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锋(左)和著名导演冯小刚合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香浓诱人的刀削面、筋柔味美的饸饹面、爽滑利口的清徐灌肠、口感醇厚的莜面鱼鱼……走进这家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山西面家,饱享着满含乡情的山西特色面食,转瞬间,独自漂泊在外的山西游子仿佛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2005年7月,太原清徐人杨志锋在洛杉矶开了首家山西面馆。能在美国吃上风味独特的山西面食,不仅吸引了在美国的山西老乡,其他国家的食客也慕名而来。“吃了杨先生的面如同回到了家乡”,2008年4月,著名导演冯小刚吃过这里的山西面食后,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这句朴实的话也道出了其他来此就餐的华人们的感受。
如今,杨志锋已成功在“美国西海岸的明珠”洛杉矶开了三家连锁式的“山西面家”,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信心满满的杨志锋心里有一个梦——将山西面食文化推向整个美国,“我希望不仅能够把家乡的面食文化在国外弘扬光大,还期待可以将晋商精神的精髓——诚信,传播到美国的各个角落。”
朋友一句话,大洋彼岸去淘金
1963年,杨志锋出生于太原市清徐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生长在小县城里,但他却是个思想前卫的人。杨志锋喜欢新鲜事物,即使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他也乐意一探究竟。上世纪90年代,长期在机械行业里从事营销工作的杨志锋,逐渐了解了对外贸易这一领域,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咱们兄弟几个一块去美国做生意吧?”“好啊!”虽然此前只知道美国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他一无所知,但听到一起做生意的朋友们的提议,杨志锋当下爽快地答应了。“我一直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做生意应该放眼全世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太原。当时我只有30岁,只想着趁年轻出去闯闯!”那时,杨志锋的孩子只有三岁,但他的妻子也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全力支持丈夫去美国发展。
在去美国之前,杨志锋和朋友们细致地规划着蓝图,“我们并不只是一时头脑发热盲目去美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时国内市场对印刷机的需求很大,二手印刷机市场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而美国科技发达,印刷机更新换代快。所以决定从美国收购二手印刷设备,将其运回国内出售。”瞄准此商机后,杨志锋和朋友们决定立刻赶赴美国。
临行之前,杨志锋的父亲虽然并没有上前阻止,但还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去了美国,你就是瞎子、瘸子和傻子!”去意已决的杨志锋毫无退缩念头,“我从来不会考虑困难有多少,我想的只是该做什么事,如何能做到。”
1995年5月,当终于搭上前往美国的航班时,杨志锋的心情却是格外平静,“我到美国是去做事情的,不是去玩的,所以并不觉得兴奋激动。”考虑到自己英语基础差,在飞往美国之前,杨志锋特意带了一本烟盒大小的英汉词典,将其装进衣服口袋里,以便随时翻看。
杨志锋和朋友们开始了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艰辛打拼的日子。虽然租住的公寓简陋,杨志锋却无暇顾及,因为他要尽快解决眼前这个棘手的问题: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语言不通的现状,如何能够找到出售二手印刷设备的商家?
操着“哑巴英语”,赚到第一桶金
初到美国,杨志锋只知道印刷的英文单词是“printing”,为了找到货源,他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希望通过查阅印刷类的书籍,找到出售二手印刷设备的商家的联络方式。
翻阅纯英文的书籍,杨志锋只好求助于英汉字典,“几乎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着字典,上学时也没这么用功过。”就这样,杨志锋最终找到了一个芝加哥商家的电话号码。紧接着,他将要向商家表达的内容翻译成英语写在纸上,“我当时就是‘哑巴英语’,只能把想要说的话提前写下来,反复练习。”拨通对方的电话后,杨志锋顺利地要到了这个商家的具体地址,“虽然当时我的英语很不流利,还有语法错误,但是人家感受到了我的诚意,所以不仅耐心地听我讲完了话,还友好地邀请我面谈。”
从洛杉矶赶赴芝加哥后,杨志锋拿着地图,找到了这个专门出售二手印刷设备的商家。在摆满二手印刷设备的工厂里,杨志锋一眼相中了一套海德堡牌二手印刷设备。当得知这套设备要价12万美元时,他习惯性地砍起价来,“6万美元,行不行?”不料,工厂老板突然闭口不再谈生意,而是礼貌性地让他独自参观厂房。遭遇冷落的他并没有离去,“我就是喜欢这套印刷设备,所以就继续呆在那里,一直盯着它看,寻找机会买到它。”看到杨志锋的诚意,第二天下午,这个老板主动邀请他坐下来谈。
杨志锋没有想到,工厂老板并没有直接谈生意,而是和他聊起了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直比划着聊着天,气氛一直很轻松愉悦。当聊到两国文化差异时,他告诉我,‘在你们国家,购买一件商品,消费者可能习惯于砍价,可在我们美国,每件商品的价格都很透明,要价多少就是多少,很少存在砍价的现象’。”
随着了解程度的逐渐加深,杨志锋的真诚感动了工厂老板,最终以8万多美元的价格成交,“你是我第一个中国朋友,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为了表示尊重,在正式签约那天,这个老板特意找来一面中国国旗,将其与美国国旗并排放在了一起,“美国人尊重你这个人,就会尊重你的国家和文化。”杨志锋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这一点。
之后,杨志锋将在美国收购的二手印刷机运回国内出售,赚得“第一桶金”。彼时,正逢美国用光纤电缆替换掉原先的金属电缆,杨志锋再次发现了商机,“我在美国回收了废弃的金属电缆后,把其中的铜和铝运到国内出售,销路还不错。”通过试水二手市场,杨志锋积累了一定的创业资金。
打工中餐馆,倒垃圾赢得青睐
从1997年开始,杨志锋的二手印刷机生意逐渐不景气了,他意识到这个生意难以持久发展下去。“国内科技正在飞速发展,所以国内市场对美国二手印刷机的需求越来越少。”在妻子的鼓励下,杨志锋来到一家台湾人开的中式餐馆打起了工,“我向来只专注于做事情,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丢面子的,既然来到了美国,就不能虚度时间。”
倒垃圾虽然不是杨志锋分内的工作,但他还是每天主动将五六十公斤重的垃圾搬运到街上指定堆放点,“垃圾太沉了,一个人搬起来很吃力。有时也会在街上遭遇他人的嘲笑和欺负,但我不觉得苦和累,也没动过放弃的念头。”时间久了,餐馆老板忍不住问他,“倒垃圾又脏又累,这不是你需要干的活,为什么还要去干呢?”杨志锋憨厚地笑了笑,“我是新来的,我不干,谁干呢?”
餐馆老板被杨志锋身上的质朴打动了,开始传授他厨艺。于是,利用下班时间,杨志锋学起了切菜、做菜,每学做一道新菜,他都认真揣摩其中的要领,所以他很快就能够上手。虽然每天因此需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但杨志锋却乐此不疲,“今天我不会切菜,明天我学会了切菜,每天自己都在进步,都有新的收获,和以前做生意相比,这让我感觉更加充实。”
在潜心学习厨艺的同时,杨志锋也在用心观察着洛杉矶餐饮行业的状况。尽管当地并不缺乏面馆,但却无法找到山西面馆的踪影,“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洛杉矶有那么多家面馆,但竟然没有一家是山西面馆。”每当美国朋友询问杨志锋来自中国哪座城市时,他都会自豪地答之,“我的家乡是山西太原。”然而,听罢,他们却都是一脸茫然,这令杨志锋感到无比失落,“说起北京、上海、西安,他们都知道,但说起咱山西,说起太原,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小馆有美味,“诚信厚道”是品牌
有了将山西面食引入美国的想法后,杨志锋专程从洛杉矶飞回太原,在几家知名的面馆里拜师学艺。其间,他掌握了刀削面、拉面、饸饹面、莜面鱼鱼等各类山西面食的做法。
2005年7月,在洛杉矶终于见到了山西面馆的身影,那正是杨志锋的“家乡小馆”,“我希望来到店里吃面的中国人,都能够找到回家的感觉。”“诚信走天下”,这是杨志锋的座右铭。在他看来,“山西人最大的本钱就是诚信厚道”。他将诚信厚道融入自己的经营理念中,“台湾人开餐馆的经营理念是‘量少’,这样会让顾客觉得意犹未尽,下次还想来吃。但我的经营理念是,宁可让顾客剩下一口,也不能让顾客少吃一口。”
开张首日,杨志锋决定,“第一位顾客终身免费,前20位顾客终身半价”。“家乡小馆”的第一位顾客是一名台湾卡车司机,杨志锋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他点的是一碗牛肉刀削面,吃过之后连连称赞“味道很不错,面很好吃!”时至今日,这名司机还时常会来这里吃面,每次结账时,杨志锋都坚决不收钱。杨志锋诚信的品质,让台湾人深受感动。
久居国外,杨志锋深感背井离乡的苦楚。因此,他萌生了“要在美国为山西老乡建个家”的念头,而自从自己的“家乡小馆”在洛杉矶开张后,当地的山西老乡便蜂拥而至,他的心愿也得以实现。“每年春节,三四百个山西老乡欢聚一堂,热热闹闹过大年,就如同回到了温暖熟悉的故乡。”平日里,杨志锋还帮助在当地留学的来自山西的学生们,“独自身处异国他乡,难免感到无依无靠,我想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因为这里有很多山西老乡在互相关心、互相温暖。”
面香飘全美,要做面食“麦当劳”
2009年4月,杨志锋的第二家面馆在洛杉矶正式开业,同时,他将店名正式更名为“山西面家”。从“家乡小馆”到“山西面家”,反映了实力的变化,也折射出杨志锋志向的“升级”。
2012年,中南书画院院长张梅海在杨志锋的店里品尝过山西面食后,不由感叹,“这是我目前吃过的最好吃的面!”他还当场泼墨挥毫,写下“山西面真的好香”赠予杨志锋。冯小刚、李安、张纪中等名人,也成了山西面家的座上客。
由于杨志锋别出心裁地将美国人的口味偏好融入山西面食中,美国顾客也非常“买账”,“中国面食,OK!”“山西面家”还被《洛杉矶》月刊评为当地十佳中餐馆,“我希望可以通过山西面食,让更多外国人认识山西、了解山西。”
2012年8月,杨志锋回到太原参加首届世界晋商大会,“此行是为了感受国内环境,与其他山西企业家进行交流。”近日,杨志锋再次回到家乡。采访中,他一直用清徐方言和记者交谈,“有机会就想回来看看,哪怕只是在这片养育我的故土上站一会儿,不管走到天涯海角,这儿永远都是家!”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杨志锋,已成功在洛杉矶当地开了第三家连锁式的“山西面家”,但“越干越有劲儿,始终拥有着30岁心态”的他,心中有更大的梦,要走更远的路——在洛杉矶建设山西面食产业链,以期辐射全美。“我想要建成一个像麦当劳那样的加工工厂,将在工厂里生产出的半成品送到各个连锁店,这样既能够保证味道的统一,还能够保证面的新鲜。产业链一旦建成后,就可以在美国大规模推广山西面食。我盼望着山西面食有朝一日覆盖整个美国,在美国真正打响山西面食文化品牌!”
见习记者 宫雪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