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比干活比枪法 大家争先恐后(图)

时间: 2014年03月07日07:1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牛桂兰


别人休息的时候,作为基干民兵的牛桂兰还要练枪法,卧式、瞄准……占用了休息的时间,她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很兴奋。“武装部给发枪,38式、半自动、小口枪都耍过,我还参加了晋中地区的比赛,拿过奖呢。”


38式、半自动、小口枪都耍过,老了也闲不住


68岁的牛桂兰已是满头白发。听说记者来采访大寨铁姑娘的故事,她的眼角一下子涌出了泪花:“受了四五十年苦,都忘记了,忘记了。”随着与记者的聊天,她慢慢回忆着当初的一切……


为了挣些工分,为家里“添斤补两”,小学刚毕业牛桂兰就开始下地干活。“那个环境,干不动也要去干,没有私心杂念,也不懂啥是私心杂念。”


1963年的洪灾后,牛桂兰开始与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干活。起床后,被子都顾不上叠,挑着粪上山施肥;施完肥,担着小石头回村,小石头是用来烧灰修窑洞的。时任村支书的陈永贵给这种工作方式取了一个名字:“路不空行”。在牛桂兰的记忆中,最困难的是冬天。“大雪天还穿着大口布鞋,鞋的后跟早磨没了,袜子的后跟也破了洞。脚后跟裂开了口子,一路走,一路流着血……说起来可想哭呢。”


让牛桂兰最高兴的是比赛,比干活、比枪法。“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干,谁也不想落后。”尤其是秋天收玉米的时候,为了记录总产量,每一担玉米都要过秤,这也给了铁姑娘们一个竞争的机会。“你这次比我多挑5斤,下一回我就要比你多10斤,直到担子里面堆不下。”别人休息的时候,作为基干民兵的牛桂兰还要练枪法,卧式、瞄准……占用了休息的时间,她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很兴奋。“武装部给发枪,38式、半自动、小口枪都耍过,我还参加了晋中地区的比赛,拿过奖呢。”说到这里,牛桂兰昂起头,一脸骄傲。


两年后,在陈永贵的介绍下,牛桂兰嫁了人。“我公公只有他一个儿子,我觉得他有点娇气,干活不行,怕攀附不起。”起初还有点不愿意。“那时候封建迷信可重呢,我生了三个儿子后都不敢叫他名字,和他说话的时候就是一声‘唉’,他也一样。”嫁了人生了孩子后,牛桂兰渐渐脱离了铁姑娘队,土地承包给个人后,大家开始各干各的。


不过,牛桂兰从没有离开过劳动,一直种着自己的六七亩地。五年前,她将地分给了孩子们,自己只留了5分地。但是,看到孩子们播种的时候都不懂分垄,她就急了,一有空就去孩子们的地里帮忙。“养成习惯了,闲不下来。”


贾翠花


她郑重地说,自己从没后悔过加入铁姑娘队,“即使是现在,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心为集体、为大家的精神,还是应该提倡的”。


小时候爱躺着看云,太饿了没力耍现在生活好了,今年还想栽果树哩


贾翠花住在大寨村唯一的一栋公寓楼里,16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很是精致,20多盆各类花卉点缀在客厅、厨房、卧室、阳台上,让家里多了几分春意。


说话时,贾翠花总是带着淡淡的笑容。即使一直笑着,额头上也只能看见细细的皱纹,完全看不出她已经是个67岁的老人。


其实,贾翠花受过的苦不比其他的铁姑娘们少,甚至更多一些。


她的父母有10个孩子,分发下来的粮食根本不够一家人吃。贾翠花回忆说,自己八九岁的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看云彩。“躺在房前的木板上,那时候天可蓝呢,云彩可白呢,这个像猫,那个像羊……”“太饿了,没精神和别的孩子耍”。


没念过书的贾翠花,13岁就开始下地。大寨遭遇那次天灾的时候,贾翠花已经是个合格的劳动力。“每天都一样,从天没亮干到天全黑了。”


刚满18岁,父母就忙着给她找婆家。那时候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另一个铁姑娘给贾翠花介绍了一个小伙子,可介绍来介绍去,她却给自己介绍下了。“都是姐妹咱也不计较,我和她说,你找了就找了吧。”


后来,在时任村支部副书记贾进财的介绍下,贾翠花嫁给了村里的一个小伙子。“一开始心里也不大痛快,后来两个人还合得来,跟着他也没受罪也没受气。”提到丈夫,贾翠花的笑容更浓了。


2011年,在村里的补贴下,她花了55000元买下了这套楼房,把自己亲手盖好的窑洞租给了来大寨经商的外乡人。去年,村里要盖楼房、修马路,把她家的地都占了,她准备去种果树。“郭书记(郭凤莲)说今年要栽果树,我想跟着去。”贾翠花说,自己家一年的收入足够生活了,可她还是闲不住。“好好劳动就是好。”


记者告别时,她郑重地说,自己从没后悔过加入铁姑娘战斗队,“即使是现在,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心为集体、为大家的精神,还是应该提倡的”。


赵淑荣


土地开始承包后,赵淑云家分到了6亩地,她却始终怀念着当初的生活。“以前那段时期对我们来说挺好的,坏事变成好事,锻炼了我们,也没有烦恼。不管外面的人是夸我们也好,骂我们也好,我都没有思想顾虑,一直是肯干苦干加强干。”


当年凌晨挑粪,撒了一道梁天才亮这几年腿疼,只能在家里看孙子了


赵淑荣与贾翠花同岁,也住在同一栋楼、同一个单元,赵淑荣在五楼,贾翠花在一楼。两个老姐妹却有一段日子没见面了,因为各顾各的家,也因为赵淑荣的腿有毛病。


一见到赵淑荣,就能看出她的腿有问题——站着的时候,她总是习惯性地叉开腿,形成一个大大的“八”字。记者问她是不是因为年轻时劳累落下的毛病,她像受惊了一样忙不迭地摇头:“不是!不是!我没去医院检查过,就是常年疼。”聊了会儿天,记者逐渐明白了赵淑荣“受惊”的原因:那段时期在她心中是最珍贵的回忆,她不想给“铁姑娘”的日子留下一点瑕疵。


赵淑荣家电视墙的格子上摆着一件珍贵的纪念品,那是2003年拍摄纪录片《陈永贵》时剧组送给她的一个金属盘子,盘子中央印着毛泽东主席接见陈永贵和郭凤莲时的照片。手里捧着这个盘子,赵淑荣给记者讲起了当年的故事。“1963年大寨遭灾,我们白天治坡、治田,晚上救人、救家,忙起来一天就睡三四个小时。休息的时候就唱歌,很乐观,一点都不觉得累。”赵淑荣说,最紧张的是挑粪的时候,凌晨两三点就起来挑粪,“撒了一道梁,天才亮”。到了嫁人的年纪,赵淑荣看上了外村的一个小伙子。“他是大寨乡蒙山村的人。蒙山村离我们村有20里地。”赵淑荣说,陈永贵得到信后,就去给他做工作,让他来大寨村落户,他答应了。


土地开始承包后,赵淑荣家分到了6亩地,她却始终怀念着当初的生活。“以前那段时期对我们来说挺好的,坏事变成好事,锻炼了我们,也没有烦恼。不管外面的人是夸我们也好,骂我们也好,我都没有思想顾虑,一直是肯干苦干加强干。”


经历过那个年代,让赵淑荣看不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比我们差多了,都只顾着吃好、玩好、穿好、打扮好。”她曾一遍遍地给儿孙们讲当年的故事,可却发现孩子们越来越不爱听:“现在不给他们讲了,现在的年轻人跟以前不一样了。”


五年前,因为腿疼,赵淑荣不能下地干活了,就在家里照看两个孙子,甚至很少走出家门。现在,对她来说最幸福的事,是在当地的电视节目中看到有关大寨铁姑娘的节目。“电视里演《大寨铁姑娘》,这个歌当时我们也唱过,现在不会唱了。”赵淑荣说,每次看到年轻的女孩子们唱这首歌,她都很激动。


贾秀兰


如今的贾秀兰常年为失眠发愁,而当时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己特别想睡觉,但是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劳动让她没有充分的睡眠。


那时晚上总开会累得打瞌睡现在常年为失眠发愁


贾秀兰离开大寨村已经有30多年,1980年,她作为军属,随丈夫来到了河南洛阳市安家。


提起铁姑娘的事,她可一点没忘。当时加入铁姑娘战斗队时,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是,贾秀兰的父亲是贾进财,大寨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母亲宋立英是大寨村第一任妇女主任。“大人们得领头干,那会儿我还小,正赶上农村六年制的高小,课都停了,家也毁了,没办法不干活”。如今的贾秀兰常年为失眠发愁,而当时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己特别想睡觉,但是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劳动让她没有充分的睡眠。


当时体重仅70多斤的她,穿着一双单鞋,大多数时候,一天能休息一两个小时就算是很不错了。“


在贾秀兰的印象中,铁姑娘战斗队这样的劳动持续了三四年,后来,铁姑娘队成了一支比较活跃的队伍,见外宾,表演节目,唱革命歌曲,“当时是苦,可是也觉得可幸福了。”唯一让她为难的就是政治生活会,“党员开会都是晚上开,会开得时间挺长,当时我体力不好,有时候晚上打瞌睡,大家会非常严厉地批评我”。


贾秀兰也是最早离开铁姑娘队的队员,1971年,贾秀兰到了大寨医院上班,脱离了铁姑娘队的农田劳动,两年后,她与一位军人结为夫妻,随后离开了大寨。


采写 本报记者 张立宇 刘斌 摄影 本报记者 钟清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