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鸥画
2013年11月29日,省第六次少代会驻地山西饭店。会场内,新老少先队员共叙“中国梦”;会场外,服务员正费力清洗电梯轿厢壁上的不干胶贴画。显然,这是某位参会的少先队员代表的 “杰作”。
与记者一样,省实验小学校长刘亚萍也体味到这种反差。少代会期间,她与少先队员代表一同吃自助餐,时值用餐高峰,找不到空位的刘亚萍站在一旁等待。一个男孩用餐完毕,她上前询问能否将座位让给她。男孩表现冷淡,在招呼远处小伙伴就餐未果后,一言不发扬长而去。“你们是全省选出来的优秀少先队员,更应该讲文明、懂礼貌,而不仅仅在学校表现出来。”在随后一次活动中,刘亚萍忍不住对那个男孩“隔空喊话”。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全国人口数的28%。他们在校内校外文明礼仪方面的反差,令人心惊,也给社会敲响警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究竟何去何从?
在校小帮手,家中小霸王,孩子们成为道德世界“两面人”
“一些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太原市杏花岭区三桥街小学郭老师告诉记者,她遇到的“双面”学生还真不少,有个小女孩的表现让她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在校乖巧可爱的小女生,不但是老师的好帮手,还乐于帮助同学。但在一次家访中,她粗声大气支使父母的一幕,彻底颠覆了老师对她的好印象。
调查发现,家长也为这些“双面娇娃”烦恼不已。家住太原市迎泽区的张女士说,儿子现读小学五年级,在班里是班长,老师和同学都很信任他,“老师总是跟我说,儿子在学校很听话,不论是打扫卫生、收发作业,还是主持班会,孩子都非常主动而且很能干。”但提到孩子在家的表现,李女士却很失望,“10来岁的人了,每天早上还要我帮他穿戴整齐,吃饭也一定要盛好放到他面前,被子从来不叠,房间也一直是我替他收拾。”
省实验小学校长刘亚萍遇到个极端的例子。一次,她在学校大门外50米处看到两名本校学生因琐事发生扭打,赶忙上前劝架。二人并不买校长的账,依旧扭打在一起。这一幕,让这位在校内备受师生敬重的校长震惊不已,“他们明明知道我是校长,难道仅仅就因为是在校外吗?”
“你经常不顾父母的感受,乱发脾气吗?”“在超市选购物品时,你会把不要的东西放在原来的位置吗?”……省少代会期间,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学生王梦维提交的《小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研报告》提供了相关佐证。这份有720名学生参与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小学学生在学校文明礼仪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在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只有59.16%的学生能在和父母说话时使用礼貌用语,不乱发脾气。
需要弥补的不是高尚和伟大,而是遵守基本道德和基本规范
未成年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攸关中国的未来。是谁催生了“双面娇娃”?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裴秀芳分析,国人在树立道德楷模时,总是喜欢夸大,动辄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动辄甘于奉献、为国献身,动辄父母将逝依旧坚守岗位,超出了普通人可接受的范围,因而造成了德育的空泛,也为道德世界“两面人”提供了温床。
“我们需要弥补的不是高尚和伟大,而是遵守基本道德和基本规范。”裴秀芳认为,首先需要遵守的是行为的基本规范。办事排队、过马路看红绿灯、碰了人说声对不起、上完厕所冲马桶、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和基本道德。现实是,由于不遵守这些规矩的人多了,遵守规矩者反倒成了傻瓜。
此外,由于国人普遍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而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就是成功的人生,至于思想品德教育,则无关宏旨。殊不知,性格决定命运,孩子心智形成的黄金期一旦错过,便很难弥补。
“思想品德的缺失,对人生而言是‘一票否决’。”裴秀芳直言不讳地说,马加爵、药家鑫学业不可谓不优秀,著名歌唱家之子李某某家庭条件不可谓不优裕,一朝误入歧途,一生尽毁。
“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目前还停留在知识层面,尚未落实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力之中,即没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裴秀芳建议,德育教学应从未成年人的理解力、背景和经验出发,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参照,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引导。包括逐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场所,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德育体系;将人才学引进德育体系,改变传统的德育方法;培养未成年人的规则意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会贯通。
孩子学做真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平心而论,中小学校德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完善之中。太原市杏花岭区三桥街小学郭老师介绍,学校除了常规德育课程外,还开发了 《弟子规》等课程,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陶冶心智。与此同时,注重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中引导孩子们向真向善,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时为双亲制作一张贺卡,重阳节到社区做一件好事。
然而,就像雾霾之下无人能够幸免一样,置身于社会转型期公民道德教育进退失据的大环境下,未成年人很难不受到负面影响。这印证了教育学上的“二八定律”,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分量不足20%,但它起的作用占到80%。
“一个母亲有三个孩子,一个孩子已经二十七八岁博士毕业了,另一个孩子才两三岁,还有一个孩子正在孕育中仍未出生。”采访中,刘亚萍多次引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田玉教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比喻——大孩子是学校教育,二孩子是家庭教育,仍未出生的是社会教育。“有人称之为‘5<2’现象,我觉得是‘5+2=0’。”刘亚萍语带忧伤。
先说家长。裴秀芳手头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榜样是父母。然而,老师这厢教育学生要互相谦让,那厢“最大的榜样”却在教育自家孩子凡事不能吃亏,其结果可想而知。早在1919年,鲁迅先生就发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世纪之问。近百年过去,许多父母仍未给出正确答案。
再说社会。“讹人老太”“小悦悦事件”等社会道德恶行不时见诸网络报端,也让学校教育进退维谷。太原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教师坦言,她现在不提倡班里学生贸然扶助倒地的老人,“给家长惹下事怎么办?”
“孩子学做真人,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率先垂范。”裴秀芳说,言传莫如身教,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教育都有意义。
本报记者 田建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