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先“声”夺人的长治朗诵群(图)

时间: 2014年02月19日07:21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组织者正在推敲2014年长治元宵节诗歌朗诵会的细节。


男女合诵公民的诗《黄崖如刀》。


矿工杨晓猛闯入首届“夏青杯”决赛并获三等奖。


20年来,长治市的朗诵艺术群体悄然崛起。在这座小城,各类朗诵活动此起彼伏;来自各行各业的朗诵爱好者竟达两千余人——


马年正月,对于长治市的朗诵爱好者群体而言,可谓忙并乐着、喜事连连:一是他们策划组织录制的《太行诗音》系列朗诵作品光盘已经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二是他们去年秋天就开始多方筹备的《振兴之韵——2014年长治市元宵节诗歌朗诵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排练,定于正月十六正式演出。为马年的春节文化活动增添特别的亮色。


走进排练现场,笔者看到50多位来自长治不同行业的朗诵选手,或独诵、或对诵、或群诵、或伴舞,堪称精雕细琢、一丝不苟。


本次元宵朗诵活动是长治市朗诵家协会组织部分骨干会员走基层、接地气的一次大型公益活动。自1994年成立至今的20个年头里,长治朗协利用本市上世纪60年代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迁来的厂矿多、外来人口多的特殊语言优势,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大力开展多层次、多色彩、多形式的普通话朗诵演讲推广活动,逐渐使一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朗诵气候与氛围。


走进如今的长治,你不难看到,这里无论城市乡村,还是军营学校、企业工厂,清一色的普通话氛围成了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中国首批十大魅力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入会不收一分钱


笔者了解到,如今,长治市朗诵家协会已建立县区和行业分会25个,拥有各类会员两千多人。长治朗诵群以电视台播音员和主持人、中小学教师中的普通话测试员、歌舞团演员为骨干,进而带动和影响了全市一大批朗诵爱好者。该朗协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降低门槛、出入自由、从不收一分钱的会员费,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朗诵爱好者加入其中,全市的朗诵氛围越来越浓。


长治县是山西的文化强县,自2008年成立县朗诵分会以来,每年都要举办两次以上的大型公益朗诵活动,其中2010年举办的首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中,其报名参赛人数达300多人,他们中间不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农民。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只有5岁,受到全国“夏青杯”组委会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长治的大学更是推动朗诵文化的重要阵地。


长治医学院、长治学院、海军飞行学院、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册的会员人数长期保持在千人以上,大学生们一茬儿接一茬儿、一批接一批,除他们的学习生活之外,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恐怕就是长治频繁不断的大型公益朗诵活动,不失为一种高品质的陶冶与享受。


高超技艺令人吃惊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诗歌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太行诗群(亦称长治诗群)的崛起,为长治朗诵群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抒怀言志的开阔平台,长治朗诵群与太行诗群结伴同行,在不断的历练打磨中成长。从2004年开始,由中国诗刊社倡导发起的全国百城市大型公益朗诵活动“春天送你一首诗”使长治进入了一个空前的朗诵活跃期。每年的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品位之高成了长治朗诵的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今,参加这项活动的长治朗诵爱好者达两千多人,受众达几十万之多。受到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高洪波及叶延滨、林莽等全国数十位当代著名诗人的交口称赞。


2009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著名诗人雷抒雁个人作品朗诵会”在长治隆重举行,来自首都的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曹灿、林中华、冯福生、杜宁林等与众多的长治朗诵爱好者同台献艺。晚会连续演出两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使诗人本人深受感动,他激动地说:“没想到,实在没想到,在一个不达三线的中小城市——竟然有如此良好的朗诵氛围和环境,并且有这么一大批朗诵上品的优秀选手,高超的朗诵技艺不能不让人吃惊!”


的确如此,长治朗诵群已经唱响全国。从2010年首届“夏青杯”朗诵大赛至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举办了三届“夏青杯”,三届中,长治籍的入围选手就达80多名,其中晋级决赛的9名,成了“夏青杯”大赛中的一个特例,进入决赛的长治选手精彩的朗诵被央视一套、三套播出后,更增强了长治朗诵爱好者们的自豪感和饱满的参与热情。作为“夏青杯”朗诵大赛的发起单位——中国广播报也特以 《长治吹起朗诵的风》为题在头版显著位置对长治独有的朗诵文化现象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朗诵改变了命运


在长治,有一位叫李晋萍的自谋职业人员,丈夫离异,儿子又读大学,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她靠在长治液压岗楼街头摆摊卖菜为生,然而她对朗诵的热爱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点儿钱就到书店买了名家名段朗诵作品光盘,跟着模仿学习朗诵艺术。在她的菜摊上,最显著的摆设不是台秤,而是一台便携式光盘播放机,她的行动不仅改变着自己而且也影响着别人。正是这样一位肩负生活重担的善良母亲,通过参加一次次的朗诵赛事,从最初的社区比赛开始,一步一步向前挪步,先是参加区里比赛,后又参加市里比赛,终使她找回了自我,鼓起了战胜困难和生活的勇气。2010年,李晋萍一路过关斩将,杀进了全国“夏青杯”大赛的复赛。这个成绩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意外和惊喜。她去北京比赛的路费和音视频制作等费用是靠朋友帮助凑的,然而,也正是有了这次经历,她得到了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的聘用,担任了宣传委员,苦尽甘来,从此,她那愁苦的脸上开始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长治学院中文系大学生宋超,由于在全国大型公益活动 《春天送你一首诗》有上佳表现,被长治中医院选中提前签约,成为了院团委书记。然而,参加工作后的他并没有放弃心爱的朗诵爱好专长,而是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了连续数年的“班前清晨读诵”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引得全院医护人员参加,这成了长治中医院的一张独特的名片。为他们成为全国示范中医院、省级文明单位增添了光彩。


长治医学院2001届大学生原宁,也是具备朗诵专长,被长医和平医院提前录取,活跃和带动了这所三甲医院的朗诵氛围。


中铁三局下岗女工吴雪艳自参加朗诵协会以来,不仅屡屡获奖,而且还出演广播剧,演绎播讲自己辛酸故事的广播朗诵作品。如今,已经是太平洋保险公司长治分公司的项目经理,她说,是朗诵成就了自己。


交流可提升朗诵水平


2011年秋,北京大学朗诵协会一行25人利用国庆长假来长治进行采风及学术交流活动。经过短促紧张的排练、合练,一台“庆国庆、颂太行”大型诗歌朗诵会在长治电视台演播厅拉开帷幕,这引起了对朗诵有特殊情感并且十分挑剔的长治观众的浓厚兴趣。一半是北大学子,一半是长治的朗诵爱好者,虽然不是比赛、没有输赢,但双方却也在心里暗中较劲儿。结果一进入排练,就令开始还对长治选手不屑一顾、漫不经心的北大才子们大为吃惊。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内陆省份山西的一座闭塞小城竟有这样一群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一丝不苟、表现出色的朗诵人群,因此北大朗协和长治朗协结为友好协会,并长期保持联系、互通信息、互补短长、切磋技艺。


2012年春,中国吟诵协会来长治进行学术交流和吟诵推广活动。在长治二中的学术大厅里,长治的朗诵爱好者济济一堂、认真学习,聆听着一场吟诵的盛宴。从而也使他们懂得了朗诵和吟诵的根本区别,由此近乎失传的中国古典吟诵开始在长治推广流行。这年清明节,在长治城南的开元广场,由600多名长治少儿组成的大型吟诵方阵在央视主持人海霞的引领下,仿古吟诵了古老的清明祭文;与此同时,来自长治社会不同阶层的数百名朗诵爱好者组成不同的朗诵方队——军人方队、学生方队、煤矿工方队、农民工方队、环卫工方队、园林工方队、商业员工方队、通讯员工方队等也参加了朗诵长治文明创建和讴歌中华传统美德的豪迈诗篇。这台晚会以《我们的节日——清明》为题分别在央视一套、三套相继播出,扩大了长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怀着对八路军故乡、中华民族抗日前沿——长治这座英雄城市的特殊感情,在历次“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比赛中,夏青老师的夫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现已年逾八旬的葛兰老师总是对长治选手有一种偏爱。对于进入决赛的选手,她总要逐一地进行逐字逐句的耐心辅导和言传身教,使长治选手备受鼓舞、精神振奋。在大赛决赛现场,选手发挥出较高的朗诵水平。


朗诵就是咱的家,长治朗诵靠大家。从2008年至今,长治市朗诵家协会开办的朗诵艺术辅导培训中心,先后培训300多名艺考类应届高中生考入大学的殿堂,并且有不少学员已经在央视及省城的相关电视台参加工作。同时以这300多名学员为主体的一个大型学术交流QQ群也已建立形成。在这个群里,学员们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朗诵的发展趋势。2008年以来,长治市朗诵家协会的互联网平台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会员们可以在这里展示自我的朗诵音频、视频,也可以发表感受文章、看法观点,展开讨论,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诵技艺和水平。


长治,一座诗歌与朗诵并行的城市,这也许恰恰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如今,走进长治的窗口单位,如机场、车站、商场、酒店,或者徜徉于长治的街头公园、湖畔水边,人们讲普通话并且善用带底气的圆润声,已经是极为平常的事了。特别是晨练的人们和节假日公园聚会的市民,听几句名家诗文及太行诗群的诗歌朗诵也并非难事。在这里,或老人、或儿童似乎都迎合着一种长久氤氲而形成的朗诵文化氛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都在时不时地享受着各类朗诵带给他们的那份快乐。


郭秀萍 周永玲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