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那些“马”让我们怀念这些马给我们鲜活的感觉(图)

时间: 2014年01月24日07:4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现在的饮马河比以前小了很多


驯马师老魏和他的马


果下马个儿不高,性格温和


角马其实不是马,而是牛羚


“山西晚报龙城走马”系列报道之四


A饮马河旧址犹存马王庙已无踪影


龙城走马系列报道推出以来,引发了许多太原市民的关注,有两匹“老马”不断被市民提起:饮马河、马王庙,提醒记者一定要写写。沿着老市民的记忆,23日,记者来到旧址犹存的饮马河和已无影踪的马王庙。


饮马河:原址之处建公园


对于居住在旱西关街一带的老太原人,饮马河是他们回忆中美好的一部分。


23日,记者在杏花岭区黑龙潭社区主任赵和平的带领下,来到了饮马河公园。冬日的阳光下,结冰的水面闪着光,水面不宽,小桥长廊、古井亭台,湖心岛上的戏台矗立于此。“2004年前后,戏台‘民乐台’修建一新,每年夏天,省城晋剧票友都会赶到这里聚会。”赵主任说道。


黑龙潭社区工作人员祖玉龙,今年52岁,从小就生活在旱西门街,饮马河对他来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五六岁时,就跟着我妈妈到饮马河边洗衣服。那时候水面比这大多了,长长的一条河,波光粼粼,我妈妈用棒槌敲打泡在石头蛋子上的衣服,一会儿就洗了一筐。”回忆起童年在饮马河边的往事,祖玉龙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好多大娘都来洗衣服,洗好了,铺在岸边的草坪上晒,花花绿绿的一大片,小孩子们就下水捞鱼、抓虾、吊蜻蜓……”祖玉龙说,自己的父亲还专门给他用笼布和铁丝制作了捞鱼用的网兜。“驻扎”在饮马河公园的太原市晋剧戏迷协会的马师傅,在饮马河公园工作12年,也是土生土长的老太原人。“我十五六岁时,经常来饮马河捞鱼,那时候河不小,水清凌凌的!”马师傅说,现在,晋剧戏迷协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夏天的时候,不少喜欢唱戏的人都会聚到这里,热闹极了!


经查证资料,饮马河,旧又称文漪湖,因地近学宫,故名。饮马河与后小河古时相通,明太原三卫驻军常饮马于此,故名饮马河。以饮马河而名的街巷始于清代,称饮马河,民国有饮马河街、饮马巷。


而今的饮马河公园是在饮马河原址上建成的,北起旱西关街,南至府西街,更像是街心公园。值得一提的是,公园内的水域面积虽然小,但依旧承载着市民的欢声笑语,湖心岛上的“民乐台”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也是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教育基地。


马王庙:而今已成居民楼


曾经位于太原柴市巷的马王庙,属于已经消失的古建。


记者走进柴市巷,这是一条夹杂在高楼间的繁闹小巷,紧邻的“马王巷”的历史渊源早已被人们忘却,记者随机问了十多位路人,九成不知道马王庙,只有一人说是这里的古建。


在柴市巷社区,一位老社区工作人员表示,马王庙的位置就在现在的柴市巷23号楼、24号楼和停车场之间。为了证实,他们带记者找到了在马王庙生活过的老住户。


在23号楼前的存车棚,50多岁的马大姐说:“这个地方就是曾经的马王庙。”她回忆说,马王庙有门楼、前殿、后殿、前后院厢房等殿堂18间,约莫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马王庙里外院还住有8户人家。当时,这里的道路特别窄,最宽处宽不到两三米。


马大姐说,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大面积拆迁改造,她家也成了拆迁户,后来又回迁回来,她还指着存车棚外的一个变压器说,最高的一面红砖下有一面老墙,老墙边曾经就是马王庙的一个通道。


在太原方志网上有记录,马王庙位于太原柴市巷51号,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529平方米。前殿、后殿均为硬山顶,琉璃剪边。此外,据专家考证,马王庙里供奉是道家尊神“灵官马元帅”,即太原老百姓俗话说的“马王爷”,也就是马王神。


本报记者 崔玲玲 马继玲


B驯马师养马人,他们对马的感情不一般


那些远去的“马”让人怀念,而在我们身边,却有着不少可见、可摸、可骑的“真身”马,它们将和我们一起迎来马年。


跑马场:拍马屁会被马踢


22日10点,中北大学背后慕云山上的乾元跑马场,天空澄净。二三十匹马眯缝着眼睛,舒服地享受着太阳光,驯马师老魏在马间巡察,黑红的脸庞,戴着黑线帽、白手套,乐呵呵地摸摸这匹的脖子,拍拍那匹的后颈。


老魏今年52岁,从河北沽源牧场来到跑马场有3年多了,驯的都是蒙古马,专供人骑。他从17岁时就开始养马放马,到今年已经有整整35年。他懂得驯马,会给马治病,经他手喂养过的马有放牧的、拉车的、让人骑的;有蒙古马、俄罗斯马、伊犁马、日本马等。相比画家笔下的高头大马,蒙古马体型矮小,头大颈短,其貌不扬,但是,这种马忍得了酷暑耐得住严寒,四肢坚实有力,蹄质坚实,性子温和,乘骑蒙古马,平稳、舒适。


马年快到了,天天都有人来“跑马溜溜的山上”,有时候老魏拉回来,一摸马身上的汗,他就心疼,揭了鞍子还要哄哄“不骑了,快歇歇。”问老魏骑不骑马,他说“我不想”。说起心爱的马,老魏一脸都是笑,远远听到他来喂料了,马棚里会出现“呲嘞儿呲嘞儿”的欢叫声。去年3月的暴雪,压塌了马棚一角,一匹8岁的大黄马被砸中。看着老魏慌张张地进来,马的大眼睛里都是泪,老魏眼圈也红了。大黄马被救出后,腿断了,老魏一想起来就难受。


马急了也会踢人,老魏的腿上被踢得一块青一块紫是常事。有一次,两匹马尥蹶子打架,他去劝架,就被误踢了腿,好在架拉开了。老魏说,蒙古马敦厚,胆小,生人碰它,它会害怕,会反抗。惯熟了后,你可以在它脖子上抓痒痒,它很享受,亲密的人它才让摸摸脸。还有,摸马不能摸耳朵。


记者问“拍马屁”马会是什么感觉,老魏和同伴们哈哈地笑了,“拍马屁是说人呢,要是你抬手在马屁股上一拍,会把马惊着,非踹你不可!”


太原动物园:小斑马惹人怜


太原动物园里饲养的马,有斑马、果下马、角马,最受游客喜爱的当数斑马。


一进斑马馆,迎面一股湿热,夹杂着草料味。斑马产自非洲,喜热畏寒,每年冬天都会住进暖气房。记者看了一下温度计:12℃。


考虑到记者拍片方便,饲养员孟师傅一边打开里道门,一边解释:“斑马胆小,所以游人都是远隔着大大的玻璃窗观赏。”果然,一推门,两只斑马躲跑着到了墙角。动物园里的斑马已经是母子两代了,第一代的“老大”“老二”,孟师傅一一指给记者看。说起老三,他不吭声了。打开了最里面的一个房门,里面有一只特可爱的小斑马,它胆子挺大,不仅不躲,还探头看看孟师傅和记者一行人,听着孟师傅“四儿、四儿”亲切地喊着,小斑马摇头晃脑。


原来,“四儿”是“老三”生的第四胎,生下“四儿”20天后,“老三”重病去世。从那时起,饲养组孟师傅仨人成了“四儿”的奶爸,天天冲奶粉喂它,到现在“四儿”快三个月了,从没有见过游客,所以它不怕人。


比起斑马,产自我国云、桂、贵、川的果下马很有“地主”的派头,它们一年四季都在露天的马场里吃喝活动。记者的相机镜头离它们不过一米远,人家该干嘛还干嘛。工作人员介绍,果下马性格温和,不怕人。确实,在产地,果下马是拉车驮货的好把式,别看它身形不过一米三四,体重只有一百多斤,却可以拉1200斤至1500斤重的货物,而且脚力好,能走滑坡。记者回忆起十多年前,曾在广西百色见过这种雨中驮货的小矮马,想来应该就是果下马。


把角马放最后说,是因为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真正的马,而应该叫牛羚,动物园饲养的是黑尾牛羚。角马产自非洲草原,这个时候也在暖气房里过冬。它头顶一双长长弯弯的角,头大肩宽,看前面很像水牛,长而成簇的尾巴像马。角马性子烈,工作人员一再提醒不要靠近,他们喂料时也通常把料撒在食槽里。


本报记者 赵晋燕


○结束语


到今天,“山西晚报龙城走马”系列报道结束了。几天来,我们马不停蹄、走马观花地寻找着龙城马迹,讲述龙城与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是迎接马年的到来,更是想探究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太原并非草木繁盛的牧马之地,却有这么多与马有关的地名村落,究其原因,正是地理位置重要,是历朝历代,特别是唐、宋、明、清,兵家必争之地的缘故。龙城马上迎“马”,祝愿每一个龙城人马年龙马精神、马到成功。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