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芮城92岁好婆婆悉心照料瘫痪儿媳24载(图)

时间: 2014年03月10日08:04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老人为儿媳梳头。


“她照料瘫痪儿媳日常生活20多年了,眼不花耳不背,每天早上都能看见她清扫院子、门口,从来没有间断过!她简直就是我们村的佘太君!”“人家都是媳妇伺候婆婆,她家却是婆婆伺候媳妇,还伺候得绝对没说的,刚好是个反反子(方言,颠倒)!”


说起孙银聪老人,芮城县古魏镇太安村的村民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八,不管老人过不过寿,村民都会自发地去给孙银聪老人贺寿。他们用这样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


孙银聪老人的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子里也拾掇得井然有序。如果不是一张轮椅,家中几乎看不到有病人常年居住的痕迹。虽然已经92岁的高龄,但孙银聪老人思维清晰,跟记者交谈时也是对答如流。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摆摆手说:“这有什么呀,还要上啥报纸?我现在老了,能多干一点是一点,等哪天我走不动了,也自然就停下了。”


要说老人的故事,时间得倒退到1989年。那年11月份,老人的老伴因病离世,仅隔10天,儿子也因煤气中毒撒手离开人间。半年后,儿媳任彩梅因悲伤过度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从那以后,孙银聪老人就承担起了照料瘫痪在床的儿媳的重任,24年,无怨无悔,不离不弃!


高卫东是任彩梅的长子,说起奶奶孙银聪,高卫东回忆说:“自从母亲病倒后,奶奶就开始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一步也不离开。其间母亲三次突发脑溢血,有一次比较严重,当时医生都觉得母亲不行了,邻居亲友们也劝我奶奶放弃治疗,但奶奶坚持带着母亲四处寻医看病,县医院、市医院,还去过陕西咸阳医院。正是当初奶奶的执着,我母亲才能活到现在。当初为了给母亲看病,家里种了60多亩地,还承包了100多亩滩地,我们在田间劳作,奶奶就在家里照料母亲的日常起居、给我们全家人做饭、洗衣服。遇到农忙时节,还在家里帮忙扒苞米、剥花生。如今我们家的经济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他说,他家的一切都离不开奶奶的悉心照顾。现在,高卫东也已经当上了爷爷,他经常劝奶奶去他家住。“家里完全可以承担照料二位老人的费用,但奶奶坚决不同意。有很多次,母亲心里过意不去,叫奶奶去二叔家住些日子,24年来,奶奶去二叔家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不是她不想去,而是她实在放心不下我妈呀”。


高红玉,高卫东的妹妹。她嫁在本村,婆家和娘家离得很近,能经常回娘家看看。“奶奶心态、性格都非常的好,是个乐观派,跟谁都能聊得来。但奶奶毕竟是九十二岁的老人了,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或许是感觉到自己的精力已经难以胜任,从去年开始,孙银聪老人要求高红玉每天早晚回家一次。“早上给母亲穿好衣服扶上轮椅,晚上再把母亲抱回床上。每天早上,奶奶帮母亲洗脸、洗头,天气好就推到外面晒晒太阳,然后就手势、语言相结合,征询母亲的意见准备做饭。母亲用手比划一个大圆,是想吃烙饼;比划一道长条,是想吃面条;手指相捏是水疙瘩。想吃馄饨和菜卷了,奶奶就亲手给母亲包好,奶奶做的馄饨和菜卷非常好吃,我们都能跟着沾点口福。”“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婆婆伺候儿媳。”太安村村委主任张超平评价说,“平凡中才能见伟大,孙银聪老奶奶不光是对自家人好,对村里人也非常热情。孙银聪老人家族一百多人,里外曾孙玄孙20多个,都以她为学习典范,代代相传。她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以自身行动教育家人,教育邻里。现在我们太安村,几乎没有不孝顺亲人、不善待邻里的人。”


本报记者董杰 通讯员张学晋 曹飞/文 肖永杰/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