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在吉林考察。
新建的春秋大棚。
陈鹏(右)向客户介绍他们生产的辣椒酱。
陈鹏,一名70后大学生,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当时按政策本可以参加正式工作的他,凭着一股万荣人的倔犟,非要独辟蹊径,自主创业——
运城万荣人陈鹏,有着典型的万荣人性格。作为一名70后大学生,上世纪90年代在太原理工大学毕业时,按政策本可以被分配工作,但他凭着一股万荣人的倔犟,不愿走别人铺好的路,非要独辟蹊径自主创业。他南下打工,擦过皮鞋、当过食堂服务员、干过推销员,经历了一次次挫折,终于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回到运城卖灶具,接着办起了学生辅导部、建起了学生接送车队,后来创立了自己代理多种品牌酒的公司,成了运城大学生创业的典范。如今,喜欢挑战自我的他,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把目光转向农产品生产加工,毅然投身农业科技产业,决定带领家乡父老靠种植辣椒致富。如今,他的千亩“辣椒联合国”正在河东大地崛起,他的事业犹如他的名字一样,正在万里鹏程上一步步做大做强。
要为家乡父老做些事情
2月21日,春寒料峭,笔者为采访大学生创业典范陈鹏,专程赶赴位于万荣县汉薛镇西景村的山西荣博集团参观。陈鹏介绍说,去年1月8日奠基时,他的农业科技创业梦还只是写在纸上,装在脑中。而今,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已建成50座土窑洞,综合科研办公楼主体已封顶,农产品展示厅主体已完工,27亩智能连栋温室大棚主体完工,60个春秋温棚建成,11个日光温室大棚建成,10栋移民安置大楼破土动工,大型气调现代化果库建成营运,3500吨苹果已经入库,新建的50亩苗圃中各种绿化苗木茁壮成长。生产车间钢架主体已经完工……工地上到处是忙碌的人群,虽然是早春时节,这里已是一派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
陈鹏是万荣县西景村人,2012年他回老家为老母亲建新房时,看到家乡成熟的柿子因为没有销路烂在了树上,苹果因为卖不出好价,坏在窖里,老百姓忙碌一年,但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原因是这里的农产品没有品牌,没有附加值,还停留在棉花卖朵、小麦卖颗的原始状态,效益太低。
从黄土地上走出去、已经拥有一定资产的陈鹏想,应该在农田土地上做文章,为家乡父老做些事情。2012年7月,陈鹏在新闻联播中看到吉林一家公司从事辣椒深加工,生产的辣椒碱和辣椒红素不仅可以制造化妆品和药品,而且出口国外,如今已有数亿元的产值,公司正在谋划上市。看到这些信息,热心的陈鹏,立即想起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如若家乡能有这样一片基地,农民子弟就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劳动致富。于是陈鹏当即决定前往吉林,并与公司老总很快敲定分享技术、代加工等合作意向。
回到万荣后,陈鹏先在老家西景村征地,然后又根据县里的安排,承担了将附近山庄窝铺中的乡亲们搬至平地上的移民安置任务。在陈鹏的规划里,移民安置楼建在辣椒基地附近,是一个双赢的安排。移民们可在辣椒基地工作,有了就业的机会。基地也有了稳定的职工群体,不用担心招工困难。因为社区、大棚、工厂齐头并进的基地建设,陈鹏完成了“农民不离土和乡,公司带动奔小康”的城镇化构想。
纵横齐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在陈鹏的心中,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才算富。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他的事业中,共同奔上致富路,陈鹏有他独特的纵横规划法。其中,纵向思路指的是对“辣椒联合国”的建设。一个小小的辣椒,从新品种的培育、引进、种植、收购、深加工和销售,陈鹏有一套完整的一条龙发展纵向规划。规划中,陈鹏还要建一座全世界辣椒品种的活体博物馆,在智能控制的大棚中,对辣椒生长全程监控。这些监控图像既是科研人员的资料,也是安全、无公害的见证。在辣椒活体博物馆中,陈鹏让他的 “辣椒联合国”实至名归,也为今后园区走向观光农业做好准备。
陈鹏的横向发展理念是辣椒基地建成后,不仅有集约化生产的大棚、大田农业种植第一产业,而且有科研基地、工厂进行产品粗加工和深加工的第二产业,更有销售、运输等商业服务环节的第三产业。这样三个产业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使基地社区内的农民不仅住进了楼房,享受了新生活的便捷与舒适,而且还能够就近工作,实现就业。如今,荣博集团在建的工程中,有不少工人是附近的村民和将来要迁移过来的准移民。春节前,为给工地上的工人发放工资,陈鹏一次性筹措600万元现金,让三四百名工人如期领到了工资。
眼下,因为去年秋季苹果价格不乐观,陈鹏前期建成的果库中,当地老百姓的3500吨苹果贮藏了进来,等待好时机推向市场,让果农们增收,这也是陈鹏的荣博园悄悄惠民的一种方式。
“辣椒联合国”绿色产业路
“辣椒联合国”建成后,年生产鲜食辣椒600多吨,相关辣酱产品400多吨,加工辣椒碱400公斤,可上缴税金1200万元,公司产值达2亿元。同时带动有辣椒种植经验的农民2000户到3000户,带动园区周边贫困人口走上致富之路。
在实施过程中,陈鹏2013年首先在曾经考察过的吉林省洮南县和当地农民签订了6000亩的辣椒半成品回收合同;接着又在新疆库尔勒签订了300亩的回收合同;目前正在和陕西宝鸡的农民洽谈辣椒回收意向。凡签订辣椒回收的农民,所有的种子、种苗和技术一律由荣博集团提供。产品加工成辣椒颗粒后统一回收。收到保质保量的辣椒后,陈鹏又利用传统工艺,对辣椒进行加工。加工出的荣伯“辣道大和”系列辣椒酱,进入市场后,因为口味独到,颇受消费者欢迎。春节前产品就销售一空。
事业的迅猛发展背后是陈鹏曾经面临的巨大压力与考验。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没有任何背景,却要建设投资4.2亿元的荣博园区,哪来的资金?老母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以前挣的钱,下辈子都花不完,现在再这么折腾有必要吗?这次项目是在咱家门口建,咱百年之后都要埋在这个地方,你若是干不成样子,可是要让人家世世代代指脊梁骨的……”那一刻,陈鹏想要放弃了。但一想到自己要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梦想,想到万荣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一咬牙一跺脚,变压力为动力,整合经商20年积累的人脉,加上自己原有的资金,促使荣博园区工程迅速启动。此后他又陆续向工地投入资金,荣博园区在万荣厚重的黄土地上成长了起来。
陈鹏这位大学生董事长以他的智慧与魄力,在探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高科技农业带动农村城镇化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公司采取的“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的集约化产业模式,为农户提供种苗、农业设施等,并通过系列培训,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带动农民致富。就在笔者采访的2月21日,在荣博园区的温室大棚内,以西景村民王江波、四望村民李丙申为代表的80户村民已经陆续开始育苗,预计3月15日以后成片的辣椒苗将会在300亩的大棚内大范围栽种。
“今年年底,将完成辣椒的生产和初加工,2015年年底,所有项目全面投产。”陈鹏的梦想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不久的将来,1000多名农民华丽转身,成为产业工人,万余农户将投身辣椒这个火红的产业,共同奔向致富大道。
董应赞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