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感动隰县十大人物合影(许迎辉因弟弟病情未能参加)
来虎平、孟佩杰、冯廷记、宿全保、郭珍珍、冯莉清、解绍亮……这些感动过我们的普通人,让大家记住了他们的家乡——
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好人,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隰县好人,是隰县最宝贵的“GDP”!
隰县最新名片,中国好人县!
隰县好人多美名扬全国
2014年1月7日,在2013“感动山西”十大人物颁奖现场,倾情资助2000多名特困孩子的退休干部解绍亮,让人记住了他的家乡——临汾隰县。
时间回溯到2011年12月6日,青年司机来虎平被授予“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称号,这个先后抢救了12条生命的年轻人,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家乡,临汾隰县。
2012年2月4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背着瘫痪养母上大学的女大学生孟佩杰,让人记住了她的家乡,临汾隰县。
2012年2月8日,“中国好人榜”在京揭晓,45年教育生涯中,培养了近两万名人才的“教育功臣”冯廷记和身残志坚的“米汤老人”宿全保,让人记住了他们的家乡,临汾隰县。
2012年2月18日,北京“最美中国人”录制现场,为了给儿子换一个健康肾,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的“暴走妈妈”郭珍珍,让人记住了她的家乡,临汾隰县。
2013年10月27日,山西首届“乡村十大爱心大使”颁奖现场,以阳光笑容撑起残疾家庭的8岁女孩冯莉清,让人记住了她的家乡,临汾隰县。
“隰县?哪个隰县?”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静经常遇到类似情形,每当她说起这个晋西小县,对方往往以为听错了。
“当然,这是几年前的事了,”任静说,近几年,人们听到隰县,满脸疑惑的少了,会心而笑的多了,很多人脱口而出,“隰县有个孟佩杰吧?”
地处吕梁山南麓的隰县,古称隰州,春秋时期乃晋文公重耳的封地,后汉时刘渊迁都于此。作为“晋西首埠”,隰县自古就有“三晋雄邦”“河东重镇”之美誉。但在前些年,这个山区小县,一直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地上没有抓的,地下没有挖的”,209国道穿城而过,县城尘土飞扬,喧嚣不堪。人们除了搓麻将晒太阳,竟然找不到一处休闲健身之地。
“群山的褶皱里撒着人家,”一位到过隰县的作家,如此描述隰县的贫瘠,“只有小西天的神奇彩塑,能带给她一点妩媚。”
“说一千,道一万,发展才是硬道理!”经过深入调研论证,隰县县委、县政府定下了“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山川秀美”的发展蓝图,隰县人第一次熟悉了这样一个新名词——幸福指数,县委书记王天郎说,“为官一任,就是要让父老乡亲过上好光景。”
没错,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靠什么呢?靠人!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代表隰县精神呢?
良乡孕英雄善地育好人
说到隰县精神,从古至今,这个山区小县一直以“民风淳朴、邻佑相助”著称,康熙本《隰州志》载曰:“十五国风晋最俭,隰之俭尤甚;晋最朴,隰之朴尤甚。”
如今,隰县精神与时俱进,隰县精神的代言人,也有了新的标准,他们的事迹不必惊天动地,但一定能打动人心;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隰县好人。
让越来越多的好人,传递更多振奋人心的正能量,带着这样的使命,隰县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开始在全县范围评选,“一颗豆豆一颗心,好人里面选好人”,感动隰县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正成为隰县人年终岁末的精神盛宴。
背着瘫痪养母上大学,后来“感动中国”的隰县女孩孟佩杰,从此被父老乡亲熟识。她的被发现,源于养母与同事的闲聊,隰县电视台一位制片人听说后,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孝亲故事。一行人兴冲冲赶到孟佩杰和养母在临汾租住的房子,没想到倔强的小姑娘一口回绝,这位制片人干脆住下来,与母女俩朝夕相处。有这样一个镜头,孟佩杰踩着小板凳,给仰躺在床上的妈妈洗头,小手一抓一抓,脏水顺着她的手流到脸盆里,画面无声,胜过千言万语。制片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细节,摆拍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隰县人社局司机来虎平,从1996年至今,先后从生死线上救回12个与他素昧平生的生命。颁奖典礼上,来虎平含泪回忆童年,8岁的他带着年幼的弟弟,光着脚步行十几里乞讨。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妈看到他冻伤的脚,流着泪将自己孩子的一双新鞋脱下来帮他穿上。好心大妈的一个善举,让他刻骨铭心。他说,从那时起就下决心,只要有机会就要帮助更多的人!
入选2013“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的解绍亮,从县人大主任岗位退下来之后,拖着老寒腿走遍隰县的沟沟坎坎,为隰县孤残儿童建起“爱心之家”,惠及2000多人。解绍亮说起自己的孤儿身世,老泪纵横,“我就是不忍心让这些孩子受我小时候受过的苦。”
隰县车家坡村的曹翠珍,公婆去世后,丈夫外出打工,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伺候瘫痪在床的大伯子,11年如一日。说起大伯子的饮食习惯,她如数家珍,“爱吃汤面,揪片要薄点,面条要细点。”在大伯子整洁干净的窑洞里,挂着一个棉窗帘,那是曹翠珍一针一线缝制而成,冬天挡风,夏天遮阳。村民笑话她“犯了大忌”,她说,都是一家人,我不管他,谁管他?
黄土镇黄土村的郭珍珍,为了给儿子换一个健康肾,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主持人问她动力何在?这位农村妇女憨厚地搓着手说,“每个当妈的,都会这样做!”为了给儿子做手术,郭珍珍卖掉了房子,倾尽了家产。2013年腊月,县委书记王天郎专程看望这位母亲,当场拍板为母子俩解决了住房问题。
8岁小女孩冯莉清,一家四口,三个大人全是残疾人,小莉清四岁学着生火做饭,听说记者要去家里采访,小家伙脱口而出,“呀!家里的面怕不够吃。”车未停稳,小莉清第一个跳下车,揭开面缸一看,高兴地跳起来,“够了!够了!”到县宾馆开会,中午吃饭时,小莉清愣着不吃,人们问她怎么了,小莉清哽咽着说,“爸爸妈妈要能吃上这些菜多好呀!”
护林老人武来贵,40年坚守一座无水无电的林场,与大山为伴,与森林为伴,与孤独为伴。主持人问他,如果有机会进城养老……老人打断问话,坚决地摇头,“不,不,放不下那些树!”老人难得的下山时光,是为那部老手机充电,这是他和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工具。2013年“感动隰县人物”颁奖现场,主持人特意察看老人的手机是否充了电,老人满足地笑着,“充了,充足了!又能用好几天!”老人憨憨地笑着,台下却泪水纷飞。颁奖结束后,王晓斌县长立刻嘱咐县林业局局长给老人通水通电,并把一部待机时间长达月余的国产手机送到了老人手里。
良乡孕英雄,善地育好人。“感动隰县”评选组委会这样写道,“跌宕苍茫的群山,它的肌肤上不但生长稼禾,还生长朴实、敦厚、善良和聪明。隰县好人群体,是隰县最宝贵的生产力!”
身边的好人最美的风景
记者在隰县采访时,隰县电视台正转播央视7套“乡约·走进隰县”,著名主持人肖东坡率团队亲临隰县拍摄“乡村爱情故事”,隰县百姓踊跃参与,毫不怯场。王天郎饶有兴致地看着电视,屏幕上那些笑得前仰后合的男女老少,让他深受感染,他呵呵笑着向记者举例,他到村里调研,村民围着他,相谈甚欢间,忽然有人散去,他们坦然地告诉县委书记,“不能和你聊了,该去施肥了!”
“多么阳光自信!这就是我们的隰县人!”王天郎自豪地说。
“偏居一隅”的隰县,绝不能一直“灰头灰脸”。这座越来越漂亮的小城,应该拥有一个鲜明独特的定位,拥有一张叫响全国的名片!这是居民幸福指数的最好体现,更是城市“软实力”的坚挺写照!
作为宣传部长,任静的思考更为具体,英雄城——人们首先想到南昌;园林城——桂林山水甲天下;他们也想到了“宜居城”,但成都作为“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早已占尽风流……隰县的对外形象,无数次推敲斟酌,始终未有最佳答案。而现在,孟佩杰、来虎平这些享誉全国的道德楷模,不正是隰县最好的名片吗?推而广之,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隰县好人,才是隰县的灵魂,才是隰县最美的风景!隰县,就是中国好人县!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感动中国”,但每个人都愿意做好人,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好人。可以说,打造“中国好人县”的无形价值,不亚于打造“小西天”旅游胜地,不亚于打造“中国梨王玉露香”,不亚于打造“中国梨博园”,不亚于勇夺临汾市2012年度综合考评第一,不亚于荣获临汾市政府500万元重奖!
隰县,中国好人县!这个别开生面的称谓,作为隰县人引以为豪的新名片,自诞生以来,产生了无法想象的“好人效应”。
隰县黄土镇黄土村,是一个5000多人的大村,10多年建不起村委班子,水火不容的两派,在一次选举中,一派主力将另一派干将打死,双方上有八旬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两家走投无路的老人,齐齐躺在乡镇干部办公室,要求“国家做主”。种种乱象,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彻底终结。
苏根,黄土村人,自小闯荡外地,身家百万,回乡探亲时被“小伙伴”推上了村民选举大会,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一年后,苏根承诺办到的10件大事,办成了9件。两个动辄躺在乡镇办公室的老人,被苏根记在心上,经过半年奔波,他为两个濒临破灭的家庭,争取了一笔司法救助,老人孩子从此温饱无忧。年底述职大会上,他对村民说,“我苏根就是为大家伙儿跑腿的!不管大小事,你们尽管吱声!”
苏根入选“感动隰县”十大人物后,一批在外创业的隰县游子闻之振奋,他们纷纷效仿苏根,重返农村回报家乡。广袤的隰县农村,成了一片希望的田野!
隰县教育功臣冯廷记,45年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如今,隰县教育“百舸争流,百花齐放”,成为又一个民生品牌;隰县“玉露香之父”李元生,数十年自费钻研“玉露香”的丰产奥秘,如今被誉为“中国梨王”的“玉露香”,已成为隰县笑迎世界的又一王牌,鲜嫩欲滴的“玉露香”,一跃而为隰县人招待宾朋的“当家花旦”,他们总是自豪地告诉客人,“隰县人好!梨好!”
2014年2月6日,记者穿过宽敞的滨河路,去看望“米汤老人”宿全保。当年,看到滨河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退休老人宿全保支起大锅,和老伴一起熬绿豆汤,整整3个月,这位身有残疾的七旬老人,冒着酷暑每天往返数公里,为工人们送去清凉甘甜的绿豆汤,全县人昼夜奋战,工期两年的滨河路,8个月全线通车,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隰县速度”。
记者采访时正逢佳节,这座魅力山城,笼罩着浓浓的喜气。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宿全保老人早早为记者备好了“玉露香”,宿全保80多岁的老岳母,笑眯眯地招呼“记者俺娃”进屋喝水。一台“上了年纪”的收音机里,谭晶正在唱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本报记者 郭风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