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能劳动能吃苦 人人自强自立(图)

时间: 2014年03月07日07:1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李元眼


提起自己开饭店的收入,李元眼有些不好意思。让她最自豪的事不是赚钱,而是因饭店的缘故,她收集了很多当时的东西。


喜欢俺们那会儿,干活也是高兴的开“铁姑娘饭店”最自豪的不是赚钱


这里最像铁姑娘那个时代的场景,院子中央是一个当年的石磨,尽管椽子已经腐坏,但仍有外来的人忍不住上前去推动磨盘。两口大窑洞旁挂着两串老玉米,一旁还放着铁锹、锄头。从厨房里闻声出来的李元眼,头上戴着方布头巾。


这符合很多人心目中完美乡村的院落,门口立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铁姑娘饭店”。其他铁姑娘开玩笑说李元眼已经是个“资本家”。2002年,李元眼的儿子、儿媳妇看大寨的红色旅游蒸蒸日上,在家开起了饭店。曾经的铁姑娘李元眼成了饭店最大的“卖点”,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一边吃饭,一边和她聊当年的事,有的照相,有的签名。一年两三万元的收入,让这个家庭的生活红火了许多。


提起自己开饭店的收入,李元眼有些不好意思。让她最自豪的事不是赚钱,而是因饭店的缘故,她收集了很多当时的东西,“不看这些,大家都已经忘了。”她家里的衣柜顶上,有一张放大到16寸的照片,这是1964年“铁姑娘战斗队”成立后,县里文化馆的师傅给拍的一张合影,“这个照片里23个铁姑娘都在,最全,谁也没有底版,我还是找到文化馆的老师傅给翻拍的。”每当有陌生人看这张老照片时,她就在旁边让人家猜猜哪一个是她。


照片上的女孩们看上去模样差不多。最后,李元眼还是会用手指点着照片的角落,指着一个怯生生的女孩说:“这就是俺。”黑白照片上瘦小模糊的脸和如今红光满面的李元眼相比,确实让很多人不敢认。


大寨成为全国的典范后,“铁姑娘”也一夜之间变成了名人,但那时候书记陈永贵怕铁姑娘们被“拐走,勾走”,“不让我们和外面的小伙子聊天。”


赵兵柱当时是昔阳县氮肥厂的工人,他来大寨传授施肥经验时,碰到了当时在村里负责看管水利设施的李元眼。“之前也找了不少对象,但一眼就看中这个了,但当时不敢啊,因为知道人家是铁姑娘,那么大名气,而且也知道老陈不让铁姑娘嫁出去。”后来,他托人来说亲,李元眼也相中了赵兵柱。但当时陈永贵知道后,只提了一个条件,就是让他落户到大寨。“我当时有点不愿意,这不是招女婿吗?后来沟通好了,不是招女婿,只是落户。”赵兵柱说。


看着自己找来的当年铁姑娘的照片,李元眼常常陷入沉思和回忆。别人问她“你是觉得那会儿好呢,还是现在好呢?”她沉默了很长时间,想了好久,她说:“我还是喜欢俺们那会儿,从开始动弹到黑夜睡下,干活也是高兴的,心里喜欢的,没有忧愁之心,真是可亲呢……”


贾小妮


她和妹妹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多干点活,让家里变好点。“我们俩从3个工分开始挣,后来5个工分,后来挣到7个工分、8个工分,和父母一样多的时候,真是高兴啊。”


一家出了两个“铁姑娘”只要一干活就不喊累


66岁的贾小妮住在一间狭小的平房里。这间房子原来是厨房,房子对面是向阳的一孔大窑洞,那本来是贾小妮的正房。这些当年看起来“稀罕”得不行的大窑洞,现在被她以每个月60元的租金租给了在大寨村打工的异乡人,她自己栖身在了当年的“厨房”。“这么大年纪了,有个地方住就行了,”贾小妮说。她的这种对生活的“宽容”和她的童年有关。


贾小妮共有兄弟姊妹8个,她排行老二。因为家里孩子多的缘故,她记得当时很难吃饱,也因为弟弟妹妹接连出生的缘故,小学念到2年级她就辍学了。


家里既没有钱给她交学费,新出生的弟弟妹妹又要有人照顾,10岁的贾小妮就当起了家。弟弟妹妹再大一点,她也开始和大人一样下地劳动了。“参加劳动就能赚点工分,就能给家里带来一些粮食和收入。”


成“铁姑娘战斗队”的一员后,刚满13岁的妹妹贾双莲也在她的介绍下加入了铁姑娘队。姐妹俩在铁姑娘队里都属于个子小的,一天挣3个工分,相当于一个男劳力的三分之一。一年里在地里干活的日子最少有300天以上。她就想着咋把“营生(工作)”干好。“铁姑娘战斗队”里挑选活跃分子组织唱歌跳舞,她没参加,组织女民兵打靶训练,她也没参加,她和妹妹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多干点活,让家里变好点。“我们俩从3个工分开始挣,后来5个工分,后来挣到7个工分、8个工分,和父母一样多的时候,真是高兴啊。”


贾小妮21岁时,由老支书贾进财介绍了一个对象。几年后,妹妹远嫁外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贾小妮在集体的果园里一干就是30年,后来个人承包了果园,她又干了两年。“我跟上人家干就行,人家给我发工资,我把活干好就行。”贾小妮很知足。


大寨村开始兴建森林公园,贾小妮又开始了新的工作,栽树、除草、烧锅炉,只要是用劳动挣钱,她干得无怨无悔。后来,她又到村里的制衣公司当了保洁员。如今儿女都已离开村庄,进入城市,想接她到城里住,她住了一段时间又回到大寨,她舍不得她的工作。“像俺这,只要一干活就不喊累,还能做营生,能不跟闺女要钱,还能给小孙孙买个文具啥的,很满足。”


贾存兰


有时候,她会带着孙辈去看大寨展览馆,一段一段给他们讲自己当年的故事。


因为一个玩笑开了一晚上思想教育会


贾存兰13岁加入铁姑娘队。那时她刚上初中,那一年母亲去世了,下面有两个弟弟,她就无奈退学了。


参加铁姑娘队以后,除了劳动和娱乐,贾存兰印象深刻的就是学习。“每天晚上组织学习,学习了以后让你自己演讲,讲学习的过程心得。”铁姑娘队的姑娘们大多数文化底子差,写不出来,都是用嘴说。学习过程都是根据这一天劳动的过程开展总结和批评。


有一次,贾存兰的一个玩笑成了会议的主题。当时,有一位外面嫁过来的姑娘和铁姑娘队一起在地里拔苗,看到这个姑娘衣服后面的领子挺大,贾存兰就顽皮地把一把土沾到人家衣服后面,其实就是玩。没想到陈永贵知道了,批评贾存兰是小看了人家,对人家不尊重,让晚上铁姑娘队开会讨论批评。刚开始贾存兰不服气,觉得这就是玩玩,并不是对人家不尊重。后来,陈永贵、郭凤莲一直说服她,她才想通了。她记得,那次会一直开到了天明,铁姑娘队包括陈永贵谁也没在炕上睡一下,会开完了,大家照样扛起箩筐,到地里劳动。


因家庭条件不好,贾存兰想嫁出去,想让别人家把自己家里帮一帮,无奈在陈永贵的撮合下,她和村里一个放羊的结成了夫妻。结婚后,贾存兰照样工作。她不无骄傲地说,嫁人以后,没有花过他(丈夫)一分钱,都是自己亲手劳动挣的。


她的这种思想也传到了下一辈。她的两个儿媳妇原来都没工作,她看不惯一直劝说,媳妇们把孩子带出来以后,相继出来找工作。贾存兰一直就没有停了劳动,前几年在果园挣钱也不少,村里成立了森林公园,她也来上班。她说是因从小劳动惯了,一来自己有收入,二来也能锻炼身体。有时候,她会带着孙辈去看大寨展览馆,一段一段给他们讲自己当年的故事。


贾坐栋


民兵队里的“神枪手”地里活做得也比一般农民好


家里写字台的玻璃板下,一张全家福的彩照背后,是一张人民日报社记者拍摄的大寨铁姑娘宣传照,贾坐栋在后排,双辫飞舞,长枪在手,英姿飒爽。


2014年1月4日,“铁姑娘战斗队”前队员贾坐栋因病去世。


在儿子李显斌的印象中,母亲贾坐栋是一个性格好、非常勤劳节俭的家庭妇女,李显斌的两个孩子都是贾坐栋一手带大的。


在丈夫李喜义看来,贾坐栋是一个能干的媳妇。当时他在陕西当兵,大寨铁姑娘的名声他们部队都知道。后来,一个亲戚给他介绍对象,他一打听才知道是铁姑娘队的。当时相亲看了一下,觉得都挺好,见面两次就把婚事定了。唯一的阻拦就是大寨村委会想让李喜义落户大寨。后来,李喜义和陈永贵、郭凤莲商量了多次,还是把贾坐栋娶回了自己村,离大寨村十多公里的毕家岭村。


儿子李显斌出生后,贾坐栋彻底回归了家庭,家里里里外外的事都是她来张罗。有一次,毕家岭村搞春播,需要非常熟练和经验老到的人来播种,村里人准备去请外村的农活专家,李喜义回家唠叨了几句,贾坐栋在一旁放下了手中的针线活,说我没问题。果然,贾坐栋一上手,就让村里人大吃一惊,“地里活做得比一般的农民都好,特别熟练。”


亲人眼中的她和铁姑娘眼中的贾坐栋不一样。“坐栋个子高,当时她念过初中,文化比我们高,在铁姑娘队里是神枪手,参加女民兵,经常打靶训练,也去外面参加比赛,文水县有一个‘胡兰班’,和铁姑娘班经常一起比赛打靶。”贾小妮回忆道。“唱歌、演讲,坐栋都可以,要是凤莲出去开会,就是她组织我们。”李元眼回忆说。“她看电视里的战争片,看到瞄准打枪,就对我说:给我枪,我也还能打。”李显斌想起了妈妈的一个举动。家里写字台的玻璃板下,一张全家福的彩照背后,是一张人民日报社记者拍摄的大寨铁姑娘宣传照,贾坐栋在后排,双辫飞舞,长枪在手,英姿飒爽。


采写 本报记者 刘斌 摄影 本报记者 钟清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