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沿线的城中村受益匪浅
习惯早睡早起的宋鑫,最近有些变了。他不再5点半起床,也不再10点半休息,不再拘泥于单位与家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也不再把电视作为唯一的娱乐工具。如果你不是太原人,或许很难想象,在半年之间,令宋鑫发生改变的,竟然是中环路的全线贯通。“以往早睡早起,抱着电视过周末,其实都是无奈之举。”宋鑫说,“住在凯旋街,周边没有任何城市娱乐、餐饮设施,出入道路单一、狭窄。从中心城区往东,一过铁道桥就像是落入了城郊。怕堵车,就只能早睡早起了。”但中环通车后,路顺了,回家出门的时间都变短了,这样宋鑫一下子觉得“自己离市区忽然近了许多。”
并不遥远的“郊区”
今年32岁的宋鑫,住在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凯旋街道场沟村,虽然距离建设路只有6站公交车的距离,但他始终觉得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市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从太钢至北营的太原市建设路以东一带,由于向西出行要穿过铁路道口,所以太原整个东部地区的出行其实都很困难。交通的不便造成了城市发展滞后,凯旋街道场沟村的尴尬,事实上就是所有铁路线以东地区的尴尬。
这些地区虽然距离城市核心区不远,但发展滞后,除了居住功能,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配套设施,也许只有偶尔出现的唐久和金虎便利才能使这些地区的居民意识到这里并不是遥远的郊区。
更为尴尬的是,太原东部地区交通不便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北部和西部地区。
太原南西北三面环山,腹地较小,只有汾河谷地为平原地区。占全市1/20的城市中心区集聚了绝大多数的人口、产业和城市功能区。
虽然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后60余年的发展,但除了城区向南拓展至财经大学一带以外,东西北三面的传统中心城区仍然停留在胜利街以南、建设路以西、和平路以东的狭小范围内——这几乎就是明清时期太原古城墙的基本位置和走向。
道路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城市框架不大,造就了城市中心城区集中,市民出行早晚流向性明显的特征。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每天早晨,太原的车流和人流几乎都是四面汇集到中心城区,晚上再四散出城。这样的情况造就了拥堵,也造就了城市发展的恶性循环。
宋鑫虽然在工作两年后买了车,但“几乎是我往哪走,哪堵,大家出行的时间和方向都一样,没办法。”
因为没有路,大单位、写字楼一般不会选择在中心城区外选址;因为没有路,人流不够密集,所以咖啡厅、电影院这些城市属性明显的公共服务设施不会落户;因为没有路,这些地区除了农村信用社以外,甚至连一家银行都没有。“太原的中心城区太集中了,类似我们这些地区,简直就和郊区一样,没有配套的城市生活设施,工作单位太远,交通的不便造成了生活的不便,感觉游离于城市边缘。”
中环拉近了人与城市的距离
但是,最近一个月,宋鑫的生活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5点半起床,这个坚持了7年之久的工作日“铁律”,最近正在被慢慢地打破。习惯早起的宋鑫变得有些“懒惰”了。
而“铁律”被打破的原因正是中环通车了。“以前坚持早起只是无奈之举,路太远,又不能迟到。”每天早晨要送儿子到东华门上学,还要在8点前赶到位于长风街西口的工作单位,这对于家住凯旋街道场沟村的宋鑫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但现在不同了,中环通车,送儿子和上班的时间至少缩短了40分钟,宋鑫觉得,“睡一会儿懒觉是多么幸福。”持续了7年之久,冬天披着星星起床的日子终于有了改变。
因为“进城”的时间缩短,宋鑫一下子觉得自己和中心城区的距离缩短了。
其次,宋鑫感觉自己周边的环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北边的富力城小区越来越成熟,剪子湾棚户区改造工程也初见雏形,居住区的面积越来越大,人口集中了,交通便利了。许多“高大上”的餐饮店、鲜奶店、洗衣店、学校等附属设施开始在身边涌现,兴建。
同样在河西地区,由于西中环快速路工程途经小井峪、阎家沟、窊流、东社、沙沟、大井峪、义井、北堰、南堰等多个城中村。中环路工程建设将雨污水管线、煤气和自来水管线、热力管线、高压电力和通信联建线路通通铺设至了这些城中村中,这些城市高标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推进城中村改造,促进沿线区域实施现代化城市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环路把太原城扩大了一圈
其实,宋鑫的感觉也是所有太原市民的感觉。
全长近50公里的中环路是太原市今年最引人注目的道路建设工程。中环路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在更大范围内将城市中心区的框架勾画出来,拉大了城市框架。以往东至建设路、北至胜利街、南至学府街、西至和平路的框架被拉大。
城市中心区东部由建设路东扩至太行路,南部由长风街南扩至南中环,西部由和平路西扩至西中环,北部更是由胜利街北扩至北中环。
中心区的扩展为城市争得了更多发展空间,中心区扩展后更多人会像宋鑫一样,享受更多的城市化便利。市内四通八达的道路不断向外延伸,市政配套的快速跟进,将会使原先较为偏僻的城市周边区域,开始日渐繁华。
太原中环内这个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成为新的扩大容量的太原市中心城区。这里将集中太原市70%以上的就业岗位、人口和交通流量。
但未来,太原市提出,不会再走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老路,将协调推进城市建设,构建以汾河为轴线的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城市空间布局。北部阳曲产业新城、东部东山科技生态城、西部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南部汾东新区和晋阳新区将逐个成形。
其中,“中环作为区域协调、内外衔接的城市快速路,就进一步拉大了城市骨架。在疏解老城的同时,对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也将日益显现出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太原市住建委主任王忠表示。
显然,中环只是个开始,这座城市的雄心远不止于此。
专家视角
城市开发,道路先行
对于道路引领城市发展,太原中环路拉大了中心城区的框架这一话题。太原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表示,“目前太原市城市改造采取的是国际上通行的TOD开发模式。
TOD是英文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的缩写,字面意思是“交通引导开发”,也就是说,“城市要开发哪里,首先把路开通到哪里,道路先行。”
事实上,道路工程建设的目的不仅是改变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交通状况,还要以道路工程建设为先导,拉大城市框架,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国际规划界最先进的新城市主义将这一模式广泛运用于城市开发领域。
目前,太原市市域面积达6988平方公里,但市区规划面积只有360平方公里,只有市域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强。南西北三面环山,腹地较小,只有汾河谷地为平原地区,适宜开发建设。占全市二十分之一的城市中心区集聚了全市绝大多数的人口和产业,总体规划面积很快就会用完,城市已经没有更多发展空间;而太原绝大多数的土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强度不够,所以在新城市化运动中通过TOD开发模式快速城市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些省份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太原市的这一比重只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另外,发达城市园区经济占比达到了六七成,太原市园区同样由于空间制约,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太小,带动引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这些问题,则要通过TOD开发模式,拉大城市框架,扩展空间,重构产业格局,才能在新一轮城市化运动中占得先机。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苏景岳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闫飞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