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太原府城 将现千年古韵(图)

时间: 2014年01月24日07:4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皇庙成为太原市首批修缮的文物点之一


 

太原市中心城区迎来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文物建筑集中修缮

2013年6月18日,西缉虎营,建于东汉建安年间的普光寺历史街区周边建设项目停工,为修复工作“让路”。


7月12日,万寿宫基督教总会开始修缮。


11月2日,东缉虎营街古圆通寺开始修缮。


……


2013年,居住在太原老城区的人们发现,街巷里早已失去往日风采、年久失修的文物古建,几乎都“有了动静”。原先居住在文物点的居民陆续搬出,文物四周的房子被陆续拆除,而且还入驻了施工队。百姓眼中的“动静”,源于2013年4月份太原“两会”期间,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新城、疏解老城、保护古城”的发展“路线图”。为延续锦绣太原的城市文脉和历史记忆,2013年太原“两会”之后,由太原市房管局牵头,在文物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下,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保护工作启动。这是太原城古建筑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修缮。


明清皇庙遗址,待续昔日辉煌


2014年1月11日,太原市五一路南段。春节临近,附近柳巷的繁华让这条路拥堵不堪。在省公安厅北侧,一条蜿蜒小街把热闹“甩”在了街口。写有“万寿宫街”四个大字的蓝色引导牌,带着记者走入街道深处的太原皇庙。


即便经常路过,80后太原市民卢浩也不清楚,这条小街就是因为巷子尽头的万寿宫而命名,“老太原人一般都叫它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皇庙曾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究其历史价值,太原市文庙房管所所长乔斌介绍说,它是目前中国明代地方藩王所建皇庙中唯一仅存孤例,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皇庙遗址。


“就是这么一处宝贝,1949年解放以后日渐凋零,相继被太原市残疾军人疗养院、假肢工厂、太原市橡胶机带厂等使用。”乔斌一脸惋惜。由于历史变迁,皇庙的用途也逐渐由祭祀变为昭义祠、中学、疗养院、工厂等,随着城市发展周边又拆建、增建了许多建筑,这座皇家建筑支离破碎,衰败凋零。


高大气派的宫门,遥相呼应的龙形照壁,错落有致的宫殿,红漆木质门窗,黄琉璃瓦顶、龙形装饰……走进皇庙,这里处处彰显着皇族寺庙的高贵。文庙房管所和皇庙仅有一墙之隔,乔斌对皇庙的历史很了解。眼前的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之后修建的祭祀先祖和庆典场所。每逢国家大典,如万寿(帝后生日)、国丧、元旦、新帝登基,朱氏皇族诸王和驻并文臣武将都必来此祭祖。据考证,太原皇庙比北京的太庙早建48年,是最高等级的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去年,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保护工作启动后,早在1983年就被列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皇庙,成为全市首批修缮的文物点之一。


2013年6月初,皇庙周边动迁工作启动,乔斌和同事们开始忙碌。“为文物修缮让路,也算是积福,动迁工作一启动邻居们就开始找房子为搬迁做准备。”市民郭先生是最早腾房的老住户之一,虽然已经搬走一个多月,可他和家人还会经常回来转悠探探进展。


“60多户动迁对象都搬走了,修缮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就等开春动工。”站在已被拆成空地的皇庙北侧,顶着严寒,乔斌说。


复兴老城,文物修缮集中展开


“相比皇庙,万寿宫基督教堂的修缮进度更快。”1月11日下午,太原市房管局房管处处长刘宏伟指着“2013年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进度表”对记者说。教场巷22号院日式住宅、普光寺、古圆通寺、文殊寺、万寿宫基督教堂、西校尉营关帝庙、南肖墙浙江会馆等多处已开工修缮的项目,被依次排在进度表中。“去年下半年,基本上各个文物修缮点都是我的‘办公室’,接触多了才深深体会到太原历史文化名城这块牌子的厚重,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历史遗存来体现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刘宏伟说,正是因为太原府城、晋阳古城和明太原县城中大量的文物遗存,太原于2011年初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晋阳古城考古发掘已进行多年,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也于去年展开,而9平方公里的太原府城里,明清和民国古建筑密布,但大多作为民居使用多年。由于年代久远,房屋老旧,水、电、暖都不方便,有些已经成了危房。为了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修缮已迫在眉睫。2013年,市长耿彦波实地踏勘了府城内所有的文物古建,提出要尽全力保护这些不可移动的历史遗存。集中修缮由此展开。


修缮工作启动后,分配到房管局的主要任务是:疏导搬迁历史民居和文物保护单位内及周边建筑公产和私产住户,并负责收回历史民居和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的公产房及市属单位房产。太原市房管局特别成立了以局长王静恩为组长的工作领导组,下设征收补偿、摸底协调、房源筹集等6个工作小组。


目前,由于天气原因,已经展开修缮的文物点也都暂停施工。截至目前,全市已经有南华门赵树理故居、省议会旧址等29处项目,先后被列入了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民居)、文物修缮(复)保护范畴。14个项目的测绘工作已经完成,其中9处文物房项目点陆续开始修缮。


原住户给力,让路古建修缮


“从情感角度讲,这些历史民居有我们太多生活记忆,我们是不想离开这里的,可这些文物又是龙城成长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作为一名市民,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城市主人的精神,牺牲个人利益为太原府城荣光再现腾地儿。”1月12日上午,在赵庄安置房,老李兴致勃勃讲起了在普光寺院里生活时的场景。


今年58岁的老李一家,曾在位于西缉虎营的普光寺院里住了21年,是那里居住时间最久的住户。他告诉记者,普光寺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了西缉虎营小学办公室,后来周围又陆续建了不少房子,成了学校职工宿舍。近年来这里探寻普光寺的媒体记者、古建爱好者络绎不绝,大家都十分关注这个古建筑的命运,渐渐自己也受了感染。今年,普光寺修缮前期动迁工作一开始,老李就第一批报了名,用实际行动,为文物修缮保护让路。


和老李一样,因为皇庙修缮,郭先生一家这个冬天只能在临时出租房里过冬。“虽然房子已经拆了,可感情还在,经常没事了就要到工地来探探进展,碰见留下来的老街坊唠唠嗑觉得很亲切。”1月11日上午,已经搬走的郭先生再次回到房子旧址,想看看皇庙修缮的进展。去年下半年,为了让路皇庙修缮,他和60多户邻居都离开了居住多年的老地方。谈到搬迁,郭先生说,周边的居民都知道皇庙是太原市一宝,早晚都得搬走,大家内心都很支持文物修缮,补偿政策一出来邻居们就陆陆续续搬走了。“让路文物古迹修缮,截至目前29个修缮点已陆续有798户居民签订了安置协议,搬走733户。”刘宏伟说,龙城市民正以实际行动助力太原府城荣光再现。


修旧如旧,原样保留历史文化信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太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必须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实物载体。”太原市长耿彦波,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于太原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保护的思路。保持原汁原味、修旧如旧,也就成了此次修缮保护要遵循的最大原则。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总工程师武瑞是此次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保护方案设计的参与者。他说,这次保护工程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文物本体真实性不受损坏,二是文物历史环境完整性不受损坏。比方说,有一些古建的地面已经低于外面的路面达到1.5米。经过研究,他们认为不抬高地基,因为这个高差就是文化层,原封保留有助于后人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修缮保护工作启动之日起,对于如何修缮政府就明确了态度:修复工作要以现有遗存的风格(明、清、民国)确定所在院落的建筑风格,如果没有遗存,要按照建筑所处时代的风格进行修复。整个修复过程都要采用旧部件进行修复,体现“修旧如旧”;同时,严格控制府城及辐射范围内的开发建设,在府城保护规划确定之前所有旧城改造项目全部停止建设。


冬日的太原,主城区内一处处“历史活化石”正娇容待放,千年太原城,也正在恢复它应有的尊严。


采写 本报记者 要维维 摄影 本报记者 寇宁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