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侯马画家杨苇:游离于体制外的画坛“独行侠”(图)

时间: 2014年02月25日08:00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另类画家杨苇


“不与权贵结盟,不与体制结盟”,杨苇这样梳理自己的个性。今年42岁的侯马画家杨苇,12岁放弃学业自学绘画,17岁发表连环画,19岁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签约画家,21岁在北京开画展……时至今日,二十多年时光荏苒,他的作品依然无门无派,但却在毫无羁绊中,更显仙风道骨,飘逸自如。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杨苇没有任何诸如理事、理事长、会长等种种头衔,也很少参加业界的学术会议。他的我行我素,俨然一副世外游侠风范。


“我不愿为体制所累,从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被其束缚。”从生命中将体制剥离“出局”的杨苇,又会有着怎样的人生顿悟?


水泥地上“跺”出坑少年神童勤奋练就


“除却作画,我喜欢独自走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不说话,只是聆听观察众生相,这个世界就那么清晰地展现在我眼中。”杨苇认为,天赋与生俱来,而他在绘画方面的求知感幼年时就特别强烈。


7岁时的杨苇,已经超越了一般幼童的涂鸦,他能熟练地将脑海浮现的各色人物、动物乃至战争的场面,随手画在土地上,画在纸张上。看到儿子有模有样的“作品”,在特殊年代曾画过伟人肖像的父亲也很是高兴。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对画画的痴迷,竟然令杨苇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上小学了,对于课堂上的文史知识,杨苇百听不厌,但一遇上数学课程,他就频频走神。


在这种看不到终点的纠结和煎熬中,经过几年时间的踌躇,12岁的杨苇毅然决定:辍学!


这样的想法不啻于平地惊雷。父亲极力反对,他是一位普通农民,他希望孩子通过常规的途径,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养家糊口。杨苇毫不妥协,运用各种方法作出抵制,直至家人妥协。


少年杨苇仿佛是胜利了,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问题:不上学了,我真的可以“画”出前途吗?“画画承载着我的一切希望,当时的我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把画画好——画到最好,画出自己的天地!”


既然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那就只能迎难而上。这个时期的杨苇,临摹了大量的连环画作品,通过由熟生巧来博采众长,吸取了许多名家的特点,为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想起那段时期,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苦。冬天,家里没有暖气,杨苇就站在地上,把纸铺在桌子上,一边跺脚取暖,一边画画。几年下来,地面上的水泥竟然硬让他“跺”出一片两尺见方的土坑来。如今老屋的地上,还有一大块明显的水泥“补丁”。夏天是最容易产生倦意的时节,他将凉席往小院里一铺,趴在小饭桌上用画笔任想象驰骋,每每皆因过于忘我,浑身上下总会布满蚊子咬的“红包”。


“画画能画出名堂的人凤毛麟角,更何况我的家境贫寒,又没有名师指点,仅仅靠自学来画画。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包括我的家人。”16岁时,杨苇画画已渐入佳境,为了证明自己,他经常向一些杂志投稿。


17岁那年的一个上午,杨苇看到父亲把自行车推门进院,不同于往日的是,左右车把上分别插着一本杂志,父亲笑得满脸生花:“儿子,你的画发表啦。”说着递过一本《山西民间文学》。翻开自己那篇11幅的连环画《包公断伞》,杨苇笑了,与父亲的对立,也于这一刻悄然消融。


生活,终于朝着他,打开一扇希望的窗户。


一年纳税8000多元青年画家四处开花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连环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峰期,宽松的文化社会背景为连环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这种大背景下,处女作的发表不仅赚取了120元的稿费,还为杨苇的创作吹响了前行的号角。他自编故事或者改编故事创作连环画,将稿件投向一些国家级的杂志社。功到自然成,他的作品四处开花。当时连环画领域内影响最大、级别最高的《连环画报》以及一些知名杂志上,时时都会出现他的署名作品。


1990年,19岁的杨苇已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机构的特约画家。虽然已经在连环画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杨苇并不满足于单一的绘画道路,于是勇于挑战的他开始尝试创作中国画作品。“中国画和连环画在绘画语言和立意表达上略有不同,但它们又有更多相通的地方。”由此,杨苇驾轻就熟地铺展开了国画的卷轴。


在朋友的资助下,21岁的杨苇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举办了首次个人中国画展。一时间,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纷纷聚焦这位年轻的画家,更有学者、专家因其年少即已成名,直呼其为“神童画家”。“随着名气增大,我的约稿函不断,画封面、画连载,从年初排到年尾,每年的连环画创作量达3000多幅。一天画十多幅,平均收入200到300元,有时候我一年的纳税额就达到了8000多元。”“我哥哥曾经3次应中央警卫局之邀到中南海现场作画,并屡获好评,26岁出版了《三晋一百名人图》,该书被政府作为宣传礼品赠予外国友人。”杨苇的弟弟杨霜韦深深为之自豪。


福彩侵权赔7.5万元孤寂画人维权扬名


杨苇是一个沉默的人,有人慕名访问,他一般都是客气地将人生脉络归捋一下,然后就没词了。骨子里的那种自尊和孤独,让他的生活近乎“出世”。而2005年一场关于对福彩中心的诉讼,却让他重新“入世”,直面嚣杂。


“当朋友告诉我在彩票上看到有我的作品时,我应了一声,也没觉得怎样。后来,侯马一位老律师听说了这件事找到我,表示愿意通过风险代理来给我讨个说法。在家人的催促下,我也应了声。”对于画画之外的事,杨苇总能安之若素。实际上,杨苇的那次官司,因与宝马彩票案一前一后,引发的舆论动静极大。


当时,杨苇的作品《三晋一百名人图》一书,曾与某研究所签订协议书,杨苇承接该书的绘画任务,研究所提供入选历史名人的小传等文字资料,双方均已履行了权利义务。2005年5月,某彩票发行中心在只经过研究所同意而没有征求杨苇的认可下,在其彩票热敏纸背面选印了大量《三晋一百名人图》中的人物画像及文字。“我的律师起初去协商,对方说他们是福利单位,最好是法院起诉,法院判多少他们就赔付多少。后来,法院立案后不久恰逢是全国知识产权日,不少记者前来采访,我没多说,律师简单地介绍了情况。后来,法院一审判赔6万元,我的律师觉得100幅作品这个金额不合适,继续上诉。”


2007年12月,案件终审判决该彩票中心停止侵犯杨苇著作权的行为,公开向原告杨苇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上诉人杨苇7.5万元,并支付杨苇为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3万元。


这次诉讼,间接给杨苇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可谓歪打正着。至此后,杨苇再也没有刻意在媒体和大众跟前露脸,他的生活重又归于平寂。


足不出户埋头作画画作遍及五湖四海


平平淡淡画画,平平淡淡生活;随缘而不攀缘,只愿做一个内心简单的人,快乐地画画。“即便画画不赚钱,我打工赚钱也要画画。”杨苇觉得此生,唯有作画可乐,唯有学海无涯。


众所周知,如今各类所谓的“专业”头衔,已是当今艺术圈里提高个人身价的一种普遍手段,令许多“艺术家”梦寐以求。而杨苇寥寥可数的几个头衔,还是朋友极力推荐,熬不过朋友的热情,才虚心受之的。


“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艺术创作是个苦差事,不想着通过认真创作提高作品水平,光想着得到这类那类的称号或头衔来证明自己,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投机心理。”作为一个画家,求学脱离了教育体制,创作又脱离了艺术体制,几乎剥离于社会之外,在不被体制浸染的同时,却又实实在在地生活于体制之中——很多人都觉得杨苇的特立独行,有些不可思议。


今天,杨苇的时间主要是用来学习,通过充盈自己的学识来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创作历史人物,就要对人物本身和其所处时代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包括历史背景、文化观念、服饰用具等等。为了补上这些课,许多年来,杨苇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国学、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古文观止》《资治通鉴》《三言二拍》《万历十五年》《鲁迅全集》《传统人物服饰考》……他的书案上,总是有着不断更新的新书。


杨苇最擅长的是写意人物画创作,他笔下的人物妙曼清逸,从老子到钟馗,从关公到救世观音……仙、圣、佛、儒抑或市井庸人,杨苇无所不能画。


现如今,杨苇作品中展示出的深厚功底和隽雅的画风,深受许多书画藏家的青睐。他足不出户,就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求画。“我从来不要价,也不讲价,作品得不到等值的肯定,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我实在懒得因为这些无趣的事,也加入到追逐名利的洪流中,能求我画者就是有缘人。作品到底如何,历史和时间自然会有公正的评价。”


如今,侯马市新田广场文化墙、侯马市庙寝遗址公园浮雕、临汾市滨河公园九州广场和廉政广场文化墙、临汾市古城公园名人广场等等雕画,莫不是杨苇的作品。


杨苇一心埋头作画,闭耳不闻窗外事,却能赢得几多名气,赚得几钱碎银子,抚养妻儿,这让他很为知足。


“当然,你肯定不会知道我是一个电脑盲,甚至是一个电子产品盲。我不会上网也不会用邮箱,不会用手机的短信功能,只会接听拨打电话,若是需要记下朋友电话,我一般都是用笔写好,回家后让家人给输入手机中。”杨苇爽朗地笑着说,这或许就是他与这个社会“不融入”的最大弊端。


本报记者 高 辉 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