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生在介休给摄影爱好者讲课。
董天生(右)跟儿子同时拿到介休市举办的“文化盛典”的摄影大奖。
爱摄影 0多载的董天生,在国内外500多家报刊发表新闻和艺术作品5000多幅,获奖180多项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悦,以《勤奋求索·摄影一生》为年逾七旬的董天生摄影作品集作序。写道,印象最深的是1991年一幅《井口迪斯科》,在全国各大报刊选登,名声大增,至今有80多家报刊发表,在各级展赛中获奖30多项,四次荣登中国美术馆艺术殿堂,成为经典。他的成绩成为山西摄影人的骄傲。
每个追求积极人生者,都有着让人感叹、唏嘘的足迹。
始因遗憾 与影结缘
董天生老师说起与摄影结缘,得感谢“文革”。1966年“文革”初,中央决定在首都举办一个大型展览,要北京军区选百名干部筹办,他被选中。期间,有幸三次参加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革命群众,他在金水桥近距离见到毛主席,无比激动。过后,他常想当时要是自己会照相,留下那珍贵的镜头该多好。从此下决心要学摄影。
回部队后在闲暇时,他拜当地著名的摄影家为师,始学摄影。1973年,在《陕西日报》头版发表了第一张新闻照片。从此一发不可收。
后来,董老师告别军营,转业在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工作。1977年担任厂宣传科长后,科里既无相机,又没人照相。于是,他就借别人的“红梅“120型相机,对准厂劳模先进和身边的职工群众。被誉为“老黄牛”的赵文堂、革新能手马义田的新闻照片很快在《晋中报》《山西日报》发表。同志们风趣地说他是:“借鸡(机)下蛋,越下越大,越下越多了。”1982年,厂领导决定“武装”宣传科,托人通过关系在北京“友谊”商店,用四张外汇券买了一台 “海鸥”120—4A型相机。他如获至宝。从此,开会、出差、学习、下矿……机不离身。没有洗印“暗室”,他就在办公室一角,用文件柜和宣传板钉了个不足2平方米的简易暗室。经常通宵达旦洗印、放大照片。暗室没有通风口,闷热的夏天蚊子叮咬,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遇上星期六,更要干到凌晨,直到制作出满意的照片。星期天再一幅幅编写照片说明,忙着再给稿件找“婆家”。
如醉如痴 渐入佳境
董老师原本爱好书法和写作,因摄影放弃了,把摄影作为了最爱,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摄影创作上。1983年夏,他参加局(时称汾西矿务局)举办的“美术、书法、摄影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著名画家胡忠元授课。在胡教授为矿工画像时,他抓拍的《画家与矿工》,很快就在《山西日报》头版和《工人日报》刊登。又投《大众摄影》杂志月赛,获得鼓励奖,转年又被选为《大众摄影》之花在全国巡展。当总编佟树珩知道他是业余作者,且用的是“海鸥”相机拍摄,在简陋的条件制作时,称赞:“能出这样精美的照片,真不简单。”
这个鼓励奖,鼓励了董老师一生。之后,他更是一头扎进摄影天地,如醉如痴。经常利用星期天结伴骑车外出采风,跑遍了介休的山山水水。远坐公交,偏僻山村“打的”,80多个乡村古镇留下了他的足迹。
有一年大年初一,下了场大雪,是拍雪景的大好时机。他一起早吃了饺子,独自一人走街串巷,拍欢乐年庆、人文景观。他的精神感动了年轻人,都愿意和他同行创作,请他指导。他的家进而成了发烧友们的摄影“沙龙”。当我去他家采访时,碰上一位五十多岁的人向他请教摄影。经介绍,客人叫王占贵,是省电力制杆厂的职工。王师傅在本市新华书店无意中看到董老师的摄影作品集后,慕名到家拜访。我们聊起了董老师的从影经历,酸甜苦辣。
在一旁的董老师老伴王阿姨插话:“还烧坏了我的铝锅。”
“那是1993年夏的一个晚上,有两位发烧友来家找我点评作品。从立意、构图、色彩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两个多小时。发烧友走了,我突然想起灶上蒸的馒头,赶紧到厨房一看,铝锅已烧穿了个大洞”。董老师讲完,老伴笑着说:“靠不住。”
董老师的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他的执著与艰辛。1993年本局对台办,为了向海外宣传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变化,邀他拍摄介休洗煤厂。正值酷暑天。他爬上厂房最高处,选择到一处最佳角度拍摄该厂代表性的浓缩池。要用“120”相机将3个浓缩池拍全困难很大。为此,他让两名同事压住他的双腿“保险”,前身探出房沿外,俯拍下了《清清浓缩池》作品。很快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报眼的“祖国新貌”栏目和《工人日报》。后来,又被中国新闻社调走底片,发往香港《晶报》和世界各国。
本色不改 影写新生
2003年,董老师突发脑梗,血压高达180。对这位一米七五、军人出身的汉子,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虽经3个多月的治疗,但留下了后遗症。右侧身子麻木,手颤抖,使得行动迟缓,动作变形,进而影响拍摄和书写。
“难道要放弃心爱的摄影和书法吗?”他在心里一遍遍自问。
“不能!”他以军人的特质,积极康复锻炼。
在拍摄上,他摸索出用“快速度加大光圈”的方法,努力应对手抖影响成像清晰的难题。近几年,他不仅坚持在省内采风,还努力远赴北京、宁夏、延安等地创作,精品佳作不断。2007年,他拍摄的《母子情》获“母亲颂”第十七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
“摄影快乐,快乐摄影”,他常说。他所在的汾西矿业集团有不少离退休干部、职工,对摄影活动有兴趣,十分想学习。他看到此情此景,就和几名老同志酝酿发起,于2011年6月成立了全煤系统少有的老年摄影协会——汾西矿业集团老年摄影协会。给爱好摄影的老同志们建了个“家”。他被大家推举为首任主席。协会成立以来,他每周三下午风雨无阻组织会员学习交流、赏评作品,传授技艺。还举办展览、参加展赛、组织会员外出采风创作。有8名会员的作品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报刊发表。
天道酬勤。从影四十多载的董老师,在国内外500多家报刊发表新闻和艺术作品5000多幅,获奖180多项。
采访结束,我问董天生老师下一步有何打算,他说:“目前正在编辑、出版一本我拍摄的反映设备修造厂改革开放巨变《见证》的新闻摄影作品集。只要身体允许,我要继续用手中相机记录最美中国、最美家乡、最美劳动者。”
王秋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