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白衣天使张文慧:被别人需要是种幸福(图)

时间: 2014年03月07日07:19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每天的医案记录是张文慧必不可少又非常严谨的一项工作。


为何她脸上总挂着微笑?


初春的大同乍暖还寒,同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里却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暖流来源于一个个白衣天使,她们中的典型代表,当数笑脸如花的张文慧。


刘大爷:看见她,我的病就好了一半


3月3日下午,大同煤矿集团马脊梁矿的退休职工刘大爷,到同煤集团总医院复查病情。听说记者来采访该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护士张文慧,马上握住记者的手说:“那可是个好姑娘。”


72岁的刘大爷在今年正月里因患脑中风住进了这个病区,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20多天便出院回家了。提起该区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张文慧,刘大爷翘起大拇指,打开了话匣子。“我干了几十年矿工,身体一直是棒棒的,从不闹啥病痛。正月初五那天早上,我忽然感觉头晕乏力,胳膊腿不听使唤,就叫儿子开车拉我到这里来检查。谁知大夫检查后说有点脑溢血,让我马上住院治疗。我一听就吓坏了,那天晚上躺在病床上,一夜也没合眼。”刘大爷向记者讲述着,“第二天早上,有个小护士来给我输液,扎针时见我的胳膊一直抖动,就咯咯咯地笑着对我说‘大爷,这是给您的胳膊扎针呢,又不是要锯掉您的胳膊,您怕啥呀’。还别说,她说完这话,我一下子就放松了,胳膊也不抖了,顺利地输上了液。她出了我们病房后,我跟病友打听,才知道她是小张,名叫张文慧。其实她们每个护士胸脯前面都挂着牌子呢,我当时是紧张得没留意到。”“从那以后,她几乎每天都到我们病房里来,抽空给我们讲解病理知识,消除我们这些老人对疾病的恐惧感,让我们积极配合治疗。”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有张文慧的宽心,刘大爷在医院才住了20多天就拿着药回家休养了。刘大爷心里特别感激这个小张护士,“真是多亏了她,我才知道我这病也是三分治、七分养的。”


出院后,刘大爷每次来医院复查,总要到护士办公室专门看看张文慧。“只要看见她,我的病就好了一半了。”


曾与刘大爷住过一个病房的李大爷,给记者讲了个有趣的故事。住院时,同病房的3个老头闲来无事曾打赌谁先看好病出院。为此,他们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比赛每天谁先输完液,所以每天早上等护士给输上液走出病房后,他们自己将液体的滴速拨快。


第三天下午,仨老头在病房里大声议论此事时,病房门“啪”的一声被推开了,平素笑眯眯的张文慧横眉怒目地站在他们面前,仨老头都像做错事的孩子,一下子低下了头,准备接受批评。片刻后,张文慧却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接着给他们讲解了输液原理和滴速对身体的影响,告诉他们以后千万要按护士调好的滴速输液,仨老头才跟着笑了起来。


李大爷说,这个病区的护士都对病人好,而“小张护士算是最好的一个”。


李艳芳:她每天都比我们早来半小时


李艳芳是神经内科二病区一位护理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张文慧当时分到这里做实习护士时,由她负责对张传、帮、带。说起自己的爱徒,李艳芳满脸是骄傲和自豪。“小张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心地善良,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勤奋好学。她对病人热情、真诚、周到,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在我们病区住院的,不少是上了年纪的危重病人,好多人的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做护士的,每天除了给病人打针、输液外,经常还要给一些病人洗脸洗脚、剪指甲、剃胡须、理发、翻身、口腔护理等等,有时甚至得给病人导屎导尿,端屎倒尿。说句心里话,这些都是一般护士不愿干的,但是我让小张去干时,她从不推却,也从没有怨言,而是尽心尽力地给干好,所以她就深受患者的喜欢。”


从李艳芳的讲述中,记者得知,其实张文慧在来同煤集团总医院干护士前,已经在深圳一家医院有几年的从业经历了,已具备一定的护理经验。再加之她又是正规院校毕业,科班出身,护理技术是相当不错了。但来这里后,她仍然像个“新手”认真好学,不懂就问。


同煤集团总医院是全国112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是山西省优质护理示范基地,而神经内科二病区又是医院优质护理示范点,所以医院对护士的护理要求标准非常高,经常组织护理理论和技术考试。理论考试80分、技术考试90分的及格标准下,张文慧从来没有“卡壳”。正因为她好学,所以进步非常快。在李艳芳带了她半年后,就独立上岗独当一面了。“小张家住得离我们单位比较远,每天她坐公交车上班,路上就得走四五十分钟,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我带她的时候,我们要求是提前15到30分钟上岗,但是她每天都比我们早来半个多小时。往往我们来时,她已经把班前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常年如一日,如果没有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个年轻姑娘怎么可以坚持下来。


李艳芳对记者说,张文慧是同事中最阳光、最活泼的一个女孩,她的脸上始终荡漾着微笑,似乎从来没有烦恼。每当遇上愁眉苦脸、心情沮丧的同事或病人时,她往往几句话就能把人家逗乐,“这也许是大家都喜爱她的一个原因吧。”


黄彩凤:文慧是我们家的半个大夫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张文慧的母亲黄彩凤,年轻时就是一个爱说爱笑爱动的人,或许是遗传的缘故,她把爱说爱笑的优点,传承给了爱女。


3月3日傍晚,张文慧家中,黄彩凤对记者说:“文慧多会儿都是大大咧咧、嬉皮笑脸的,对啥都满不在乎,这可没让我们少操心。刚考进那个医院那会儿,她爸爸严肃地对她说,‘你可以笨点,可以懂得不多,但对工作的态度可一定要端正’,她爸的话还没说完呢,她冲她爸做个鬼脸就跑了。”


但是作为母亲,女儿对待工作的态度,她是绝对放心的。“她上早班应该是7时到岗,因为单位离我们家远,她都是不到5时就起床了,等她梳洗打扮好了,我把饭也就给她做好了,匆匆吃一碗就走了。要说下班,那可就没点了,她好多次告我都是在公交车上睡着坐过站了,害得我多少次替她担惊受怕。”


黄彩凤以前是大同矿务局(同煤集团前身)晋华宫矿印刷厂的一名排字工,长年累月的排字工作,让她的身体落下了不少毛病,单位照顾她,给她办理了内部退休手续。女儿见她身体不好,每月一开工资,就要给她和家里买许多吃穿用的东西。黄彩凤每每看到这些东西,总是既欣慰,又心疼。欣慰的是,女儿长大了,懂得孝敬父母了;心疼的是,女儿每月工资才1000多元钱,“那么点钱,给了一般爱打扮的姑娘,连自己还不够花呢”。


黄彩凤与丈夫年轻时都是单位上的骨干,每天工作都非常忙,很少有精力照顾家里。自从张文慧的弟弟出生后,两口子更是焦头烂额,无奈之下,他们就把女儿送回老家沁县,交由她姥姥照看。直到张文慧该上初中了,他们才把孩子接回大同。可能正是这些经历,培养出张文慧后来独立生活的能力。“因她跟老人非常亲,估计也培养出她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品德,”黄彩凤说,“我们周围的同事、朋友,不论是他们家的老人还是孩子,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需要打针、输液,小慧主动就过去帮人家去了,从没有不情愿、不高兴过。大家经常跟我开玩笑说,文慧是我们家的半个大夫。”


张文慧:微笑是简单的动作,传递给人无限的力量


3月4日下午,本该下午2时下班的张文慧,4时多才拖着疲惫的双腿走出同煤集团总医院。见到记者,笑着连连致歉:“不好意思,今天实在是事多,让你久等啦!”


张文慧告诉记者,随着现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病人越来越多,而病区接治的都是这样的患者,加上护理人员有限,加班加点就成了家常便饭。


谈起对病人照顾温暖如春、无微不至时,张文慧说:“可能是我的天性就如此吧。其实,在我们病区住院的,几乎都是我们同煤集团的第一代、第二代老职工,他们有的是我爷爷的工友,有的是我父母的工友。我每天看着他们,就像是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能不笑脸相对吗?”


张文慧一直记着2006年在汾阳医学院高级护理专业毕业前夕那次授帽仪式。学院大礼堂里,同学们整理好燕尾帽,手捧蜡烛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勿谋病者之福利。谨誓!”“虽然不是华丽的词语,但我一想起这个誓言,心里总是莫名的感动。再者,从我踏入同煤集团总医院的第一天起,前辈们教我最多的就是‘微笑’。她们告诉我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却极亲切的语言,微笑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只须将嘴角轻轻上扬,就能把快乐和温暖传递给别人,传递给人无限的力量。”


张文慧所在的科室是个老科室,成立20多年了,“所以我有许多经验丰富并有良好工作作风的好老师,比如说李艳芳老师,她是个心思细腻的人,看到我遇到难题时,跟我说最多的就是‘别急、别慌,慢慢来’。”这话不长,却让张文慧心里很踏实。“还有王秀玉老师,虽然身体很单薄,但工作却很麻利,用雷厉风行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还有好多无论是带过我的老师,还是我的同事,她们都有所长,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临别之际,黄彩凤对记者说:“我家文慧是个实心眼,对谁都好,就是对她自己不好。比如,她上班的地方离家远,每天把两个小时都耗在路上了,我就劝她在单位附近租个房子,至少能保证她多点睡觉时间。可她说,她自己受点累没啥,省下租房钱,还要孝敬我们老两口呢。再比如,每天她下班回来,不是看书学习,就是上床睡觉,连出去搞对象的空也没有。这不都奔30了,还没个对象。你们当记者的走南闯北,认识的人多,遇机会,帮忙给她找个好小伙吧。”


听着这位母亲带着骄傲又带着担忧的话,记者想起张文慧的一段话:“我只是个小护士,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在患者难过时、失望时给予一声轻轻的问候,一句简单的支持,正所谓好言一句三冬暖。在护士这个岗位上我获得了太多,能被别人所需要对我来说是种幸福。快乐简单,是我的追求和信仰。”如此善良、单纯、有德行的好姑娘,“月老”一定会眷顾她的!


本报记者 王正炜 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