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太原女警刘琳琳:世界上收藏军衔警衔最多的人(图)

时间: 2014年03月07日07:19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刘琳琳穿着自己收藏的1965-1974时期的公安女警服。身后是她的藏品展柜。


各行业帽徽也是刘琳琳的收藏之一。


在军警衔收藏领域,男性占了绝对优势。不过太原女警刘琳琳并不信这个邪,经过近30年的积累,她一口气捧回了多项世界级、国家级大奖和证书,可谓一鸣惊人。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这样记录了刘琳琳和她的藏品:“自1985年8月起,刘琳琳收藏各类军衔、警衔,藏品涵盖从士兵到元帅,从普通警员到公安部长,从八路军、新四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陆海空三军、武警部队、公安司法、驻港驻澳部队等领域,共计2600枚”。为此,大世界基尼斯认定刘琳琳的收藏创下“收藏不重样军衔、警衔数量之最”。


世界纪录协会则给予刘琳琳“世界上收藏军衔警衔最多的人”荣誉。


2013年9月,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给刘琳琳颁发了编号为“001”号的“家庭红色收藏馆”证书。


突破性别的界限,外表看起来柔弱的刘琳琳,内心却有着超越男性的劲头。如今55岁的她谈起自己的藏品,脸上总有一种遮掩不住的、年少般的激情。


当女兵的理想擦肩而过


刘琳琳身上的这种激情,从年少时就开始燃烧。


16岁那年,上初二的她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不顾家里人的反对,自愿要求到农村插队。当时插队点在阳曲县,虽然离太原市区不远,但那时候交通不便,真正插队后的刘琳琳才感觉离家遥远。


对于一个又瘦又小、当时家庭还算比较富裕的女孩子来说,只身来到农村无疑是一种勇敢的选择和考验。“我是那批插队的40个人里年龄最小的,感觉既新鲜,又充满挑战。”刘琳琳回忆起当年时这样感叹。但她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分队时,她如愿以偿地被分到自己所向往的“8队”,因为对数字寓意的寄托,她认为,自己会有好的转折。


在农村插队的两年里,年纪尚小的她并没有比别人少干活,反而干什么都有模有样。自己把劳动、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志和耐力的磨练。


30多年过去了,得空的时候,刘琳琳总要回到当时插队的村里,去看看当年的房东、老乡,到现在都没怎么变化的农村,让她感到亲切,也让她找到了年少时的感觉。


也是在插队期间,刘琳琳差点当了女兵。现在说起来,她都感到遗憾。当时,她已经经过考察、体检,但在最后的审核中,由于自己不符合“插队两年”的条件被拒之门外。尽管只有两个月之差,但她与理想擦肩而过。从此,她疯狂地喜欢穿军装、挎军用挎包,抓住一切机会搜寻有关部队、军人的物件。


那种强烈的想当兵的愿望,可能源于她自小就有的责任感。刘琳琳姐妹四个,她排行老二,姐姐比她大一岁,却因为是父母的长女而娇生惯养。所以她就把自己当成家里的男孩子,干活、持家总冲在前面,打小就能把家里的事务安排得妥妥帖帖。


命运总是垂青努力的人,这段经历,为她以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爱收藏的情结打小就有


“任何一件物品,其实要看它在谁的手里。你认为它珍贵,它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句话,是刘琳琳对收藏的最好诠释。话虽朴实,意味悠远。


从儿时起,她就喜欢收集东西,糖纸、邮票、火柴盒、鸡毛等等。尤其收集鸡毛,要跑到杀鸡的地方淘,没有几个女孩子有那么大的胆子。但刘琳琳有这个胆,所以她收集来的鸡毛夹了好几本书。虽然这些小东西在无数次的搬家中遗失,但是这些经历让刘琳琳更懂得了坚持、执著。


插队满两年后,1976年她顺利回城,被安排到太原市粮食系统当了工人。从学徒工干起,勤快、好问,还有骨子里的那份倔强,她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那段日子其实比在农村插队还要苦,上夜班一坐就是一晚上,不让睡一分钟。因为这,年轻气盛的我就跟我们老班长讲条件,我说不让我休息可以,但是必须让我做手工。老班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就这样,上夜班不忙的时候我就开始明目张胆地做手工。”刘琳琳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很快乐。


多年以后,当翻出自己当时手工做的一幅两平方米的嫦娥奔月十字绣,虽然已经很陈旧了,却也留住了青春岁月。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爱红装却又爱女红。刘琳琳的性格里有铿锵的一面,更有温柔的一面。


1979年,厂职代会在30多名年轻人中推荐一个提干名额,由于她各方面工作出色,顺利转身到了厂办公室。1983年转干,1985年通过考试进入司法系统工作。从此,刘琳琳穿上梦寐以求的制服,成为一名司法女警。也是从1985年开始,穿上警服的她开始收集军衔、警衔、肩章、帽徽等。“从珍藏我自己的上山下乡光荣证,到珍藏自己淘来的第一副领花,每当有物件被我淘到时,就特别兴奋,觉得在延续自己的当兵情结。”刘琳琳说。和其他女性不同,每到一座城市,她首先关注的是古玩市场、军警衔收藏,而不是很多女人迷恋的商场、衣服、首饰。除了做手工和收藏这些物件,刘琳琳似乎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用她发小的话说,刘琳琳根本不知道太原有些什么商场,流行什么样式的衣服,但你要是问起她的藏品,她会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


军警衔展览让她一夜成名


2011年7月26日,刘琳琳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她的军警衔藏品在山西民俗博物馆展出。一个多月的时间,观展人数达4万多人次。这是山西民俗博物馆所有展览中观展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最让刘琳琳感动的是,很多老兵、老公安参观展出后,回忆起当年,泪眼婆娑,有的则在展览期间去看过好几次。


这无疑是一场对历史的缅怀和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也是基于这次展览,刘琳琳和她的藏品,掀起盖头露出真容。一时间,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了关于刘琳琳藏品的规模和特点,她的知名度在圈内迅速提高。“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刘琳琳说这次展览给了她勇气和信心,那就是要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尽管是玩,也要玩出个水平来。


为什么那么多年默默收藏?对于记者的提问,刘琳琳说,之前一直想的只是在满足自己的爱好,再加上女人小心谨慎的天性,她不想过多地抛头露面。后来,经过平时圈内朋友的举荐,西柏坡要成立军功章博物馆的时候,邀请她去那里当馆长。要去,肯定是带着藏品去,纠结中,经过和朋友们商量和圈内老师的指点,大家一致同意刘琳琳放弃去西柏坡的机会,要搞就搞自己的展览。


那次对刘琳琳收藏生涯起决定性的展览,是她自费办的,前前后后半年时间,花了五六万元。那半年,她和她的藏友们做计划、写文案、配说明、拍图片,每天忙并快乐着,直到完美落幕。通过那次展会,她广交朋友,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和全国各地的藏友交流。遇见让她帮忙找藏品的藏友,尽管不曾谋面,她都会尽力而为。


2013年6月,刘琳琳带着她心爱的藏品在山东德州参加全国顶级展览,获得了特别奖。因为年代跨度大,加上之前人们对军警衔收藏缺少关注,使得很多军警衔难得一见。在刘琳琳的藏品中,既有“八路军”“新四军”等年代久远的肩章,又有三次授衔全套的公安警察衔,就连驻港澳部队臂章也有涉及。每展览一次就触动一批人,走出去的她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淘她想要的物件,乐此不疲。


女藏家的孤独失落


我省著名书画家李际隆老师曾给刘琳琳写过一句话:她珍藏着一串人民军队行进的脚印。这句话正是对她半生心血的诠释。


在刘琳琳的家里,一间最大、光线最好的朝南屋子,是她藏品的陈列室。字画、玉器、钱币、军服扣子、各行业帽徽,以及她做的大量手工艺品摆放于此,拥挤而不凌乱。最让刘琳琳得意的是占了整面墙的军警衔陈列柜子,这是一个大大的玻璃柜子,由她自己设计而成,柜子分为5层,安装好后刘琳琳觉得浪费空间,自己又在柜子里设计了小夹层,每层都设计为向下倾斜,让观看藏品的人们一览无余。“这个柜子是我自己设计、亲手布置的,现在看起来挺简单,但当时我从制作陈列背景,摆放军警衔章,用了5天5夜时间,每一个细节我力求做到完美。在陈列柜落成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每天我都要变换角度欣赏它,尤其在晚上的时候,我会开了所有的灯或是用灯光的变换来欣赏这些军警衔的庄严。”直到现在,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陈列柜仔细擦一遍,犹如呵护自己的孩子般细心。


这个陈列着300多件军警衔顶级藏品的展柜,为刘琳琳捧回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颁发的“家庭红色收藏馆”证书;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颁发的“红色收藏展览馆”铜匾。


“涉足这个行业的女性太少了,少到只有我一个。我时常感到孤独,我想,如果有一个收藏军警衔的女藏友,我们的交流和沟通会很畅通的,或者一起出去淘东西,参加展会等等。”刘琳琳说起这些时不禁黯然。


至今,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她,一个女人怎么会喜欢这些有棱有角的东西,而且能坚持近30年。刘琳琳说自己也不理解为什么这么有耐力。每到一个城市,她就一头扎进收藏市场,碰见感兴趣的物件,想看看或问问价,对方看她是一女的,要么懒得搭理,要么开高价吓唬她。即使在太原,市场上1000多元的东西,如果刘琳琳去问,就会变成4000元,让她既生气又下不了台。这样的经历太多,她也习以为常了。


一次在沈阳,她在一家军品店里看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1955年版的公安塑料领章,老板开口就上千元,也是爱要不要的表情,最后她咬咬牙就买下了。其实,如果是一个男性收藏者买,这个小物件用不了那么多钱的。


不过值得刘琳琳欣慰的是,虽然儿子身上没有遗传她对于收藏的爱好,但每当和自己的朋友们谈论时,总会自豪地说妈妈是个军警衔收藏者。这种认可,刘琳琳足矣!


爱炫耀的精神贵族


30多年的收集经历,刘琳琳说自己心里还在向往并策划着未来,但未来就在眼前。从收藏到另一个境界的提升,刘琳琳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2013年年底,她通过了国家级红色收藏鉴定师、工艺美术鉴定师的考试,在她的收藏路上,这是一个大步跨越。“现在的我没什么可炫耀的,但我又常常爱炫耀,只要是跟朋友在一起就会讲起我拥有军警衔、军警服、邮票、钱币、磁卡、剪纸、报纸以及各种票证和手工艺作品等,它们陪伴着我的业余时间,并充实着我的心灵世界。所以我庆幸自己起码算得上一个精神贵族。我也感谢我的家人与身边的同事好友,是他们给予帮助和支持,让我完成了一件令我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事。我不是收藏家,也没有这个实力来当收藏家,我常说收集就是我的生命,是对军人、警察的敬仰,一种精神的传承,用现在的话说,我是在传递正能量。”面对各种荣誉,刘琳琳淡定、从容。或许她这样的心态,才能真正享受到收藏的乐趣。


对于未来,刘琳琳没有过多思考。倒是经常有一些外界的力量来推动她的发展。刘琳琳祖籍天津,前两年就有天津杨柳青古镇相关人士接洽,希望她带着她的藏品去加盟,建红色博物馆以发展成为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刘琳琳又一次推却,她觉得目前在山西发展,有自己的圈子,有知心的藏友,是最好的状态。


不过这些年让刘琳琳心心念念的是,山西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军警衔、军用品等相关藏品的交流平台,没有形成气候,在全国4万多名收藏军警衔的爱好者大军中,山西的收藏者很少很少。不过她和她的藏友们正在努力,这几年她也陆续给省内的一些博物馆捐献出自己的部分藏品。


刘琳琳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个专门的地方来展示她的三四千件藏品,那样,她就能突破家庭收藏的局限,随心所欲地摆放、展示,能邀请更多的爱好者来参观。在她三四千件的藏品中,不乏“55式公安军领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限量版大元帅衔”等难得一见的精品。


展望更远的将来,她希望通过她的藏品,向人们展示军人、警察的光辉历程,让更多的人触摸历史、感知历史。


本报记者 王芳 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