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寻找年味儿:故园今日笑(图)

时间: 2014年02月08日11:10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第一代长辈收到子女们送上的新年红包。


2009年春节,首届家族大拜年合影。


2014年春节,第六届家族大拜年合影。


掌勺大厨是大家族中第二代的大哥,已经60多岁。


热气腾腾的大锅饭。


每个人对老家都有着不一样的记忆。


在老人的带领下,大家俯身叩拜。


第二代的古树留影有些凝重。


第三代年轻人吃得高兴。


第四代孩子们玩得开心。


四世同堂百余人,家族聚会重还乡


从大丰头村到皇朵村,大约不到二里地。


这是一条乡间小道,只有靠脚步才能到达。在泽州县高都镇的行政区划中,皇朵村已经渺无踪迹,作为一个地名,它只存在于原氏族人的梦中。只有五六户人家,总人口不到30人,在上世纪90年代,皇朵村人已经全部迁入毗邻陵沁公路的大丰头村。


2月2日,正月初三。久已不见人烟的路,因为一场家族的聚会,在这一天热闹起来。埋藏在心底的家园,他们从未忘却。


沿着这条路,一代又一代人走向外面的世界。


这起初是属于姥姥们的故事。我姥姥那一代,总共有兄妹6人。他们姓原,都出生在皇朵村。皇朵村虽小,却源远流长。之所以有这个村名,是因为相传赵匡胤起兵之初,在这里躲灾避难。躲进深山成一统的僻静所在,却压抑不住太行山上质朴人们的生长愿望。原家兄妹,就如同随风飘散的蒲公英的种子,一个接一个翻过山梁,探知外界。岁月的砥砺和风霜的浸染过后,他们之中在世者年龄最小的也已经年近古稀。


兄妹6人总共养育了27个子女,这算是家族的第二代。每到过年,每一位老人都要至少接待27家人的上门拜年。这样一来,对每一位老人都是一种考验。且不说第三代和第四代人,老人有的很难叫上名字来。更重要的是,即使每天招待一家亲戚,对日益年迈的老人来说,都是一个繁重的负担。从2009年开始,第二代子女几经商量之后,想出一个好办法——在每年春节,整个家族择日择地相聚,搞个家族团拜会,所有费用均摊。这样一来,暖意融融的家族大聚会,既实现了儿女孝老爱亲的愿望,也免去了老人有心无力的顾虑。


2014年春节是这个大家族的第六届聚会。在这一年,他们放弃了城市里的大饭店,回到了乡里的小院落。大丰头村是姥姥的大哥家所在地,也就是我的老舅家。老舅已经过世,他的五个子女今年负责操持家族大聚会的方方面面。他们中有做大锅饭的大厨,也有操办酒宴的小厨,他们在自家院子里垒砌了炉火,添置了碗筷,无论架势还是气氛,一如当地人结婚办事。肉,割了几十斤;菜,买了几大筐;丸子,炸了一编织袋……半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就只等大年初三这一天。


四世同堂,100多口人,平日里大家天各一处,也就只有过年能够让大家聚到一起。他们之间,有的聊起近况滔滔不绝,有的只是面熟,甚至叫不上对方的名字,但大家心照不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回到这里。


沿着这条路,一代又一代人回到最初的家园。


这条蜿蜒在蓝天黄土之间的路并不长。用我姥姥的话说,嫁到大丰头村的妹妹,烙好一张饼送回家里,饼还是热的。这条不长的路,她们却有日子没有走过。在大丰头村一顿热闹丰盛的午饭过后,子女们决定,护送老人回到皇朵村看看,这个提议马上就得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人的响应。


几十个人穿行在冬日的旷野之中,暖暖的阳光照在脸上,心里面都是热热的。转过几道弯,眼前几棵古树掩映着灰色的房屋,皇朵村就要到啦。率先让你触摸到的,是村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井虽荒芜,但趴在井口张望,其间仍有泉水涌动。村子久无人居,泉眼细流却生生不息。进到村中,一座颇具气势的小庙,呈现眼前,庙门上的对联显然是春节刚刚张贴的,从皇朵村出去的人,逢年过节,仍然会怀念这个被世间遗忘的角落。正殿长长的青石廊柱,让人感觉到这座庙曾经的规模。只有五六户人家的小村落,都能有这样一座庙宇,令人惊叹。老人清楚地记得,两边的侧殿,一边祈雨,一边求子。在老人的带领下,大家俯身叩拜;起身之时,老人的眼角已有泪滴。


村中的古柳,更能勾起许多人的回忆。柳树上生发的万千枝条,是村里人最为经济实惠的建筑材料,年复一年被编织起来铺盖在房顶上遮风挡雨。这棵经风沐雨的老柳树,曾经满眼葱茏,是大人们聊天的场所,更是小孩们嬉戏的天堂。终于来到老人们曾经居住过的院落,却更让人感慨。昔日的院子已经被整理成平坦蓬松的黄土,可以耕种,四周的围墙只剩下断壁残垣。墙头是一片草色,墙下是一怀哀愁,对这里有记忆的中年人一片默然,只有那少不更事的孩子,抓住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李清伟 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