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娟在帮妈妈扫街
郭红玉在工作中
1月22日,在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山解放社区,一个19岁女孩正挥锹清理垃圾,脸上和鼻头被冻得红红的。女孩弯腰握紧铁锹铲起地上被冻住的垃圾,然后装进铁桶里,再拎到最近的垃圾站倒掉,粗糙的双手上满是老茧,过一会儿她会停下来搓一搓手。
女孩叫郭海娟,阳泉学院学生,放假回家替妈妈郭红玉打扫卫生。前年,她的父亲被滚烫的铁水严重烧伤,至今不能出院。弟弟还小,患严重高血压的母亲硬撑着让姐弟俩完成学业,自己当了一名环卫工。一家人在苦难中表现出的坚强打动了社区里许多人,他们打来电话告诉了记者。
22日这天,在西山解放社区一间低矮的平房里,记者采访了这一对母女。
女儿:有一种坚强叫成长
郭海娟高扎马尾辫、面容清秀,是社区低保户家庭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见到她时,她穿着妈妈的环卫服,累得大口喘气,被人们叫做“最美姑娘”。
自幼成长在棚户区里的郭海娟,从7岁起就帮妈妈郭红玉干家务。因为妈妈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所以上了中学之后,海娟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劳动。中学毕业后她考上了幼师,放假回来就经常替母亲去打扫街道。
假期她在家里早早给弟弟做好饭,然后妈妈去医院照顾爸爸,她就穿上环卫服走上街头替妈妈干活。“有人说‘你一个十七八的大姑娘,怎么能干这个’。我就咬着牙把委屈塞进心里,说我妈要去照顾爸爸,我来帮她干,我妈特别坚强,我也一样。”海娟说。
解放社区的张京华说,郭红玉一家是社区里数得着的困难居民,社区一直特别照顾她们,在招募环卫工人的时候,社区第一个就想到了她。除了她家困难之外,另一方面就是冲着她培养出了这么懂事孝敬的女儿。
邻居们说,老郭家的这个姑娘,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别人家孩子那样的家庭条件,“哪里有这么大的姑娘每天扫马路,这也就是在我们这儿能见上。”
妈妈:有一种坚强叫支撑
海娟的妈妈郭红玉,仅上过小学。
见到郭红玉的时候,她刚刚从医院赶回西山的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平房终日不见阳光,就是一家人的栖身之所。两张破旧的木板床和几个装衣服的纸箱子占去屋子的一大半,一台12英寸的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是仅有的电器。“我们两口子都没有正式工作,穿的衣服都是亲戚们接济来的旧衣服,家里买菜时多会儿都是挑最便宜的,一年到头也难得买一回肉。所以我儿子今年14岁了,个子才一米三多。”郭红玉说。
正是因为夫妻俩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特别注重孩子们上学的事,“孩子学下本事,将来能自立了,我们也就安心了,现在砸锅卖铁也愿意送孩子念书。”郭红玉说。
当女儿郭海娟上了中专之后,他们这个低保家庭明显力不从心。为了挣钱供孩子念书,2011年,郭红玉硬撑着报名当上了环卫工,负责五三街一段大概3公里区域的卫生清扫和保洁。严重的高血压会让她在工作时头晕站立不稳,每次她都扶着墙休息一会儿再接着干,这些她从来没有和孩子们说过。
2012年7月13日,郭红玉的丈夫在工作中被滚烫的铁水严重烧伤,“全身80%的地方重度烧伤,在重症监护室里住了40天才抢救过来,直到现在还住在医院里,等着继续做植皮手术。他不能动,烧伤的脸也丑得不能看。”郭红玉说,那一刻她感觉就像自己家的天塌了一样。
郭红玉说,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自己想到的就是不能影响孩子,她宁愿自己受尽苦累,也坚决要求孩子们别为家事分心。
2013年夏天,女儿海娟幼师毕业,在家附近的一家幼儿园里找到了工作,平时上班,周末替母亲扫街,儿子也小学毕业了。
没想到,9月初,一场矛盾却在郭红玉和两个孩子之间爆发了。首先是儿子明确表示他不想上中学了,要去打工挣钱,这让郭红玉非常生气,“一个13岁的娃娃,到哪里打工人家会要你,你这么瘦小,能干了什么?”教训了儿子之后,郭红玉又开始朝女儿发火。原来海娟之前参加了升学考试,被阳泉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录取,同学们把喜讯告诉她的时候,海娟最终放弃了去念书的想法。郭红玉无意中碰到了海娟的同学,得知了这件事后,她平生第一次,对儿女们同时发了火。“妈妈求你们了,去上学行不行?”“妈妈,我求你了,别让我上学行不行?”“妈妈知道你们是为了这个家,可是妈妈不愿意你们也过这样的日子,要想让咱们家日子能转好,现在你们必须去上学,如果你们不去,我永远不原谅你们。”
最终,两个孩子没有拗过郭红玉,她送儿女们走进了大学和中学的校门。
郭红玉说:“孩子们从小到大,我没有这样骂过他们,这回我真是着急了,这是他们人生的大事呀。”
○那些年,那些事
有些事妈妈没告诉孩子
在采访中,郭红玉的坚强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生这两个孩子的时候,家里没有人,我自己去借钱到医院,孩子的爸爸打工顾不上,月子里也没人照顾,我就自己伺候自己。”这个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女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很平静。但是一说到孩子,她就显得很激动,“我能给医生下跪求他们尽力,我能在医院几个月白天黑夜伺候他,我为了省钱,能在饭店里吃别人剩下的东西,但我不能耽误了我的两个孩子,这些事孩子们都不知道,但为了这个家我愿意。”
家徒四壁,丈夫还在医院里等着钱救命,她却宁肯借债也要送孩子上学。她背的经济和心理包袱有多重,她都咽进肚里:“家里亲戚和邻居都说过我,不看看家里实际情况,凭着性子这么乱来,就不想以后日子咋过。可是我总觉得,家里再苦再难也就是这一阵子,孩子不念书没有知识,苦的是一辈子,所以我不后悔。我今年46岁,还能坚持着干下去,只要我还在,不管孩子们念书到哪一步,我都要想办法供出来。”郭红玉说。
郭红玉告诉记者,这里地处矿区,街道的卫生不像市区道路容易搞,路边的垃圾杂物用扫帚根本不行,只能使用铁锹和桶来清理,孩子就是这样风里雨里地替自己劳动,好让自己能多挤出点时间去医院。社区里曾经有人给她家捐了一千多块钱,“人家都是看着咱姑娘不容易,我这当妈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却没有带给孩子好的生活。”
那些难忘的事
郭红玉:女儿替自己扫街,孩子费力地在街头干活,我一看,心疼呀。这个场面是自己永远也忘不了的。
郭海娟:妈妈骂着我和弟弟去上学那天;还有,看着妈妈到处借钱给我凑学费;为了省钱,她晚上在灯下给我做上学用的被子,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
本报民生信息员赵效忠:这对母女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很多人都知道,但凡知道的基本上都佩服这家人,在这么困难的生活里,还能这样坚持着。“家庭这么困难,还要让孩子们上学,不多见,确实让人感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一点没错。现在社区、邻居都在关心这对母女,希望她们以后的日子能好一点。”赵效忠说。
本报记者 吴学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