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又到情人节 看两种爱情生态(图)

时间: 2014年02月20日07:2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庞元华和王永华


○编者按


2月14日,情人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前夕,这个城市的不同地方,呈现着不同的爱情生态:有的携手走过数十年;有的却是相对无言,劳燕分飞。


事实上,这些都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事。我们采写这两种爱情,只想告诉人们,每个人都需要更懂珍惜。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慢慢去体会其中的滋味。


一个婚姻登记处的旁观:


情人节前一天他们劳燕分飞


繁华的商业中心,情侣们手挽着手;影院外,贴满爱情电影的海报;路边花店,“玫瑰花火热预订”的横幅异常夺目……2月13日的太原,情人节的气息似乎已经满溢。


然而,有一个地方,在这一天却与这氛围格格不入。


2月13日9时30分,记者乘坐610路公交车,前往太原市杏花岭区婚姻登记处。一路向北,街头逐渐冷清,来到解放路北大街口东南角一栋办公楼的6层里,一个个淡漠的表情,让记者的心陡然压抑起来。


2月13日,周四,这里全天只办理离婚。


两位老人各自沉默办完手续


婚姻登记处的办公区大约30平方米,里面有20多人,说话时,大家都压着声音。


进门的墙上贴着“离婚登记须知”和填写格式等说明。旁边是一排长桌,人们在这里填写协议。桌前坐着几个来办离婚的人,由于离婚协议上要填结婚日期等信息,在他们面前,都是一边摆着白纸打印的离婚协议,一边放着红色外皮的结婚证。


记者看到不少结婚证都翻开着,上面的照片有现在的红底双人大头照,也有上世纪80年代的黑白照,其中还有一张很老式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对均出生于1949年的男女,他们今年都已65岁。照片上的男人,如今的老爷子坐在长桌右边的角上;照片上的女人,如今的老太太则隔着4人坐在长桌的另一边。老太太身后站着一名年约30岁的女士,是他们的女儿,她给两人传递着协议书、偶尔说几句话,但两位老人却没有任何交流,只是各自沉默、填写协议。


由于证件带得齐全,两位老人的离婚协议办得比较快。办理过程中,两人几乎没有说话,也没有表情。半小时后,他们就站到业务窗口前,在工作人员见证下,确认签字。签字时,老太太的眼角落下几滴眼泪,女儿赶紧抽出纸巾给母亲。等签完字,走出登记处,老太太已恢复平静。


戴上口罩,老太太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女儿,最后是老爷子。曾经的一家三口,就这样排成松散的一排,走下楼去。


他们在争吵中写完离婚协议


楼道里光线昏暗,几个男人坐在两边的座位上,谁都不说话,只是低头抽烟。一名中年男士用手支着额头,一动不动。


楼道拐角处站着一对40岁左右的男女,女人低头正填写离婚协议书,看不清神色。男人表情凶狠,不停地指着协议书大声怒骂,对女方填写的内容表示不满,女人则按男人的要求修改,偶尔细声细语地说句话,立马就被反驳回去。


不知道女人写了什么,男人突然一把将协议书抢过来,比划着好像要向女人扇过去。女人终于忍不住大喊一声,“那我怎么生活,不嫁人,以后生活怎么保障?”


听完,男人的脾气更大了,“你一天到晚在外面混,做的那点丢人事哇,还好意思写‘不管孩子归谁,以后双方会不会再婚,都要继续付抚养费,但不带孩子的一方不能再见孩子’?屁话,成了别人的孩子,我还给抚养费?”


几句话吼完,女人不说话,男人也沉默一瞬,随后用相对平静的声音对女人说,“我告诉你,孩子归谁咱俩做不了主,虽然是未成年,但是孩子也有自愿选择的权利。快点改,我现在一句话也不想跟你说。”


吵骂中,两人终于写完协议,到一楼打印室打好,之后又返回婚姻登记处办公室。这个过程中,男人没有和女人说一句话。


办离婚时领着4岁的女儿


“妈妈!”屋里突然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只见门口走进一名穿黑色羽绒衣的女子,手里拉着个4岁大的小姑娘。小姑娘头上戴着粉色发卡,穿着牛仔裤、绿色雪地靴。


这样一个组合进来,马上引起大家侧目。女子若无其事地走到业务窗口前,询问办理流程。这时,记者注意到,女子身后还跟着一名表情严肃的男人,也从工作人员手里拿过一张离婚协议表,沉默地在女子旁边填写。


看到父母都在忙,小姑娘一手揪着妈妈的指头,一边打量着屋里的人,两脚还不安分地动来动去,一不小心,左脚踩到了右脚上。小姑娘伸出小手蹲下想擦鞋,女子以为女儿没站稳赶紧往回拉,小姑娘一下歪倒,哼了一声。女子蹲下来一手搂住女儿,男人也皱着眉头扭过来,看了看又继续填表。过了一会儿,男人填错一栏信息,急匆匆下楼,要重新拿表格。


过了约5分钟,小姑娘发现爸爸不在了,忙问“爸爸呢?”“走了!”小姑娘不安稳起来,偎在妈妈腿上,“妈妈,我害怕。”女人蹲下来,拍着女儿安慰。


11时许,记者准备离开时,小姑娘的爸爸还没有回来。“丁零零……”办公电话陡然响了起来。“明天办理结婚登记,不用预约。不过明天人很多啊,你要做好心理准备。”窗口内,传来工作人员的声音。


走出婚姻登记处,楼道里,用手支着头的中年男子还坐在那里。一个看上去像是“80后”的女孩刚过来,用爽朗的声音打了一个电话,却在挂断后一瞬间眼泪涌出。她拿出纸巾擦了擦,整理了一下衣服后,又坚定地走进婚姻登记处。


本报记者 冯戎 贾蔚然 实习生 史文静


一对走过金婚的夫妇:


只要和和美美的哪天都是情人节


头挨着头,掌心紧贴掌心……在七旬老人王永华、庞元华的金婚旅游照里,不时有这样恩爱的场景。


2月11日下午,记者在太原市迎新街新华化工厂宿舍楼见到王永华、庞元华两位老人时,王永华穿了件红色的唐装,刚从外面回来,庞元华已提前热好一壶水在家等着。


在情人节前夕,这对金婚老人讲述了他们的节日观:只要和和美美的,哪天都是情人节。从1960年结婚到现在,携手走过54年的婚姻生活,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同甘共苦,还有风雨里的遮挡,心底的信任和包容。


庞元华:金婚就是在一起年代长了点儿


老人的家很温馨,床铺整齐,茶几上放着水果、干果、小点心,液晶电视是崭新的。窗台上的花叶绿含苞,旁边是一个全家福摆台,老人旅游时的合影放在角落。


对于很多人羡慕的金婚,庞元华神色淡然地说:“没啥,就是在一起年代长了点儿。”说是淡然,但老人的讲述,让记者体会到的却是各种不容易。


1959年,王永华在太原新华化工厂上班,一个月能领两斤白面,庞元华在老家上学。王永华领上白面后,自己舍不得吃,攒起来做成馒头,在火上烤成馍片,拿毛巾包住,用针线缝了口,托人捎给未婚妻,自己吃的却是粗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玫瑰,没有钻戒,白花花的面最能考验真心。


1960年国庆节,两人喜结连理。“他借了厂里一间房子,我自带铺盖卷住过去就算结婚了。”庞元华说,婚礼在老家院子里举行,没东西招待客人,正赶上葡萄熟了,一人吃了两三颗葡萄。没有宴席,没有豪华车队,一句“我待见你”成了最感人的承诺。


年轻时忙工作、忙孩子,孩子结婚生子后,忙着照顾第三代,现在孙子辈都长大了,他们就用退休工资和儿女给的零花钱外出旅游。不知不觉,50多年就过去了。


王永华: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信任


在王永华眼里,老伴通情达理,勤劳能干,但庞元华自我评价是“脾气暴,遇事容易着急,压不住火,着急了就会吼。”遇到庞元华吼的时候,王永华要么嘿嘿一笑要么不吭气,“根本吵不起来”。


为什么对爱人这么包容?王永华给记者讲起了“文革”时的经历,“我被定为落后分子,天天挨批斗,我老伴不嫌弃我,每天我挨完批斗回去,她都会安慰我,还给我做好吃的。当时一起挨批斗的人,好多都撑不下去了,是她给了我撑下去的力量。”庞元华在一旁解释道:“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他了,他只是性格太耿直。大风大浪都见过,就没有过不去的事儿。”在王永华看来,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信任。


王永华拿出几本相册给记者看,“这是我们2010年国庆金婚纪念日在桂林旅游时拍的合影。”相片上,王永华咧嘴笑着,搂着妻子庞元华的腰,庞元华对着镜头,比出“V”的手势,幸福扑面而来。


老人说,他们把全国各地都跑遍了,甚至还一起去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梵蒂冈、卢森堡旅游了一圈。说起旅游,老人脸上很有神采,王永华说的时候,庞元华在旁边不停地点头。


王永华说,前两天在微信上看见元宵节这一天正好是国外的情人节,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因为最近天冷路滑,他们准备在家待着,等暖和点了,和老伴一起去趟九寨沟看看。“你说,只要和和美美的,哪一天不是情人节呢!”


记者离开时,王永华老人坚持要把记者送到公交站牌处,还建议记者有时间多出去看看,建立积极向上的朋友圈,“见多识广了,心胸自然就宽阔,就能容得下事儿了,想不幸福都难!”


本报记者 田小丽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