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零年代/薛海鸥/画
当今社会/薛海鸥/画
阅读提示
社会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不得不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难道学习雷锋精神真的是走过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个时代对雷锋的诠释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似乎感觉“学习雷锋”的风尚在一点一点的淡化。但其实是转化成志愿者服务大家,让学习雷锋精神变得常态化,成为永恒的、内在的形式。
同一个雷锋不同的记忆
讲述人:陈功瑞60年代校外辅导员
21岁的我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毛主席号召“学习雷锋”,我更是干劲十足。因为我是校外辅导员,刚有了那首《学习雷锋好榜样》时,我第一时间找到歌词曲谱先自己学会,然后在不同的学校、单位组织学习。那时候不是人手一本曲谱,所以我就抄在黑板上,或者手抄给他们一句句的教。
在那个年代,学雷锋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连偏远的农村地区,每个人都争着做好事,而且,做了好事还不让人知道他是谁。有一次我因为身体不舒服,急急忙忙的往家赶,路上看到有人在吃力的推砖,忍着疼痛我帮着他推到了目的地,出了一身的虚汗。临走时那人坚持问我叫什么,我说叫雷锋。
我还记得在一个下雨天,回家的路上看到一户人家门口刚铺好的水泥地就这么淋着,心想着这样不就白弄了,我赶忙跑回家把自己家的棉被拿来盖在上面就走了。那时候做好事,不为名、不为利,只因为怀揣着一腔热血。
讲述人:张翠平70年代国家公务员
上学的时候,每周学校都要组织去给五保户、军烈属家庭义务劳动。我们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唱着 《学习雷锋好榜样》走过去,心里美滋滋的。
后来跟这些义务劳动对象熟了,我自己就在放学后约上班里的同学一起去他们家里扫院子、擦玻璃。那时候学习负担小,没有家庭作业,做这些事情就成了我的课外活动,也没觉得这是在做好事,其实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参加工作后,更深刻地认识了雷锋精神。发现路上的墙壁上、宣传栏里、广播里、报纸上,甚至是书本里、日记中都是雷锋。这使得我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在工作岗位上特别的认真,真正做到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
讲述人:郑键80年代供暖工人
说到雷锋,第一反应当然是唱起那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在那个学习雷锋不作秀的年代,我记得大部分学校会有雷锋塑像,老师时常组织学生给塑像擦洗、换新的红领巾和摆放的盆栽,那时候还觉得特别的光荣呢。
其实,到了我们那一代,学习雷锋就比较淡化了,因为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不会挂在嘴边谈论了。就比如让座这件事,在那时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要是没给让座就会觉得你是怪物,然后大家用目光谴责你。
如今,人们对“学雷锋”总跟“做好事”连在一起。其实,“做好事”只是雷锋“助人为乐”方面的体现,更多的是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从来到固庄煤矿供暖2队,我觉得“岗位学雷锋”是最靠谱的,不必喊什么口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好,就是学雷锋。
讲述人:刘达洲当今社会学生
我觉得雷锋叔叔是个好人,是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我的雷锋精神都是从老师、家长口中知道的。不像爸爸给我讲他们小时候学习雷锋那样热情,现在几乎不再被大家提及。我就知道在教室的墙上还贴着雷锋叔叔的画像,每年在 “学雷锋月”,学校会开大会学习和义务活动。
同一种精神不同的践行
践行者:陈功瑞 “坚持”
从1963年部队复员的第二年开始,陈功瑞就被聘任为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讲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人物故事,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至今整整51年。
有一次,家住207国道路边的陈功瑞发现,从荫营镇南垴村村口到前洼学校的路上,30多名学生仅仅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沿着207国道走路去学校。晚上放学后,这位老师又牵着这些娃娃的手,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后来,陈功瑞也加入到护送孩子上下学中,这一接一送,无论是严冬还是盛夏,一直持续了7年。
“我每个月收入一千多元,抛去老伴看病花的四五百元和吃喝后,剩下的钱我都支持公益事业了。有人说我傻,但我觉得这样很快乐。”说起这么多年的坚持,陈功瑞从没后悔过。
践行者:张翠平“汇聚点滴,成就大爱”
2006年,组织100余名青年志愿者通过现场募捐,为贫困家庭募集过冬衣物1.5万余件;2007年,为盂县北下庄联校和仙人乡山北小学讲解安全知识;2008年,和青年志愿者顶着烈日连续4天在县城广场募捐,筹集社会各界捐款69528.2元;2009年“五一”和“国庆”期间,针对客流量较大的问题,带领60名志愿者到火车站进行志愿服务……
这点点滴滴的志愿者服务只是张翠平志愿者服务中的冰山一角。从2006年创建志愿者公益服务队开始,每逢节假日,她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志愿事业,带领盂县的广大志愿者传递正能量。
践行者:郑键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虽已离开部队,却踏着雷锋的足迹热心助人、甘于奉献。那一年,阳泉市干休所的老兵去白家庄参观纪念碑,阳泉义工组织志愿者负责照顾老人,就是给老人拎包、搀扶上下山、照相,郑键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自己也就是个平凡的人,平凡人做平凡事,一点一滴汇聚起来也是一股很大的力量。”郑键说。
那次之后,他了解到了“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一青年人的组织,并通过阳泉市团委的介绍,加入到这一组织中。在一次活动中,他得知15岁少年雨贤身患尿毒症5年的消息,再了解到这个病不仅摧残着小雨贤羸弱的生命,而且对于这个经济拮据的普通人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郑键心急如焚。于是他号召他的团队积极为小雨贤募捐,希望更多有爱心的人也加入进来。经过他们的努力,共为小雨贤募捐到1.4万余元,缓解了小雨贤家的燃眉之急。
践行者:刘达洲“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别看刘达洲还只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但是那份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态度着实像个“大人儿”。得知同在阳泉北大街上小学一年级的王凤炽同学家庭困难后,主动向父亲提出要帮助她。在今年春节前夕,刘达洲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去了王凤炽家中,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下铅笔、作业本、《新华字典》等学习用具和对联、福字送给她。“那天我教她如何分辨汉语拼音的前后鼻音,如何查字典,王凤炽说她会好好学习的。”刘达洲笑眯眯地说。
课余时间,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成立北大街小学二年级八班“能书善画红领巾小社团”,每学期的书画展览和小型书画赛都让小家伙“意犹未尽”,索性提倡父亲在自己家里举办“家庭音乐节”,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他所在的“能书善画红领巾小社团”还时常为社区义务办板报、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贫困家庭画年画、写春联。刘达洲一次次用无言的行动证明,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习雷锋精神。
观点
志愿服务唤醒你我心中雷锋
使雷锋成为 “常住人口”的功劳少不了这些志愿者,他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一直致力于志愿服务的阳泉市团市委这样对志愿者工作定位,“通过做的一件小事,让更多的人化身萤火虫,散布的光辉照亮全市每个角落。”
学习雷锋活动,实质是一种道德的举动。不管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如何盛行,但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向往的。同时,作为现代公民,还要深刻地意识到: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我价值。
本报记者 闫书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