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靠种地为生的潞城市店上镇赤头村农村妇女张林英,怀着一颗诚信之心,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历时15年,靠着微薄的收入,终于还完了2万多元的外债。这期间,她还要抚养3个未成年孩子,维持家庭日常开支。她以柔弱的肩膀和实实在在的言行诠释了诚实守信的真正内涵,她用艰辛磨炼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因为张林英诚实守信的事迹,2011年,原潞城信用社为其儿子养猪创业提供了3万元的信用贷款。1月22日上午,记者采访65岁的张林英时了解到,这3万元的贷款很快就能还清了。
她说人不在了,但账不能烂
1993年6月的一天,张林英的丈夫老宋一大早就到地里干活。临近中午时,老宋突然感到头晕目眩,险些栽倒。开始他还以为是近些天干活太累,可是随后的几天里,这样的症状时有出现。
张林英赶紧拉着丈夫去了长治市的医院,检查的结果是:老宋得了白血病。早在1987年,老宋为了改善家境,向店上镇信用社贷款近1万元,在村里烧起了焦炭。由于多种原因,烧焦炭亏了本。6年过去了,他们家仍然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屋漏又逢连阴雨。家里本来就有一屁股债没有还清,丈夫不幸又得了重病。张林英的心里像被重重地压上了一块石头。
为了给丈夫治病,张林英走东家转西家借了1万多元。然而,无情的病魔还是夺去了老宋的生命。丈夫走了,留给张林英的是无尽的悲痛与伤感。丈夫去世后的一周里,上门催讨的债主来了一批又一批。那时,张林英手里没一分钱。
2万多块钱债,一个拖着3个孩子的农村妇女怎样还?有人劝张林英不认账,或干脆一走了之。而张林英不想,“当初借钱时,人家都是出于好心,我不能干这昧良心的事。”
丈夫出殡后,张林英照着账本上的记录,挨家挨户上门向债主表态:“人不在了,但账还在。这钱我来还,这辈子还不完,下辈子让孩子们接着来还。”
十年还清万元债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一个家庭的年收入不过两三千元。张林英家原有8亩地,丈夫走后,减少了2亩,张林英就靠所剩的6亩地,走上漫漫还债路。
50元,100元……哪年哪月还了多少,还欠多少,张林英在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她说:“每还一笔外债,我就长出一口气,像是闯过一道关。”
张林英还债的路很艰辛。在丈夫去世的头三年,还不断有债主上门讨“说法”。
“我家里有急事,你先给我拿点。”
“你家的两头猪也大了,要不我先捉走吧。”
“你家这对沙发也能值几百元,我抬走顶债吧。”
家里剩余的焦炭被拉走了;最好的柜子被抬走了;电表也被拆下来拿去了;……
张林英并没有埋怨亲戚朋友们。她说:“都是穷老百姓,谁也不容易啊。”
为了尽快还债,张林英让17岁的大儿子和自己种地,把15岁的小儿子送到亲戚的果园里打工,一天挣3元钱。每到月底领上工资,小儿子总是要等到深夜才悄悄回家,因为担心在路上遇见要债人。
“不是不还人家钱,实在是家里欠债太多,很少的收入由我妈统筹安排,分次归还。”小儿子说。张林英还规定:粮食和菜吃自己地里种的,不能花钱买;关掉家中所有的电器,电视再不能看了;电灯泡换成15瓦的。全家人开源节流,所有挣来的钱全部还债。张林英回忆说,“吃了整整一冬天土豆,我也有馋得顶不住的时候。快夏天时,我就去买回些豆角。再馋了,就买个茄子,给全家改善生活。”
举家还债的日子,过得格外艰苦。“过去就过去了,想那些苦日子干吗?”说着,她捂着嘴笑了,顺手拭去眼角的泪水。
张林英一家四口节衣缩食,用了整整10年,张林英硬是把1万多元的个人外债全部还清了。
5年还清贷款
欠个人的债都还了,张林英心头还压着欠信用社的9800元贷款。
这时,又有人劝张林英:“那是公家的钱,没人跟你计较。你日子过得这么苦,还是赶快攒些钱给大儿子娶媳妇吧。”
张林英说:“公家的钱更不能含糊,犯法的事我更不干。再说,一个不讲信用的家庭,谁家的姑娘愿意嫁过来啊!”
2003年,张林英主动找到信用社,要还丈夫欠镇信用社的9800元贷款。张林英的到来,让信用社的人大吃一惊。王冠华时任镇信用社主任,张林英家的这笔贷款是他放出去的。提起这笔贷款的归还,王冠华感慨万千:那家男人去世后,信用社派人前去催款。可一看那摊子,一个女人带着3个未成年的孩子,信贷员没开口,转身回来了,信用社根本没想着欠款能回来。
当年9月,张林英把归还的第一笔300元钱放到信用社的柜台上。信用社员工又吃了一惊,全是20元、10元、5元、1元的小面额钱币!随后的几年里,张林英靠着卖玉米和孩子们打工挣的钱,直到2008年共分5次还清了9800元贷款。在店上镇信用社评定的首批信用户中,张林英荣列其中。
张林英在走过15年艰辛还债路的同时,也走出了一片充满阳光的诚信天地,她先后被评为“长治市道德模范称号”、“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还完所有外债的张林英现在倍感轻松踏实。如今,张林英的大儿子、小儿子都上班,每人每月有1000余元收入。小儿子已于去年完婚,大儿子也正在筹备婚事,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她说,现在感到很幸福。
本报记者 张文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