还有这样的古建筑,他们频频发出疑问:真的是这样吗?两年多来,怀疑的人少了,参与的人多了。


2014年3月,《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实施,在全国率先试水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模式,“拟通过减免税收和开发利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解决文保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未定性的古建筑保护利用问题。”


这个条例的出台,让原先诸多针对唐大华的攻击,一下子失去了阵地,也让唐大华看到了“古建新生”的希望。


多年来,尽管获得了网友们以及山西文物部门一些朋友的帮助,但他的“拯救山西古建”的步伐依然维艰,他感谢邓飞,是邓飞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提供给他发展公益基金的办公室。今年形势转好,他搬到了《国家人文历史》为他提供的一个更好的办公场所办公。


“马上行动,筹备资金,引进民间资金,保护山西古建。”唐大华强调,他只有一个名字,他将用这个名字,做山西文物保护民间力量的“带路党”。


本报记者 高 辉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