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培“嫁接”榆次,小苗木成就大产业
2013年12月下旬,冬日的早晨,刚刚露出脸的太阳还没来得及把雾气驱散,榆次区东赵乡的侯大姐已经顶着寒风来到田间地头查看苗木的生长情况。“以前,村民们都进城打工挣钱,现在我们在自家田间地头就可以打工。”侯大姐兴奋地说道。
侯大姐所说的在自家田间地头打工,实为在康培集团在晋中市榆次区的苗木产业科技园区工作。该园区所在地正是位于榆次区东部边境,距市区11公里的东赵乡。经过一年的运行实践,占地7500余亩的苗木产业科技园区已经栽植各类苗木350余万株,完成投资2亿元,创造了“土地出租+林业劳务”的农民增收新模式。这一系列成就对于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乡镇是如何创造的?小小苗木为何成为了百姓认可的大产业?为了解开这一谜团,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A土地流转靠谱——农民变身工人
车行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放眼望去,苗木成行。这里不是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也不是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这里是榆次区东赵乡上戈村。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树的海洋,刺槐、国槐、油松、银杏……各类树种长势喜人。
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务农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在苗木产业科技园区没有引进之前,玉米是这里农民最常种植的农作物,还有的则以种蔬菜大棚为生。现在,他们和城里的打工者一样,做完家务活就出来打工,每月领着上千元的工资。
起初,这样的好事对于有些村民来说觉得不可信。但随着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当地村民种植苗木的积极性就被带动了起来,如今他们种植苗木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发展现代化农业,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土地流转。在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土地成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
上戈村74岁的村民侯玉马起初不同意将自家的4亩多土地流转给企业。“刚开始觉得流转给企业这么多地不靠谱,担心把土地交给企业拿不回来钱或拖欠租金。后来经过村里领导和群众的开导,又看到村民们一个个把土地都流转了出去,自己也就放心地将土地交给了康培。”侯玉马笑着说,“我年龄大了,下地也干不动了,如果年轻的话,我还能再挣一份工钱。”
上戈村党支部书记侯粉叶介绍,上戈村共有河地800亩,温室大棚占地400亩,流转给康培300多亩。“2012年,乡里带领潇河两岸各个村的负责人去康培集团视察了两次,大家都感觉这样的大集团很有实力。回来后,乡里给我们开了会,让我们在村里进行摸底,征求村民的意见。”侯粉叶说。
摸底的结果是80%的村民都同意,剩下的像侯大爷这种观望者居多。但是通过乡村两级领导挨家挨户做工作,大家也都放心地将土地流转给了康培,而且一签就是30年。
经过一年的发展,证明东赵乡发展苗木产业的决策是正确的。这里的农民将土地租赁给康培,保证了他们的正常收入,而且又以务工者的身份参与到产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来,实现了双丰收。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东赵乡党委副书记胡耀峰拿1000亩土地举例子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租赁一亩土地一年是1100元,1000亩的收入是110万元。10亩地用一个工人的话,1000亩地用100个工人,按照男工70元/天,女工55元/天平均的话,一年工作10个月,一个工人一年挣两万元,100个工人一年的收入是200万元,1000亩地可以从康培拿到310万元。”胡耀峰说,“但是过去的话,按照1400元一亩地的收入计算,1000亩土地的收入是140万元。这些还不包括种子、化肥等的开销,这样的举措也使农民的收入实现了翻番。”
B产业化土生金——转地却不失利
康培集团榆次苗木产业科技园区的建立不仅使当地村民学到了种植苗木的技术,他们还在园区打起了工。随着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村里一些从来没有外出打过工的村民一跃成为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产业工人。
2013年3月15日,康培集团榆次苗木产业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开始动工兴建。提到当天的施工场景,正在侯粉叶家开会的六七名小组长打开了话匣子。“开工那天我们就正式上班了,那场景确实震撼。吊车、铲车、挖掘机……纷纷进入田地。我种地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用吊车栽树的。”村民侯师傅介绍道。
机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得村民们大开眼界。“2012年底,康培集团与榆次区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榆次区建立3万至5万亩优质苗木储备基地,打造离太原最近、全省面积最大的精品苗木产业科技园。”几间简易的彩钢板房构成了康培集团驻东赵乡的项目部,康培集团榆次苗木产业科技园区的负责人孙利生在简陋的宿舍兼办公室向记者介绍道。
2013年春季在实施过程中,榆次区委、区政府、东赵乡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园区的顺利建设。在此基础上,康培集团加大施工力度,投入大量机械,每天劳力投入达到600余人,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已流转土地的平田整地、苗木搬运、栽植、修建等工作,创造了集团苗木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前,园区已栽植银杏、国槐、白蜡等12个品种的乔木13万株,金叶榆球、红王子锦带、天目琼花等16个品种的花灌木240余万株。
康培集团不仅保证了农民的正常收入,同时也出台了务工服务、扩大就业、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确保农民转地不失业、转地不失利。榆次园区每年可以为康培集团提供10亿元产值,基地还可以提供5000个固定用工,同时带动当地旅游、运输、苗木经纪等更多增收渠道的形成。
C“后花园”有“靠山”——绿色点燃激情
为了走高效农业之路,乡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土地结构,不断地试验。“其实,乡里早就有发展苗木的想法,以前我们就组织各村的负责人去太谷的小白乡视察过苗木产业。各村负责人视察回来以后,都感觉种植苗木是一件使村民致富的好事,但是老百姓当时不敢去尝试。”榆次区东赵乡党委副书记胡耀峰介绍,“苗木和庄稼不同,庄稼的话张三不买李四会买,再卖不了,自己留着也可以吃。可是苗木的话,如果卖不出去,损失会很大。”“2011年,我们在班子新组建的时候,就结合东赵乡的区域性做了一个调研。调研之后,确立了四大产业——蔬菜、林果、养殖、苗木。而这四大产业正好与区里的四大产业相吻合,也最适宜东赵乡的土壤、气候。”除苗木外,其余的三大产业在东赵乡都有着不错的基础。东赵乡党委书记杜吉平说,“苗木产业以前在东赵乡乃至榆次区的历史上都是一个空白,接下来我们便琢磨怎么发展。”
2012年,榆次区区委书记贡琦赴东赵乡进行产业调研,寻求为东赵乡的区域经济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蓝图。这次调研,使区里与乡镇形成了发展苗木产业的共识。
随后,他们先后邀请省内数家林业方面的专家前来实地考察论证。考察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是,东赵乡地处潇河流域,河道两边的土地水分大,不宜发展蔬菜种植与果树栽培,但非常适宜发展苗木产业,而这一论证也消除了老百姓的顾虑。
乡里先后组织乡村两级干部、群众代表多次赴太原、太谷等苗木基地参观考察。之后,在贡琦书记的牵线搭桥和区政府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东赵乡与太原康培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太原康培集团是一家集苗木花卉生产、园林绿化施工、市政工程建设等的综合性民营企业。有了这样一家资金和实力同样雄厚的企业做靠山,东赵乡发展苗木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了。
康培苗木基地的建设,意味着市场的到来。绿化工程需要大量的苗木,基地的建设标志着康培绿化用苗可以实现自给,而农户也可以足不出户实现打工赚钱的愿望。“农村这片天地最终还是属于农民的,发展地方经济的目标还是让农民去挣钱。”杜吉平说道,“基地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再扩大面积,就要通过农户育苗来实现。”
为了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下一步,他们计划引入双季槐,让农民自己育苗。“双季槐一年可以生产两季槐米。槐米既是药材,又是一种工业的原料,效益非常好。让经济树种和育苗产业相结合,能很好地规避风险。”杜吉平说。
生态环境的改变,让处于太原、榆次后花园的东赵乡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依托后沟古村、西窑影视基地,还能为该乡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
如今的潇河两岸,山清水秀、满目翠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不再固守着贫困。他们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一个渴望用双手实现富裕生活的中国梦。
本报记者 郭 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