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如何冲出“霾”伏(图)

时间: 2014年03月07日07:1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薛海鸥画


我国中东部遭遇连续雾霾天气,山西大部分地区身处其中


阅读提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微信圈里最近疯传的这则笑话,以冷幽默的笔调道出了近期我省遭遇连续雾霾天气的严峻现实。


雾霾天气的成因是什么?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场雾霾正在减弱消散,但要从根本上走出“霾”伏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


雾霾天气持续来袭


扰乱民众日常生活,也威胁到人体健康


进入2月下旬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出现雾霾天气,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持续加重。北京市政府发出了霾橙色预警,这已是北京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中的次高级。


这场大面积的雾霾天气也波及到我省的大部分地区。2月21日,太原市出现重度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指数为229,首要污染物为PM2.5,市区能见度不足1000米,就连五六百米外的建筑都变得一片朦胧。根据山西省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显示,截至2月24日15时,全省11市除临汾和运城以外,空气质量均为污染状态。其中最近24小时各市空气质量指数显示,阳泉达到375,为严重污染。


污染指数爆表,防霾口罩、空气净化器热销,喜欢晨练的人们被迫蜗居在家……大范围雾霾天气扰乱了人们的生活。而在专家看来,这种天气状况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学博士刘学军说,雾霾看似温和,但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采暖排放的污染物、空气中的尘埃,以及各种细菌和病毒等纷纷附着在上面,易引起气管炎、喉炎、肺炎、哮喘、鼻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比较严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它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刘学军建议,人们在大雾天最好戴口罩再出门。有晨练习惯的市民应调整户外活动,因为每天6时到11时是污染严重的时段,相对而言晚间空气较为清洁,不妨把锻炼时段改在晚间。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要注意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


蓝天白云去哪儿了


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气象条件不利等是主因


近一两年,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对雾霾的关注度都达到了顶峰。那么,雾霾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省气象局局长杜顺义说,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的形成主要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有关,一般相对湿度要超过95%,霾主要由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形成。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樊占春认为,霾的形成与工业污染、北方冬季燃煤采暖、汽车尾气排放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的主要污染来源是工业污染。


“气象条件也是雾霾天气的决定性控制因素。”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朱凌云研究发现,每年的霾日数有一定的变化趋势,春季霾日数最少,冬季霾日数最多;从霾日数空间分布看,山区少、盆地多,高海拔地区少、低海拔地区多;霾分布与年平均风速分布也密切相关,风速小的地区出现的霾日多,风速大的地区出现的霾日少。


以此次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为例,一个很重要的成因就是气象条件不利。具体讲,就是近几天冷空气势力弱,近地面风力小、大气层结稳定,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条件差,容易形成积聚效应。


自去年以来污染指数的多次爆表,也让一些群众质疑我省环境质量变化不大。其实,近年来我省治污力度空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倡导绿色出行、实施节能减排、将污染企业迁出城市中心等,从而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但我国环境质量标准中过去一直未将控制PM2.5纳入进来,而现在执行的新标准中增加了PM2.5等3项监测指标,鉴于新标准较原来高了许多,这才看起来似乎环境质量指标的变化不是很大。


雾霾来袭如何突围


治霾需要防控并举、全民行动


走出“霾”伏圈,各地在行动。连日来,太原市环保局派工作人员进驻工业企业,对不达标企业一律实施停产整治;太原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中心配合交警部门成立了道路检查组,严查机动车尾气污染和黄标车违章进入限行区域;城乡管理部门展开严查行动,要求拉运渣土车辆全部停驶。阳泉、朔州、长治等地也强化治理,并建议市民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


从2月26日夜间起,随着一股较强冷空气的到来,华北黄淮等地的雾霾正在消散。但在专家看来,这场雾霾虽将散去,但雾霾天气还会去而复来,或将成为常态,治理雾霾任重而道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过,雾霾围城也使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无疑为治霾奠定了好的基础。


朱凌云认为,强化预警才能提前防范,我省环保、气象部门应加强合作,抓紧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气会商研判机制,从而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


樊占春认为,治霾一手要防,一手要控。最关键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同时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建立健全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评价、监管考核制度,并列入政府及环保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


他建议全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尽快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控制减少燃煤总量;加强机动车管理,实施黄标车限行措施以及按期淘汰旧机动车,采取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快推进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同步实施;此外还要加快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


污染源的控制、PM2.5的防治涉及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治霾绝不仅仅是政府及环保部门的事情,每一个公民都肩负着责任。专家倡议,公众要从生活点滴做起,力所能及地做到节能减排、绿色消费,比如不燃放烟花爆竹、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农民不焚烧秸秆等。凡此种种,都是在为治霾奉献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范 非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